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问题合理;有针对性;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一直在数学课堂中被广泛使用,教师一般通过问题来分析课堂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但是,由于没有科学教育理念地指导,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比较随意,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没有掌握,缺乏目的性,常常导致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找答案,严重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在提问时要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符合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中设计问题,然而学生的回答积极性不高,且存在一定的惧怕心理,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合理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中的问题设置 :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可以将n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4)观察下图,完成表格
借助熟悉的、直观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问题,探究出n边形内角和规律,情境中的问题贴近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转化为研究问题的本质和对象。
二、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长期下来难免会产生不愿意学习知识的心态。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同时树立学习的信心,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对于(-a)2与-a2这两个不同乘方式子的运算,学生常出现错误,我在备课时预设这样的问题进行导学:①(-2)3= ,-23= ;②(-3)2= ,-32= 。要求学生回答时,要连题目与答案一起完整地读出来。
①甲生:-2的三次方等于-8,-2的三次方等于-8;
②乙生:-3的二次方等于9,-3的二次方等于9。
当这两位同学一回答完毕,同学们马上意识到错误,但错在哪?为什么错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得出了:①式子的读法不正确,-23应读作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②(-2)3的底数是-2,而-23的底数是2;③负数的偶数幂是正,负数的奇数幂是负;④在计算乘方运算时,要找准底数和看清指数。这样,通过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或易错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找出答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现代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除了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常常在学习繁琐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失去学习的方向,还有获取错误知识的可能性,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答的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向,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常量与变量》时,发现对于刚接触函数的初中生来说,“变量”、“常量”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数学专业术语,在课堂上新课的引入,我用具体的问题引入:今天天小明和几个同学约好去公园野炊。现在他要出发去学校和同学集中了。假设小明匀速行驶,每分钟骑5米,t分钟他骑车的总路程为s米。
(1)请写出s、t满足的关系;
(2)填写下表:
(3)在计算不同时间内行驶的总路程的过程中,哪些量在改变,哪些量不变?
(4)你能说出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吗?
通过设置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能迅速在脑海里勾勒出具体的数学模型,积极思考,争相举手回答,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概括 ,引出相关的概念。
总之,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依据学生的特点改善教学方法,发挥问题的导向性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引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9+196.
[2]施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92.
论文作者:谢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