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更广阔的苏沪合作之路--关于江苏与上海合作的调查与建议_企业经济论文

开拓更广阔的苏沪合作之路--关于江苏与上海合作的调查与建议_企业经济论文

开辟更加广阔的苏沪合作之路——关于苏沪合作的调查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开辟论文,广阔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苏沪合作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苏沪合作上溯百年,渊源流长,这种地域相接、人文相通、经济相融的合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为促进两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沪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合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合作的效果愈加明显。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苏沪合作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高潮期:第一次是80年代初,江苏乡镇企业如火如茶地发展起来,急需产品、物资、技术,特别是人才方面的合作与帮助,苏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与上海市在地缘、人缘、历史、文化和经济上的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合作,使我省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成长壮大。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中央作出了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这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又一次迈向了新的发展历程,作为上海近邻的江苏,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的方针,充分借助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展与上海的合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大大朝前跨越了一步。第三次是近几年来,随着沪宁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其它大型交通设施的建成,两省、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加缩短,合作交流更加频繁,从企业合作、项目合作,逐步向资源共享合作、资本合作、高新技术合作方向发展,特别是去年黄菊同志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对我省进行的考察,为两省、市开拓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合作带来了契机。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既是两省、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也是苏沪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20年。

在回顾苏沪合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为了更进一步推进两省市之间的合作,需要对合作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加以分析。

一是企业间的合作成绩斐然,但决策性合作需要加强。仅上海市经委掌握的我省150多家企业与上海各类企业开展的合资合作经营, 其总资产就已达到27亿元,这还不包括我省在上海建筑市场上施工的几百个建筑企业和数以千计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间合作的领域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单纯产品配套拓展到了资产重组、控股经营、出口商品加工等各个方面。在调查中,上海市经委的同志多次充分肯定了两省、市企业间合作所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虽然近几年两省、市在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性问题上进行了交流与协作,比如,科技项目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在涉及两省市区域共同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建立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合作的层次还不够高,合作的信息还不灵通,合作的实质性进展还不够快。

二是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较高,但组织协调工作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主动加强与上海之间合作与沟通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同样,上海近几年开拓对外合作领域的积极性也愈来愈高涨。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使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聚集的经济能量更大,迫切需要向外辐射和拓展。因此,现在苏沪之间要求合作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基层的同志感到缺少一个沟通合作,发布合作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组织机构。特别是省(市)一级这个层次,在促进两省、市区域间、企业间、行业间的合作措施太少,力度还不够大,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宽。许多同志迫切要求强化合作的组织协调程度,不断提供合作的机遇。

三是国内市场合作较好,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不大。这几年江苏、上海等东部省(市)联手开拓中西部市场,到西安等地举办大型展销会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如何共同携手开拓国际市场,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上海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知道中国必然知道上海,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国际“著名品牌”。两省、市如果能联手打“苏沪牌”,不仅能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对外出口产品的优势互补,增加出口创汇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在调查中,一些同志反映,目前两省、市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的意识还不强,具体措施还未形成,同类产品竞相压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是竞争大于合作。

二、加强苏沪合作的必要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构想

苏沪两省、市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历史责任,有着地处沿海开放地带的共同优势,怎样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强化区域性合作,迎接21世纪经济发展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1.加强苏沪合作是贯彻党中央正确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一系列根本原则和重大方针,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强调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进一步形成若干经济区域。特别强调要以上海为龙头建设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作为地处我国东部特别是紧靠上海的省份,认真贯彻实施中央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我们只有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全国的大局之中,置身于经济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借助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加快发展自己,同时也为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苏沪合作是两省、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省和上海的经济结构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以加工工业为主,都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都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加强苏沪合作,通过规划布局与结构调整,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两省、市的产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减少投资浪费,提高产业效益。这次在上海调查时,上海的同志讲:“许多外商和企业家之所以喜欢到上海投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上海背后有一个经济发达的江苏”。我省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集散地之一,苏沪合作对上海来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将产业扩散到江苏,然后分流到全国各地;而对江苏来说,上海又是我省各种农副产品、工业产品、旅游产品大显身手的“大舞台”,这种经济间的天然联系和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是用刀子都割不断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加强苏沪合作是加快我省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推动我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如果说70年代末和80年代我省是以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那么,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成为我省经济主要的增长点之一。上海是我省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正如上海同志所说:“上海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行区和试验区”。通过上海这个面向世界的窗口,依托近在咫尺的浦东开发区,就能够更好地拓展我省与国际大市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更进一步地加快我省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迅速地学习和掌握世界最新高科技知识和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我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苏沪合作的基本经验,分析苏沪之间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进一步扩大江苏与上海经济合作的指导思想是否可以这样来表述,即:从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长江三角洲整体框架和产业群的定位出发,充分发挥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战略性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全面促进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为促进,梯度有机构成,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为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基本战略构想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商品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产品大市场;加强区域金融保险业的相互渗透与联手互动,创建区域投资和金融中心体系,建立统一的长江三角洲金融与保险市场;通过大力发展主导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科研、开发、生产大市场;在人才流动如户藉管理方面形成长江三角洲的统一政策,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形成文化“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的格局,如共同利用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文化大市场。为了促进和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应坚持以下原则:政府调控,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苏沪合作的重点领域

