论“十一五”期间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取向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区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三方面给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以更清晰、更准确、更完善的定位,同时也赋予职业教育更大的使命。《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市(地)统筹的管理体制,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整体偏弱的现状,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环境非常重要。
一、调控区域职教系统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实质
从系统观点出发,企业参与行为可分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观层次的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系统、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系统。企业处于国民经济主战场,职业教育属于教育产业的一部分,依靠各级、各类职教实体构成的不同层次的职教系统,发挥对生产部门所需技术型劳动力、实用技术要素的服务功能。为更好完成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客观使命,企业在适当情况下会采取参与职教策略,来为其主业服务,从而形成各类职教系统中的重要主体。
调控区域职教系统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实质,就是确定区域中企业分担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量和形式,目的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职教系统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区域国民收入增长。①数量调控。从企业会计观点看,参与职教需投入经费,可用资金形式核算成本,是国家、区域或行业、企业等不同范畴的职教经费最终来源。②形式调控。职教经费在现实中表现为教育税费、接受实习、开办职业院校、企业内教育、教育捐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不同区域而言,最终表现为多样化的职教经费实现结构,从而影响区域职业教育系统功能。
二、调控目标及有效措施
首先,调控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均衡。经济或效益的增长是国家、行业或区域、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则是各类经济系统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区域而言,针对具体情况构建良性机制以实现经济增长和企业参与的均衡是直接调控目标,而最终目标依然是区域经济增长。唯此,企业参与才能建立在稳定、健康的基础上。
其次,系统思考是制定调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的关键。企业参与职教是一个复杂问题,措施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不在措施本身,而在措施与区域环境匹配。
三、基于DPE分析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调控模型
以系统分析思想为指导,设计区域调控系统模型,如图1。
(一)系统要素:构成整个企业调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整个企业调控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元素构成:①区域职业教育子系统。此处为广义的职教系统,涵盖企业内教育、中等或高等正规职业院校、各种技术与职业培训。系统的任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而定,同时适应区域经济外部环境变化调整。②区域综合评估子系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区域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区域内企业参与度四个次级评估子系统,分别输出经济、人力、服务、参与度四个评估指标。其中,经济、人力、服务三个指标为参照指标,是企业参与度指标存在并有价值的前提。③DPE调控实施子系统。如何调控或促进企业参与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据DPE逻辑分析方法①,本文从需求、个性、环境三个维度提出子模型如图2,以实现区域调控系统的具体调控功能。其中,“调控机构”指有力的区域协调平台,是系统调控职能真正落实的保障;“硬调节”指直接调整企业资金投入;“软调节”指创设或调整企业的职教投资环境;“其他”指软调节,具极强灵活性,完全可以根据区域差异、区域决策者(层)偏好、偶然性因素等因需而定。
(二)系统活动:评估——决策——调节——再评估
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自然人力资源禀赋。评估并得出本区域职教系统四项综合指标后,对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区域决策者(层)可据其所掌握信息做出是否调控企业参与行为的决策。调控效度主要取决于:①调控措施的科学性,即遵循市场规律、依据企业特点、按DPE逻辑分析方法、因地制宜采取调控措施;②调控机构的有效性,即根据区域实际设立确实有权力的协调机构。
(三)系统运行:重在机制而非形式
必须指出,图1所示的系统如付诸实践,应是功能性系统而非实体性系统,即是否设置与图中所示部分对应的新部门并不重要——根据区域实际,只要资源整合后能够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即可。
四、基于DPE调节子模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政策制定基础与取向
(一)政策制定的基础
1.职教管理模式:重在因地制宜。作为准公共物品,职教服务离不开政府调控。纵观各国职教资源配置模式,“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并存,无法固定划一;[1] 而我国目前市(地)统筹职教管理体制为区域政府发挥调控、统筹、协调作用奠定了基础。[2] 统筹手段是多方位的,所涉及部门(包括教育、劳动、计划、财政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等)也是多方面的。区域政府可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并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职教管理模式。
2.政策制定思路:构建策略组合。就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言,业界已多有建议。基于DPE调节子系统模型,笔者仅从企业的需求、个性、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加以重新解释,旨在一方面对调节模型提供一个纯理论角度的验证,另一方面为区域调控政策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具体的区域职业教育调节政策,应是在DPE分析框架下有区域特色的具体策略组合。
(二)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
1.需求策略:扩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①加快区域产业升级,加大对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一,2004年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的民工荒现象在揭示出该区域经济战略转型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各区域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廉价劳动力资源供给环境使企业对低技术和高劳动量策略存在依赖性。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大了区域经济风险。第二,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技术装备产业也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而技术型劳动力与技术装备是互补品,后者的大量应用是前者需求扩大的先导。总之,采取财政或其他手段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技术水平势在必行。②培育区域骨干产业,扩大相关技术人才的重点需求并依托产业发展职教。