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论新形势下技校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_内涵和外延论文

构建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论新形势下技校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_内涵和外延论文

构架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论新形势下的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外延论文,技工学校论文,立交桥论文,构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滑坡的趋势,步入萎缩的困境,尤其技工教育,过去一直以培养第二产业的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专业设置单一,培养的文化层次较低,知识面和适应性都差,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启动,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信息业的广泛使用,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的涌动等等,都急需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文化涵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又要加快实现大众化的步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从理论层面上看,其实质就是进一步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以期找准切入点,方可步出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办学实践的体验,特别是近两年多来所作出新选择的感受,以及通过学习全教会《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对新时期职业教育何去何从的思路有了较清晰的框架。

一、动态适应是新时期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列车驶向知识经济时代进程中,职业教育和培训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光环,而且是一项朝阳似火的事业,全新的社会产业。

江泽民主席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尽管知识经济在我国刚露端倪,但它必将对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对培养劳动后备军的技工教育和人才的规格、层次、素质等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培养目标构成强大的冲击波。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怎能一成不变呢?

各国、各地区、各方人士,可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但要赋予其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刻内涵和拓展更宽广的外延,却是共同的心声。国际社会的呼声也是如此。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在发言中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是人的整体教育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入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入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多年来一直争执不休。传统的提法是职业教育(VE)或职业技术教育(VTE)。70年代以来教科文组织一直用技术职业教育(TVE),国际劳工组织的提法是职业教育与培训(VET)。8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概念。这次大会教科文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TVET的提法,这决不仅仅是字眼上的变换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传统职业已经让位于那些要求有更多专业资格的服务性活动”,突出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可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应该高瞻远瞩,动态适应需要和主动调整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才是明智的。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动调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正确举措。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其生命力、活力、魅力所在就是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调整也是一种发展。调整、变动、发展,简言之“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二、主动调整是明智的选择

为使问题讨论得更深入、更贴切,本文想着重论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调整问题。

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如何主动调整呢?

概括地说是:内涵深化,外延拓展。这部分着重谈内涵深化。第三部分再着重谈外延拓展。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是概念的内容。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

技工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涵盖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应有不同的解释;这同“人民”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一样。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德、智、体全面发展应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1.德育

过去的德育工作往往有所偏差甚至失误,间或是空洞的政治说教,间或是一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即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学会“做人”的教育。无疑,德育教育应该包容政治思想理论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关键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核心是什么;二、用什么方式方法;三、赋予那些新时代要求的内容。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大会上谈了很好的体会:”(各级各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能担负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一代新人。这一代新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牢牢把握这个核心”。显然,新形势下的德育,仍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注入诸如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生存教育、风险教育、竞争意识教育等新内容。对于技工教育来说,还要结合行业(工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敬业、勤业、乐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

2.智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的时代。研究表明,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这就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为昨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技工教育同样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培养学生不但具有就业本领,还要有转业、创业、转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较宽的基础,正确处理好技能训练和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更要使学生“会学”。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材越来越厚、向中专、大专靠拢;之后,过分突出技能训练,将实习时间同文化技术课教学时间调整为7∶3,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技工教育,到底是以知识为本,还是以能力为本,还是突出技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践证明,其制高点是将知识、能力、行为三者完善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搭准时代的脉搏,要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文化高移,能力创新,技术含量增大,这已被变动着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所证明了的事实。这在发达地区尤为“显山露水”。因此,我们的技工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争取政策宽松等外部环境的改善,也要加大改革步伐,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为适应“文化高移”、“能力创新”、“技术含量增大”的社会变革现实要有一个突破。“产销对路”,才会有市场;有市场,就能生存发展。硝烟弥漫的商场竞争是如此,教育产业竞争何尝不是如此呢?社会上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读不了高校进技校,进了技校当工人,当了工人就下岗”。这反映了一个侧面的现实。这里暂且不论其社会背景原因和言过其实的一面,但另一面却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我们的技工教育目前的现状,即培养出来的人还不是新兴产业、新的岗位(工种)以及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急需或短缺的、传统型的技术工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创新实用人才。如果我们的专业(工种)、课程、计划、教材都优化配置为市场和企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抢手”的实用人才,我们的技工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地位还愁不被世人刮目相看吗?