1.进一步拓宽工业领域的合作

要发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江苏制造加工业的综合优势,优化和重组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一是巩固、提高和扩大现有配套协作业务;二是加快实施合资合作项目;三是拓展实施新配套项目;四是继续发展两省市企业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实行资产重组。从产品结构调整、企业配套协作、资产联合重组和共同开发新技术,规划实施产业布局入手,促进两省市行业优势互补,减少重复生产,加快两地工业结构合理化。特别要发挥上海高新技术及产业优势,提高江苏加工制造业水平和壮大规模经济。例如,在信息产业方面,要发挥上海信息网络及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的优势,加快我省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的步伐,适应苏沪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对信息设备的需求;在发电设备方面,可结合两地现有基础,上海重点发展超临界、大型机组,江苏重点发展专用、特种机组;在汽车工业方面,可从大产品、大集团出发,加大企业联合力度和产品协作深度。上海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江苏重点发展轻型车、特种改装车、中低档微型车,并大力发展为上海整车产品、龙头企业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区域汽车产业群,从根本上提高产业层次和制造业水平。

2.加大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合作

苏沪两省市在农业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要在科技开发、农机配套、林产品加工、水利建设、农电工程等方面加大联营与合作力度。要抓住上海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的契机,发挥苏沪两地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和江苏资源及加工能力的优势,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基地。

3.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及江苏的产销优势。苏沪双方可共同培育、建设并开放面向本区域或全国的大型商品或物资市场。在沿江大中城市,建立、完善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4.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合作领域

要逐步发展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苏沪紧密联系、各有分工、各具特色的金融、旅游和交通运输、房地产业,使第三产业服务生产、方便生活的两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一是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完整金融市场体系的国际金融中心,江苏重点建设形成立足本区域、辐射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市场要与上海对应市场相衔接,或成为其金融市场体系的分支机构。二是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与江苏风光山水旅游的互补优势,进一步开展多方位合作,联手规划、开发、建设和保护旅游风景区和名胜古迹风景点,建设苏沪大旅游圈。要利用苏沪沿线快速、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上海及江苏各大城市建立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并开通旅游热线和散客班线;相互允许大的旅行社在两地设立业务代办销售点,实施跨区域旅游连锁经营,筹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旅游产业集团;积极筹办专题品牌旅游活动,构造大旅游购物氛围,形成新一轮旅游消费热点。三是在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铁路列车提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两省市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江苏沿江内河港口群体作用,改造提升沿江港口转运功能,协调好两省市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及管理。

5.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合作

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苏沪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和对外竞争力,双方共同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对外展销与重大项目洽谈等项工作。一是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省市双方在起始阶段即主动邀请对方参加项目建设配套会。二是大型涉外出口展销会或投资贸易洽谈会,双方互派企业及人员参加,联合招商,协同对外。三是加强涉外政策协调和信息交流,形成两省、市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局面。

6.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体

苏沪双方要集中科研优势力量,开展联合办学办研,相互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有选择地把科研部门、科协等学术团体组织起来,开展跨地区、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科技交流活动。特别要集中两省、市科研部门的优势力量,共同研究、开发高科技项目,促进双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双方科研单位加强与企业挂钩合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加快新产品开发,攻克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双方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两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优先向双方转让。

四、在开展苏沪合作中需要研究和把握的若干问题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推进苏沪合作的自觉性。党的十五大指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和上海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当也可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成为表率。我们在上海几天的调研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上海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今天的上海体制更优,机制更活,经济发展的能量更足;今天的上海包容性更大,工作思路更新,向外拓展、联合的需求更强。江苏以往的发展得到了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今后要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坚决打好“上海牌”,牢固确立上海作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辐射。

