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域的分析
黄树香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 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当代价值。“入世担责”思想有助于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庸”思想有助于调节身心,保持心理平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有助于抵抗挫折、缓解压力;“仁爱”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应结合时代特征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儒家文化;心理健康;公安院校;大学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司马云杰在《文化价值论》中指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①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先哲的人生体悟和智慧,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其中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厚的文化根基,有许多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理素质的宝贵文化资源。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普遍是以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特点,在许多方面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并不完全适应。于是,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坚持心理学的“本土化”,即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深入研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揭示中国人独特的心理规律,研究和发展脱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同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完全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保健方法。
台位变化主要指的是在表演过程中步伐的移动。[3]一个演员在演唱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只是站在一个位置演唱,就会让观众觉得枯燥,不会引起与观众的互动。而适当进行台位变化,与观众进行交流,就会激发观众的积极主动性,对其整体的表演产生积极作用。台位变化很有讲究,不是随便在台上移动,要考虑何时起步,何时转身,一共要走几步。迈步的时候也要注意步伐的节奏最好和音乐的节奏吻合,还要保持步伐的优美,脚下的重心要稳。在走动的时候,最好搭配相应的手势,或者与观众进行互动,要注意音乐的节奏,转身、起步等要配合音乐。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2],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影响形成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人格的最主要力量,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必然会对指导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发挥出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无法发挥的作用。儒家主张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内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自我调节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引导人们更加积极、快乐、健康地生活,提升道德素养,从而进一步增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幸福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要的是,儒家思想中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情绪调节的方法,抵抗挫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修身养性的心理保健艺术以及它所提倡的仁爱、正义、忠孝、诚信、守礼、廉耻等理念,可以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公安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文养分,有利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发挥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功能,对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和警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研了解到,国际通行的房屋交易计价单位多为所见即所得的套内面积,国内对此虽无统一规定,实际操作中却普遍采用建筑面积计价。但时至今日,都无法律法规对“公摊面积”做出明确约束。
一、儒家“入世担责”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及其价值
在社会转型变革、大众传播媒介多样化、市场经济观念和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滋生。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偏差、信仰缺失、前途迷茫,甚至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而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我国公安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既是大学生又是预备警察,未来担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职责。人民警察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较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必须有更为强烈的人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入世态度有着巨大的正能量,对于当代公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正向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是倡导通过内在的道德修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鼓励公安院校大学生投身社会,以兼济天下的胸怀投身工作。通过这些精神的教育灌输,能够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克服消极悲观情绪,树立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帮助其塑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张积极入世,投身社会,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它认为人有天然的入世责任,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3]。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其“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修身思想,“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报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等思想,表达了中华儿女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和入世担当的使命意识与当代公安院校忠诚意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等思想高度契合,是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警魂塑造的极好教材,是培育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有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报国的远大理想。
儒家“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强调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给予爱的关怀,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这种道德情感有助于培育他们的仁爱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民本精神,有利于克服人际交往的某些困境及功利化的交往价值取向,化解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进而培养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仁者爱人”的基本前提是具有爱人之心,本质是要求人们学会平等待人、宽以待人、真诚待人、包容人与人的差异,在尊重和体谅中积极寻求人与人的和谐,精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由“爱亲”推至“爱人”再到“爱泛众”,它认为仁爱之心要从爱自己、爱亲人开始,由此推而广之去爱别人,扩大到身边乃至全社会人之间的爱。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作为预备人民警察,“爱泛众”即仁爱百姓是其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与公安为民思想相契合,凸显出了爱民为民的群众意识,同时也为公安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此外,“仁者爱人”中的“人”不仅仅指别人,还包括自己。所以“仁者爱人”不仅要爱别人,还要自爱,“自爱”是“爱人”的前提,只有懂得珍爱自己才能够关爱他人。这就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关爱自我身心健康,重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仁者爱人”之于他人是尊重他人、待人以仁、互敬互爱、乐于助人,达到人际和谐;之于自己是自尊自爱、悦纳自我、尊重生命,在个体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际和谐。因此,“仁者爱人”精神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形成仁爱认知、坚定仁爱信念、拥有仁爱品质、践行仁爱行为进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二、儒家“中庸”的情绪调节方法及其价值
