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路径、演变形态及内涵意蕴
王太明1,孙雪1,梁宇1
(1.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路径由提出阶段、丰富阶段、深化阶段共同构成,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是其三大演变形态,分别体现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指导社会交往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交往;社会形态;人与人;关系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宏观视域,反映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涵盖人的交往关系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一种综合范畴。这一理论从马克思历史观出发,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时,既强调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制约性作用,又突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重要反作用,着重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分泌物的种类,在器官中常见的有粘液腺和浆液腺。粘液腺的分泌物为粘液,它的腺细胞的核扁而小,位于细胞的底部。杯状细胞是单个的粘液腺细胞。浆液腺分泌的是浆液,如同血清样的液体,其腺细胞的核成球形,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如图2)。除此之外,外分泌腺还有分泌乳汁的乳腺和分泌汗液的汗腺。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伴随着马克思本人思想认知、哲学思考、社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经历了由提出到丰富,再到深化的发展路径,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性、实践性和生命力。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提出阶段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物质实践角度入手,从人与物的关系层面分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 “社会交往”这一社会概念和学术概念,他把社会交往定义为 “人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明显外化的表现”[1],既强调人的自然交往所具备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又强调人的交往所具备的主观能动属性,为进一步研究社会交往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里,从实践批判的视角入手,对交往展开详细的阐述,研究交往对于人的活动的本质意义,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性 (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社会交往的结构性 (外部交往与内部交往)、社会交往的方式(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社会交往的群体性 (个人交往与普遍交往)、社会交往的空间性 (民族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这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进而阐述了交往的方式、形式、关系,确立了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范式和基本框架。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丰富阶段
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和社会实践视角拓展到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一步丰富关于交往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在其著作《哲学的贫困》中,强调生产关系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最本质、最核心的关系,这抓住了关于交往理论的关键,他从实践批判的角度提出,产品如何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如何分配,从而促使生产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自然而然地独立出来,并且进一步明确了交往是实现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将生产关系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范式,与生产力相关又独立于生产力,从而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基础。
(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在晚年的时候,在著作《路易斯·亨·摩尔根 〈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路,通过对社会发展结构的重构,即由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人类家庭的形式,到氏族社会,再到私有制和国家机器,将生产要素与人们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深刻地反映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184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部历史性著作,推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后期,马克思在《历史学笔记》一书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扩大了交往范围与交往主题,包括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圈之间的交往。由此,交往主体进一步复杂化、交往内容进一步扩大化、交往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民族的历史进一步演变成世界的历史。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演变形态
交往的第一种形态,涵盖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原始时代、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亚细亚社会等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原始时代的交往活动,人们交往范围小,人的个性缺乏。古希腊——罗马时代,人的交往范围开始扩大,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世界文明冲突为世界交往提供了基础,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人的发现的时代”。中世纪亚细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所谓的雇佣关系,商品经济进一步发达,人们的交往进一步频繁,这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人的个性凸显,交往方式也极为广泛,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善,是人的一个自我觉醒,或者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萌发。
3) 数据输出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POD分析得到的结构导入/保存到外部磁盘中,包含结果列表管理(根据用户选择的POD功能模块生成相应的文件列表)、输出格式管理(根据用户指定的格式筛选相应的数据转换方式)、数据转换(根据用户指定的格式对POD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和输出文件解析及保存(解析用户指定的格式,同时将转换后得到的POD分析结果保存到外部硬盘中)等4个子模块。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
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角度出发,认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是第一大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条件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第二大社会形态,[3]未来的第三种社会形态则体现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后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生成具有特定的历史现实条件和哲学思维逻辑,探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涵意蕴。
交往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是基于第二种交往的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假想的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也即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共产主义。伴随着大工业时代到来,带给人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同时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自由时间日益充足,人们日益脱离出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然而第三种社会形态是建立在第二种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将直接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这一崇高理想。[2]
(三)后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
3.2 降水 炭疽病菌喜高温高湿,雨后气温升高,易出现发病盛期,富平县炭瘟病发病高峰期为6—7月。气温高、雨水多时果园发病严重,雨后气温升高或夏季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我单位开具的喹诺酮类药物处方2519张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7月~2017年6月(药学干预前)的1245张处方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10例,女635例,年龄20~70岁,平均(51.4±3.6)岁;将2017年7月~2018年6月(药学干预后)的1274张处方作为研究组,其中,男618例,女656例,年龄21~70岁,平均(51.6±3.5)岁。两组处方及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涵意蕴