在座谈中,上海的同志多次强调这么一个观点: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上海要加快建设“一个龙头”和“三个中心”,必须敞开大门,必须坚持为全国服务的方针,只有在服务全国之中,才能求得上海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正因为上海市从上到下形成了这样一种新观念,近两年来他们才会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本市工业企业跨省、市经济合作项目信贷贴息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这不仅充分展示出上海努力构筑中国经济内外辐射重要支点的信心与决心,而且已收到十分显著的成效。作为在地缘上与上海毗邻的江苏,要想在经济上首先接受到来自上海的辐射和带动,掀起苏沪经济合作的第三次高潮,我们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必须高度统一思想,努力提高认识,切实形成合力,积极开展苏沪合作,在新一轮的合作中求得以共同发展为前提的自身发展。已有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加快发展的步伐,使我省特别是沿江地区的发展水平与上海相接近,才能不断开拓联合与协作的领域,才能实现资本、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双向交流。应该看到,江苏与上海的经济关系,多年来已形成既接受辐射和带动,又相互竞争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一格局的形成给两地的企业增添了动力、活力和压力。今后的发展,仍将是既联合又竞争的态势,这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如何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加强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形成我省特别是沿江地区新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关系到江苏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开发开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作用的大问题。在具体合作中,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各自的利益和优势,强调互利互补;有时也要“敢于吃亏”,以寻求在现有行政体制和利益机制条件下合作的最大可能性,求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否则,就可能贻误时机,被其他省市的企业捷足先登。

2.协调机构问题在苏沪合作中至关重要。苏沪合作要从企业推动走向政府推动,从民间意识走向官方意识,从自发性、松散性、低层次走向自觉性、紧密性、高层次,协调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构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和既务虚又务实的功能。鉴于此,我们设想推动苏沪合作的协调机构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中央宏观层次,应成立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主持的协调小组。加强苏沪间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合作离不开中央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特别是在舆论的宣传上,在区域规划布局上,在经济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真正把苏沪合作问题摆到振兴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位置。在苏沪或者更大的范围内真正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使经济资源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获得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二是省、市层次,应建立经常的高层领导对话、联系与沟通机制。如双方领导定期互访考察,就有关重大问题和工作思路交换意见等。三是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承担苏沪合作的具体事务。

3.苏沪合作的主体仍然是面广量大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苏沪合作应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载体的经济合作方式。因此,在推动苏沪合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定位和相互关系。我们强调新一轮的苏沪合作要从企业推动转向政府推动,并不是说政府成为合作的主体,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要求政府在新一轮的苏沪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要为双方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量减少企业合作的交易成本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鼓励我省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加大与上海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浙江已先行一步,他们主动邀请上海的大企业到浙江考察,寻求合作的机遇,成效明显。我省也应抓住上海扩大对内开放的机遇,开展一些企业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努力开发新的合作领域和项目。

4.加快政策制定,加强政策引导,是苏沪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苏沪合作中,除了要加强舆论引导、政府引导外,双方通过制定各种因地制宜的鼓励、扶持政策,从政策法规上作出导向,保护、促进和鼓励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有关经济合作的政策法规制定方面,上海已先行了一步。例如,去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破围墙”的思路,出台了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24条政策,得到了国内大批企业的积极响应。据统计,1998年外省市在沪投资(包括全资、参资)企业已达1332家,注册资本为96.47亿元, 其中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4家, 一批知名企业正在和将要把总部搬到上海。外省市企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9%, 为上海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我省也应参考上海的成功做法,制定有关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吸引沪上优秀企业来江苏投资设厂搞合作;另一方面,扶持和鼓励省内优势企业敢于闯荡“上海滩”,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主动兼并、联合沪上企业。另外,苏沪双方还应在政策的制定上搞好协调,并就有关问题共同制定统一的政策,为企业的经济合作提供一个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要认真总结一批苏沪合作中的成功企业的基本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推动作用。同时,要十分注重营造有利合作的软环境建设,强调优质服务,象对待外商投资企业那样,欢迎来苏合作的各类企业,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苏沪合作加快发展。

5.苏沪合作的发展过程是以全方位合作为目标的重点推进。在苏沪合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有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思想,而要确立以全方位、宽领域合作为最终目标的重点推进的思想,即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苏沪的经济合作。一方面,有关部门、各地区和各条战线都要积极投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多彩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应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每年推出一些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引导好、协调好苏沪合作。例如,目前可以抓住我省结构调整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利用上海建设工业新高地的契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为上海制造工业的加工、配套基地。在这里,我们觉得似有必要对产业雷同问题作一点重新认识。过去我们常常讲江苏和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雷同,是同构繁殖,对双方都不利。那时讲不利,主要是基于竞争考虑的,因为产业同构往往导致双方争夺资源、争夺市场的加剧。现在来看,对产业雷同、结构相近的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联合的角度看,大的方面产业同构恰恰是苏沪之间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之一。这是因为有了类似的产业和产品,双方的合作往往才有载体,才可能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产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达到区域的森林规模经济。从竞争的角度看,保持适度规模的竞争态势,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使他们真正重视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强化科学管理,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苏沪在第二产业的合作上前景十分广阔,这是当前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双方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开发、产学研的合作、旅游业的开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等方面也应逐步提上合作的议事日程。

标签:;  ;  ;  ;  ;  ;  

开拓更广阔的苏沪合作之路--关于江苏与上海合作的调查与建议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