仿真结构仅仅是简化过后的理论模型,实际的反应腔室结构要复杂的多,每一个结构、间隙、或微小尺寸的变化都会对流场的不均匀性造成影响,产生流场偏置、气流扰动以及死区等。同时工艺参数的变化如进气流量、工艺压力、极板间距、工艺温度、等离子体轰击等都会对流场及沉积均匀性造成影响。对于多物理场的耦合我们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采用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去实践探索。
儒家“中庸”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调节身心,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对于大学生而言,人生难免有困难和挫折,情绪也会随之起伏不定,当面对外部的各种挑战时,要学会及时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欲求,保持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达到“中”的境界,而非固执一端的片面偏激。《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即认为喜怒哀乐没有表露出来,是“中”,表露出来符合自然规则和法度,是“和”,人只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外部对自我的刺激,就可以达到中和的地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9页。 ,意思是君子能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而小人则不然,对外界刺激会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因此,情绪和行为需守中而不入极端,但如果不能居中而过分偏向任何一端,就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异常行为。例如,适度的自信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自信过度就成了自负乃至狂妄,自信不足就成了自卑。同样地,面对困难与挑战时,适度的焦虑反应是正常和必要的,它具有激励学习和工作动力,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清晰度降低,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在社会转型和就业困难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公安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坚守“中”的信念,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挫折、释放压力,时刻保持心理平衡。
三、儒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抗挫能力及其价值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主要表现在人格完善、学业、情感、人际交往、成长与发展等方面,这些挫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挫折,如果应对不当,轻则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疾病;重则可能出现较强的攻击行为或自我攻击行为甚至极端行为。如果应对得当,挫折可以成为迈向成功的阶梯,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也可能是“垫脚石”,关键在于一个人对待挫折的态度。那么,儒家文化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呢?儒家认为挫折等困苦是客观存在的,是成长必须经历的,并认为挫折、困境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品质,增长才干,并认为应该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这两方面来应对挫折和压力。儒家应对挫折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8页。 在孟子看来,困苦、挫折可以锤炼意志,培养品性,激发潜能,提升能力,增长才干。最重要的是,孟子为困苦找到了终极性依托——当上天选中你,要造就你时,会通过磨难来考验和锻炼你。这使人因为困苦而有终极目标,产生自我实现和神圣感,起到了精神信仰的作用。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儒家学说的哲学方法,被孔子认为是处理问题的最高法则。何谓“中庸”?宋儒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所谓“中”即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即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通俗地说,就是“适当、适度、合宜、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综上所述,所谓的“中庸”即是哲学意义上的“度”,就是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关系、协调矛盾,最终达到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各要素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和谐。
“忠恕之道”是实施“仁”的途径和方法。《论语·里仁》篇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⑤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⑥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可见,“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帮助他人,以完善自身为目的。“恕”是主体对待客体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的都是推己及人,都是践行仁道。简单的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情绪、言语、行为、结果等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要主动积极地去帮助和成就他人,这表现的是儒家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这种同理心,既是积极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品格,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是一种能带来正性积极情感的能力,有助于公安大学生与他人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儒家“仁爱”的人际交往理论及其价值
现代心理学把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作为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儒家“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的优秀人际交往理论,其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以和为贵”等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人际交往理论,是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
(一)“仁者爱人”的交往理念及其价值
“仁”的含义非常丰富。历代学者从许多角度阐释“仁”,但被普遍接受的是以“爱”释“仁”。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关于“仁”是什么的提问时,直接回答“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从中可以看出孟子不仅主张“仁即爱人”,还从“爱人”扩大到“仁民”“爱物”,扩大了“仁”的对象和范围。孔子也说过“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此外,儒家还强调“仁者自爱”(《荀子·子道篇》)。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爱思想包含四个层次的意思:第一,“仁爱之心”,即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够爱己、爱人。第二,“爱亲”,即爱亲人,血缘亲情之爱。第三,“泛爱众”,即爱一切人。第四,“爱物”。儒家还把仁爱之心推向天地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儒家仁爱思想的四个层次实际上就是现代心理学常说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由“爱亲”推至“爱众”“爱物”,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将爱的本质升华了。
生态学角度。从生态学模式出发,治理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就是处理和调整好个体工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工作小社会和生活大环境的良性平衡点。此外,埃尔顿提出的“生态位”强调每个人都在生物社群中有自己的特定位置,应确定和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持续保持自我激励以维持职业热情。
(二)“忠恕之道”的交往原则及其价值
由此可见,儒家对挫折、压力的认知并不是负面的,相反却认为其有积极作用,认为挫折、压力、失败等困苦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外在的、个人不能左右的力量决定的。儒家面对挫折和困苦的态度及其应对方式(内在修身及外在行动)对当代公安大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心理品质、面对挫折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公安大学生,在遇到挫折与困苦时,首先,要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它。其次,接受挫折与困苦并非消极的接受,而是在身处逆境时,通过提升个人内在的心性修养以锻炼意志、提升能力,当外部条件许可时,则以完善的自我品质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最后,除了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还需要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并积极行动以解决问题,最终通过行动走出困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1页。 。“克己”不仅是指在思想上克制自我本身的私心,也指在行为上克制自己言行上的任意偏私以及不正当的利益。“复礼”以“克己”为前提,“克己复礼”强调通过自我道德的提升,并在交往中做到坦诚宽容、克制、体谅,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和谐和人际和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作为一种外在手段而存在,礼是一种日常行为准则,是所有社会个体成员所要遵循的活动原则而不可僭越。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认为“礼,门也”,荀子指出“礼者,人道之极也”。
(三)“克己复礼”的交往方法及其价值