交往的第二种形态则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条件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人的交往扩大化创造了物质条件,精神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从而刺激了精神交往向社会化交往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资本不仅提供平常所需的物质,同时也提供很多自由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自由时间进行某种创造,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创造文化。
(一)以人身依附为典型特征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
第二种交往的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物的依赖性”。相对于“人的依赖性”,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特征体现在“物的依赖性”。[4]在这一社会阶段,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活动方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产品的普遍交换成为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使人与人之间建构起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实际上这对人来说,是独立的、异己的东西,具体形式则表现为一种实在的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3]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其实,这里所说的 “物”并非具体的某种东西或者形式,实际上却是一种抽象 “物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 “物的依赖性”理解为物化的社会关系的集合范畴。
(二)以物为交换媒介的社会关系
第一种交往的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人自身所具有的依赖关系,人的依赖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性,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详细的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直接依赖性,揭示了以人身依附为典型特征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前者具有直接支配权,后者具有直接依赖性,实际上就是反映出彼此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一种依附关系。表面上来看,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实际上反应了该阶段生产力极度落后的现实状况,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微不足道。因此,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附,构成共同体形式,获得在狭窄的空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生存与发展。[3]
货币是交换价值实现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价值交换过程中,物的形式转化为货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 “物的依赖性”理解为依赖以货币这种交换媒介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说,个人拥有的货币具有交换价值时,一方面可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附属,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自主地用货币去交换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与第一阶段 “人的依赖性社会”相比,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显著提高,人的社会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丰富。
(三)以产品经济为代表的社会关系
在第三种交往的社会形态中,产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产品经济是指在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时,社会中心组织代替货币来进行按需分配的一种经济形态。产品经济以致力于全社会广大成员根本利益为目的,以生产力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人才能够从第二个阶段物的役使中摆脱出来,获得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直接形式的劳动和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源泉与尺度,使用价值也不以交换价值为衡量尺度,劳动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自身就摆脱了对立和贫困。[5]因此,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所有的人拥有自由时间,个人会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谋求并得到发展。
人们的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总而言之,社会交往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变进程,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交往活动的拓展、交往关系的发展促进交往方式的变化,从而有利于社会的不断演进。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首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交往,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下,由于种种原因,人的交往受到很多限制,只有加强联系,人才能获得自身生存的需要。其次,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只有拓宽交往范围与空间,加强社会联系,才能更加体现人的社会性,从而有利于多种思想、关系的交融,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最后,马克思曾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级历史形态,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交往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这下,驮子与常爱兰才反应过来,然后赶紧把李老师迎进屋子里。屋子里的凌乱是李老师能够想象得到的。在农村,家里收拾得很干净的不太有,更何况是弹棉花的人家,更何况是外乡人。
四、结束语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交往思想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类社会交往方式日益多样化、交往结构日益数字化、交往伦理日益结构化、交往关系日益复杂化,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发展脉络、演变形态及内涵意蕴,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交往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品质,以其科学性、实践性、理论性、思想性为人们的行为活动、社会交往、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等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首先,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由人的交往拓展至世界交往,由物质交往拓展至精神交往,交往视域不断开阔,交往空间不断拓展;其次,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交往准则和体系,为人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再次,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以独特见解塑造人的灵魂,涵养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的精神特质;最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也要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杨泽,邓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02):59-61.
[3]杨学功,楼俊超.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J].教学与研究,2012(08):49-53.
[4]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7-30.
[5]孙乐强.自治主义的大众哲学与伦理主义的主体政治学——对奈格里关于马克思“机器论片断”当代阐释的批判性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14.
[6]袁霞.生态文明: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理论及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4.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45(2019)01-0006-04
[收稿日期] 2018-12-20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8BLW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太明(1993-),河南南阳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孙雪(1993-),女,吉林四平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梁宇(1989-),男,辽宁旅顺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黄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