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精算师:中国最稀缺的尖端人才_精算师论文

保险精算师:中国最稀缺的尖端人才_精算师论文

保险精算师:国内最紧缺的尖端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算师论文,国内论文,人才论文,最紧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前,“精算师”还只是活跃在国外经济舞台上的一个涂金抹银的高贵名词,近两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它已悄然步入我国的经济生活,成为职场中一支熠熠夺目的新军。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它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精算“未来”的人

精算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数学方法的多种金融工具,对多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精算师是指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是评估经济活动未来财务风险的专家,他们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

比如,人寿保险公司的精算人员主要从事产品开发定价、负债评估、偿付能力监控、经验分析、长期财务预测以及费用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等工作,其中产品开发定价和负债评估是最基本的工作。产品开发定价是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再根据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人寿保险精算原则和产品开发的有关规定,进行产品设计和定价。负债评估即责任准备金评估,主要是对寿险公司已经销售的有效保单进行评估,计算出公司对这些有效保单应承担的责任作为公司的负债。

我国精算教育和资格考试起步很晚,直到1987年,南开大学与北美精算学会建立精算学合作项目,才将精算教育系统地引入中国。我国现存在四大保险精算师考试体系:中国保险精算师(1999年才正式开始)、日本保险精算师、英国保险精算师、北美保险精算师。其中,中国精算师是国家惟一承认有签署我国寿险公司精算报告资格的精算师。而北美精算师是最具权威的精算师认证体系。

精算师是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尖端人才之一,据了解,目前国内具有中国精算师资格的只有40余人,而本土具有国际精算师资格(北美精算师、英国精算师、日本精算师)者仅有几人,而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十年急需5000名精算师。如此悬殊的比例,引无数学子竟折腰!可以预料,精算师将是职场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随着世界各国保险业、社会福利业及咨询业的迅速发展,精算师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热门而诱人的职业。他的诱人之处首先表现在他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核心部门的核心人才,有着极高的地位、权力和职责。

精算人才在美国的起步年薪一般都不低于10万美元,高的则数百万美元以上,在历年美国职业薪酬排行榜上,精算师的平均薪酬都名列前茅。

从发达国家精算发展的情况来看,精算师是商业保险界的核心精英,但并不局限于此。精算在金融投资、咨询、社会保险等众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美国为例,60%的精算师在各类保险公司工作,35%在各类咨询公司工作,5%在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

精算师的培养一般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一般要5~7年左右),专家指出,精算引进我国时间较短,尽管已有一些人获得了英、美等国认可的准精算师甚至精算师资格,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无论数量和质量,离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由于精算人才紧缺,现在各大人寿保险公司中,总精算师、副总精算师大多由海外归来的国际精算师担任。

而作为一种职业,精算师绝非青春饭,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精算师的地位和薪酬只会越来越看涨,海外归来的平安保险总公司副总精算师姚波说,“精算师是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并不风光的金领生活

坐在整洁宽敞的写字间里,明媚的阳光从宽大透亮的玻璃窗里照射进来,身边是最现代化的电脑和传真机,他们的脑袋一转,就可以改变整个公司的运转方向,保密的工资袋沉甸甸地让自己窃喜。多么令人艳羡的生活!但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精算专业的任小强说:“我觉得我的工作挺‘民工’的。首先是枯燥,每天编程序,跟数字打交道,没一点儿浪漫可言,而且刚入精算这一行,从事的都是局部而具体的技术工作,并不能通晓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慢慢地才能做到管理层,其次是辛苦,做精算这一行,加班加点是很正常的事,第三是尴尬。走上这条路,就像上了贼船,半途而废不甘心,坚持考下去需要不寻常的毅力。而且在国内,精算还只局限在寿险行业,财险、金融、投资、信托等领域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算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几乎没有历史。”

任小强大学学的是物理,大学毕业考虑去向时,一个朋友说,你考精算专业的研究生吧,它可以保证你在未来绝不失业,凭着很好的数理基础,1996年他顺利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精算专业研究生。从那一天开始,他就朝着精算师这一终极目标前进。六年过去了,他通过了三门考试。南开大学引进的是北美体系的考试,一共有八门,前四门是初级课程,全部是选择题,后四门是高级课程,分选择题和笔试题。考完前七门可以取得准精算师资格,考完第八门才能取得精算师资格。从初级到高级,每一步都像登珠穆朗玛峰。任小强说,他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考试,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几乎与享受生活绝缘。他现在仍然是把每天晚饭后的时间都交给了那一大摞爱恨情仇的厚厚的英文书。既然把它作为终身职业,那么“长痛不如短痛”,一口气爬上山头再说。

这一口气有多长?行内人都异常清醒,如果马不停蹄地考,至少也得六七年!

与任小强志在必得不同的是,2001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精算研究生赵敏说,因为身在这一行,所以不管能不能考取精算师,想不想考精算师,都要不断学习。精算部处在公司的风险部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决策,责任重大,所以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有风险系数的。用他们头儿的话说就是:精算不是金饭碗,是玉饭碗,看起来漂亮,但易碎。

赵敏考的是英国精算师。英国精算师考试课程共11门,分100系列(包括金融数学、精算数学、经济学等九门)、200系列(“沟通技”一门)、300系列(《投资和资产组合》《寿险精算》《财产险精算》《养老金》四门)和400系列(从人寿、财产等四种资格考试中选考一门)。考生通过前三个系列考试的所有考试科目,即可获得准精算师资格证书,再通过"400"系列的任意一门科目后,即可获得英国精算学会和英国精算公会颁发的精算师资格证书。

虽然暂时并没把精算作为终身职业,但赵敏还是很努力地备战备考,从去年到现在已通过了三门。

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形容他们,再恰当不过。

考精算师,你的准备够不够?

考精算师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准备是什么?记者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精算课的老师郑苏晋。她说:每个人都可以考精算师,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考上,首先你要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最早的精算专业的学生都是从数学系招收的),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处理经验数据,对未来变化的趋势做出分析、判断;其次,你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法律、税务制度、财务会计、投资有透析的了解,特别是对风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可控风险的能力。精算师必须对整个财务有一个宏观的管理,所以一个不懂会计的精算师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你还必须英语很好,因为我们现在所学习和借鉴的,全是国外的精算知识,我们引进的考试,也是英国、北美、日本等国家的考试体系,只有熟练掌握英文,才能考得过。

郑老师说,因为精算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了一堆理论去工作是不太符合学科的成长规律的,应该是有了一定的精算基础再去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去学习再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职业的责任。所以,立志成为精算师者,既要一边钻研高深的课程以通过考试,一边还得埋头工作积累从业经验,没有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和决心,恐怕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以准备走精算之路,行襄里必不可少的第一件行李还是“吃苦”,不过一旦羽毛化成蝶,将是一片诱人的前景。

国外的资深精算师一般最后都发展成为CFO(首席财务执行官)甚至CEO(首席执行官)。一般中国本土的精算师年薪在20万至40万元之间,海归或是洋精算师的身价一般都在百万元之上甚至更高。

标签:;  

保险精算师:中国最稀缺的尖端人才_精算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