“忠恕之道”能帮助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身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部分当代大学生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己,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更有甚者牺牲他人的正当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给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了较大的阻力。而儒家“忠恕之道”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原则和方法。作为孔子“践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和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价值。首先,“忠恕之道”是一种人际认知方式和人际交往准则,其尽己之心、推己及人的思想体现着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换位思考,使个体走出自我、克制私欲,为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提供了良方。其次,“忠恕之道”作为人际认知或共情的心理机制,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的途径,指导着人们行仁的方式和原则,即凡事都要换位思考,尽量为他人着想。最后,“忠恕之道”律己宽人的精神有助于促进人际和谐、心理和谐。“恕道”倡导的是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人格和价值,不把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强加于人,而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包容人与人之间个性、爱好、信仰的多样性,能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促进人际和谐,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和谐。
“克己复礼”能帮助大学生弥补交往方法上的缺失。如今部分大学生由于交往认知偏于理想化,交往方式趋向虚拟化,导致其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减退,并造成了人际关系中出现种种问题。“克己复礼”思想启示我们“礼”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礼”的整合,做到克己修身、以礼待人、非礼勿行,力行礼让的行为方式可以化解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减少摩擦和冲突,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令Brms1,…,Brmsn表示传感节点接收的n个磁通密度信号样本,假设它们是独立同分布均值为(方差为(2的高斯变量。定义如下似然函数
(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目标及其价值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和”,而“和”以“礼”为原则。如果脱离了“礼”而言“和”,不“以礼节之”,也是行不通的。儒家尚“和”,认为“和”是天地宇宙的应然状态,对人际关系同样主张“和为贵”,即人和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儒家追求“和”,但反对为“和”而“和”,强调“和”“同”有别。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和”,即和谐、和睦。“同”即相同、一致。“和而不同”指的是“君子”与人相处以和谐为准则,能够尊重和包容他人在身份、性格、思想、利益等各个方面与自己的不同,从而能和周围大多数人和谐相处。儒家倡导的“和”并非一味求同的调和与同一,也不是盲目附和、无原则迁就而求得统一,而是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和独立性前提下的包含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和谐统一,是通过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沟通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达成共识,既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见解,也正视他人的差异性,互相理解,做到求同存异、和谐互动。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帮助大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目标导向。儒家非常重视人际和谐,主张“和为贵”,为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主张主动抑制自己的欲望(“矜而不争”“礼让”)。但儒家的和谐并不意味着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均和一致,相反是承认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人的独立性,这就是儒家“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人际和谐与自我独立、团结一致与个性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平衡。另外,儒家并不把和谐的原则绝对化,一味地为了和谐而和谐,而是主张相对和谐,和谐要以遵守道德礼义、尊重人格独立为前提。如果和谐的结果是要违背道德礼义准则或牺牲人格独立性,儒家宁愿放弃和谐。可见,“和而不同”是一种充满辩证法意味的人际关系理念,体现了儒家独特的智慧。因此,“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目标为大学生建立和谐相处、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指明了方向,对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纠正人们价值观念的偏差,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节制人们的功利欲望,提高人们开放包容的意识,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是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现代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有一种工具化的倾向,即把人际交往视为人适应社会环境不得不进行的一种活动,认为人际关系只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这是造成现代人的心理世界普遍出现疏离感、孤独感和荒谬感等特征以及多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儒家“仁爱”思想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待人际关系,对纠正和解决上述心理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是治疗“现代病”的一剂精神良药。
云小辫:把豆丁画得这么美已经够让我够眼红了,名字给我写成小瓣是神马情况?呜呜,这位马虎的陆同学,小辫姐已经哭晕在觉觉星,是辫子的辫啊。不过,陆同学关于二维码和搜星记的建议很中肯,编编们一定努力改进。新的一年会增加更多明星独家专访,如果有喜欢的明星,或者对意少的建议,欢迎写信给编编。最后再放个大招,意迷聊天室新年扩页啦,等你们写信哦!
总之,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其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当代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有助于挖掘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警察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34(1):106-111.
[2]冯大彪,等.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M]//史仲文,胡晓林.文化精萃分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2.
[3]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2.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Thought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A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HUANGShu-xiang
(Guangxi Police College,Nanning530023,China)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with rich psychological health thoughts is of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Being aggressive,productive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society contributes to improvement of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and mission consci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correct values.The doctrine of mean thought contributes to adjustment of mind and body and maintenance of psychological balance.Striving for success over hardships is conductive to resistance to setbacks and stress relieve.Benevolence is conductive to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herefore,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novatively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psychological health;police colleges;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B222,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048(2019)03-0119-06
DOI: 10.19736/j.cnki.gxjcxyxb.2019.0320
收稿日期: 2019-02-27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GA345);2017年度广西警察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017JGZ03);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711)
作者简介: 黄树香(198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刘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