3.体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就是强身教育或者说健康教育。根据国际上健康观的学说可知,只有外在肢体、器官和内在心理都健康的人,才可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否则,还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化,必然要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开展既有利于学生生理素质又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的体育活动,促进和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和良好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技工学校的体育项目还可以根据专业(工种)技能训练的需要进行创新。

总之,在强调德育首位的前提下,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出现偏差。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品,没有知识的人是次品,没有健康体魄的人是废品。新形势下的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内涵深化,要求达到素质全面、能力综合、知识创新,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先天不足(指生源基础差)、后天失调(指技工学校本身存在的偏差)”的状况,使毕业的学生或成为新型的“手脑并用”(黄炎培先生的话)的创新职业人才,或成为高等学校的莘莘学子。

三、构架技工学校内部的教育“立交桥”

这部分内容是讲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外延拓展方面的思路。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确指对象范围是指“中级技术工人”。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上至领导下到实际工作者,对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对象范围,在政策和实践上不断有所突破。早在1986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下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第三条明确提出:“技工学校在完成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任务的前提下,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承担多种培训任务……”; 1992 年、1993年劳动部连续下发的有关文件中越来越明确要求:“技工学校要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拓展培训领域……在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也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企业富裕人员或社会急需的其他各类人员”;1994年上海市劳动局在《关于优化本市技工学校布局 提高办学质量的意见》中关于外延拓展的思想更放开,提出“专业(工种)设置立足(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中级为主,向两端延伸”。

各地办学的实际情况显得更多姿多彩,出现了办学体制多样化、学校功能多元化、人才结构多层化的新景观。

1.办学体制多样化

近几年,出现了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办技工学校的新格局,公办、公办改制、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体制竞吐芬芳。由于民办等新办学体制独特,机制灵活,更贴近市场,在培养目标外延拓展上更运转自如,更宽广,增添了技工教育的活力。

2.学校功能多元化

自从教育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提出后,教育就更加迈开大步走向市场,技工学校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办学功能,既搞职前教育,又搞职后培训,既保持技工学校的优势,又实施其他类型的教育,争取少“投入”多“产出”。

一所学校能使自己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类型功能,应该予以肯定,但须注意的是,不能随意抹杀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区别,不同的教育类型要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当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校、中专、职高、成人中专界限有逐步淡化的趋势。但是,打破界限,不等于功能取消,只能说明多种功能综合。

3.人才规格多层化

教育客观上存在着市场,而且还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当孩子需上学的时候,不少人为了选择上哪类学校、哪类专业等问题而苦恼,不少家长叹息:就学竞争太激烈,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少,多数情况只能上那些不想去但又无其他门路的学校。有人说,技工教育是“供大于求”,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了,尤其象上海这类较发达地区。透过现象看本质便可发现,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可供选择的技工学校太少太少,多数情况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进技校。要改变技工教育这种“卖方市场”现象,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技工学校内部教育“立交桥”,使职前与职后、职教与成教沟通,中职与高职沟通,普教与职教沟通,为技校学生再提供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多种选择机会,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李岚清副总理也多次指示,要架起沟通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高等职教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4.典型案例:上海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编者注:该校是作者1997年初在金桥出口加工区创办的一所民办技工学校)

办学思路:三基一路一桥一高地。

三基:即生源基地、实习基地、推荐基地。

一路:和同济大学合办高复班和高职班等,为继续深造的学生打开通向高等教育之路。

一桥:学校内部已构架起技工教育、职业高中、电视中专、劳动预备制教育以及业余高中、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初、中、高相结合,普、职、成相沟通的多功能教育“立交桥”,即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

目前学校共开设10个专业,实行双学历、多证书制度。学校除总校外,还有6所分校、3个教学点,共32个班级,在校人数今年达到1567人。学生还未毕业,用人单位已纷纷来电来函提出聘用专业意向。

一高地:筹建研究所,聘请资深专家来所工作:加上现有的校级、中层干部,两方面人员组合起来就成为学校的人才小高地、决策的智囊团。

在我们看来,办教育当然要有投入,除了要有资金投入,更重要的要有人力资本即知识资本的投入。如果实行股份制的话,资产可以入股,知识也可以入股。因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学校要创名牌,必须建立人才小高地。

动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调整培养目标,构架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职教体系内初、中、高之间相衔接的“立交桥”,着重培养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的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为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与培训的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技工学校就能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为防止认识上的“误点”出现,下面这个问题必须提及一下:

万变不离其宗。讲培训目标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改变,一定要防止这一认识偏差(或说误区)。内涵深化也好,外延拓展也好,都应以基本原则为前提为基础,不能偏离。

德智体全面发展,历来是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不论什么时期、也不论哪类哪级学校都要贯彻落实。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真正贯彻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这个教育方针的基本原则。

标签:;  ;  ;  ;  ;  

构建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论新形势下技校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_内涵和外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