第一,骨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将促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增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第二,较大的产业规模也会使同类企业间形成竞争态势,加剧人才争夺,进而增大企业参与职教倾向,如均安牛仔服装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2.个性策略:增大区域企业(群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倾向。①调整区域企业结构。第一,扩大区域企业结构中参与职教态度倾向较强企业比例。大型、外资、合资企业有实力强、管理规范的特点,一般具有较强参与倾向。扩大此类企业在区域企业结构中的比例,不仅可增大区域企业总体参与倾向,还有利于先进的参与理念与手段在企业间传播。第二,增加区域经济中教育要素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职教机构运营的实质是融合各类教育要素,专业的教育要素生产企业将使运营更加高效。此类企业由于产品与职业教育关联度高,因而有可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校企结合模式以促进自身发展,甚至根据自身产品优势直接投资举办职教。此类企业规模与数量扩大后将形成教育要素服务产业(相对教育机构为受教育者所提供的直接教育服务)。增加此类企业数量,甚至培育本区域的教育要素服务产业,可以收到提高区域企业整体参与职教倾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②转变企业决策层的态度。第一,对国企,将技术性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主管部门对决策层考核相联系;第二,对民企,向决策层传播人力资源建设的理念;第三,对外企,提高决策层对履行我国法律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关义务的认识。
3.环境策略:改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环境。①硬调节。政府可以采取税前列支、设专项基金、提供政策优惠和便利等多项举措,以资金为杠杆、建立企业参与职教的投资与补贴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参与行为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3] ②软调节。第一,完善区域劳动力市场。伴随劳动力市场日益开放,规范、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将为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将奠定调控企业行为的基础。目前,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使区域劳动力市场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如德国20世纪末,中小企业参与“双元制”态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中型企业对劳动力的不劳而获行为;二是针对客观的劳动力流动性风险,建立合理有效的区域技术型人才聘用价格体系,避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使职教服务得不到补偿,从而降低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西班牙体育市场的“采掘场”机制,可为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提供借鉴。第二,加强企业的投资保障。一方面,建立规范的区域教育市场、使企业的职教投资能获相应收益。[4]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加强引导,降低企业职教投资风险:当前各地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资金需求量大的实训基地、远程职业教育中的数据库、课件、学习支持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所急缺的高级职教服务等,引导企业资金投向将避免重复投资或恶性竞争,并形成与现有职教资源的互补。第三,强化区域职业院校能力。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只有形成较企业而言在人才培养与应用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才能使合作关系建立在稳固基础之上,否则必将被企业所抛弃。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创新构建区域职业院校整体实力优势,如: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引入满足市场适应企业需求的评估指标;集团化办学增强职业院校实力;探索教育簇群在职教领域的应用模式、形成规模优势等。在院校培养目标上,职业院校应重新审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并制订培养目标:很多院校片面或过分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然而对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密集性企业、中小企业的调查却显示这种认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即发展潜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尤其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忽视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受企业欢迎。在职业院校运营上,鼓励适应企业需求探索创新:如课程改革紧贴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技术型教学体系,培育职教特色,面向市场开展院校经营,打造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精益模式等。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加强职业教育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从对书本已有知识的机械教学,过渡到特色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授。第四,加强区域职教投资咨询。对行政部门无法进入、学校无力涉足的领域,中介组织可发挥重要咨询作用。培育职教咨询服务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理论研究、典型模式建立、校企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可有效弥补政府和院校的不足。第五,面向中小企业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参与职教存在一定困难;然而鉴于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快建立相应的区域人才资源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其参与职教的良好环境。如2005年宁波提出,将以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为重点,建立中小企业智力支持体系,并将其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六大体系之一。借鉴瑞士三元制中培训中心和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类似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具有区域特色、责权明确的中小企业间共有培训需求有效资金分摊机制是工作重点。第六,提高区域技术人才待遇。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提高企业获取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迫使其考虑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降低成本的替代性策略。如启动和依靠区域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区域政府培育崇尚蓝领工人职业风气等。但此类措施如不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则会成为企业负担。第七,建立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已有机构(如区域职教联席会)作用,或因需设立区域管理、协调机构,确保促进企业参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尤其要强化《职业教育法》执法力度;强化职教经费保障,提高财政性职教经费(这部分经费也是来自于企业,属政府再分配部分,理论上也属企业对职教的参与)使用效益。
注释:
①DPE分析:D(Demand)需求强度,从根本上决定企业参与职教动机强弱;P(Personality)参与倾向,影响企业态度;E(Environment)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