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访国家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质量研究专家解思忠_国民素质论文

民族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访国家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质量研究专家解思忠_国民素质论文

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访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素质论文,基石论文,科学研究论文,会长论文,会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思忠同志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工程专业,曾任建设部法规处处长、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现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兼任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曾主编过《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等多部职务著作,论文《用税收调控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获“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解思忠利用业余时间先后从事文学创作与国民素质问题研究,迄今已出版4部长篇文学作品与8部国民素质专著;学术代表作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国民素质忧思录》、《观念枷锁》和《国民素质读本》,合称“国民素质三部曲。

笔者就国民素质问题对解思忠进行了访谈。

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

作为政府官员,解思忠长期以来非常关注人的问题,尤其是国民素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他指出,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发展目标。近年来,发达地区都相继提出本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然而遗憾的是,有不少人对什么是现代化,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些基本问题还缺乏起码的认识,因而提出的时间表难以切合实际。所谓“社会现代化”,除经济现代化之外,还包括政治、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西方一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其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工业现代化)的产物,习惯称之为“原发型”国家。后搞现代化的国家,习惯称之为“后发型”国家,由于既有现代化国家的竞争相威胁,又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借鉴,故人的现代化必须而且可以先于社会现代化。

在“后发型”国家,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现代化进程的两个侧面,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既不能要求先有现代人,再去创造现代社会,也不能要求先有现代社会,再去造就现代人。但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绝不是齐头并进的。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从整体上说,人的现代化总要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起着先导作用,不可设想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会超出人的现代化的水平。

解思忠指出,在21世纪到来之前,人类对未来的许多事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唯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国民素质犹如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坚硬的基石,才能托得起高耸的大厦;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首次强调了国民素质对国力的作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时过8年,1993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作为党和国家的文件,也首次强调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一项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与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要求。

解思忠于2002年6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的文章,提出了“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的观点。在国力的三种形态中(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人力资源较自然资源更为重要;而在人力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要作用,国民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水平,而且还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素质是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以“第一国力”相称当之无愧。

他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以前视为优势,现在视为包袱。这两种看法都不全面,还只是局限于在人口数量上考虑问题。人口问题首先是质量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人口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人口问题制约我们发展主要是因为数量多。其实并非如此。从人口密度上说,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1998年我国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3人而德国是236人,英国是245人,日本是336人,韩国是470人。这些国家并不认为人多是其主要的人口问题,有的还苦于生育率低和劳动力短缺,他们的一些人口学家甚至还认为,适度的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由此看来,我国的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人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素质问题,由于低素质人口的众多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所以,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素质。

我们培养和引进少数杰出人才并非难事,而要普遍提高十几亿国民的素质,则绝非易举。技术、信息、设备、资金,乃至于体制,都可以从国外引进,唯独国民素质无法从国外引进,只能靠自己培养提高。如果劳动者的技术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不强,创造力差,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信息、设备和资金。我们引进的许多设备达不到预期效益,或因盲目引进而闲置不用,甚至上当受骗,引进一些落后的旧设备,有关人员的素质低下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国的国民素质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正如《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0日社论《着力提高国民素质》里所指出的“我国的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能否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迅速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有效、持续的发展,才能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国民教育的反思

解思忠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国民素质的种种缺陷,都可以追溯到教育上的缺陷。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指面向学龄青少年的教育,还包括面向成年人的教育,不仅指耳提面命的有形教育,还包括耳濡目染的无形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已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努力,但还远远不够。

解思忠认为,国民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薄弱”,二是“扭曲”。教育的“薄弱”表现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欠缺甚至剥夺。邓小平早就讲过:“我们宁可牺牲一点速度,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下,也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但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做好。教育的“扭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从总体上说,还没有走出“科举教育”的阴影;二是家庭教育由于受“科举教育”的影响,存在着种种误导;三是社会教育由于受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制约,也存在着种种缺陷。如果能从整个国民教育层面上追溯国民素质缺陷的原因,并进而改善我们的国民教育,积极探索提高国民素质的新途径,无疑有助于迅速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要通过教育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就得发展、改革教育;而要发展、改革教育,就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并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然而教育改革不能消极等待,不能当别的改革完成之后再改,而应当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改革还需要走在前面。

在谈到体制与素质的关系时,解思忠指出,人,既是体制的创造者和实现者,也受体制的约束,是体制的产物。也就是说,体制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保障,也是人的现代化的保障。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偏重于体制方面的改革,而忽视了国民素质在改革中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在认识提高国民素质重要性的同时,又开始忽视体制的作用。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深刻认识到体制和国民素质内在的本质关系。我们在进行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关注其中的社会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其中的人的因素,坚持体制改革与提高人的素质的统一;既不要把改革仅仅看作是调整生产关系,而忽视了人的素质在改革中的作用,也不要孤立地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体制对人的素质的作用。对体制的设计应着眼于如何有效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在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既要使所建立的体制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又要使人能够理解、支持并参与新的体制的建设;如果离开人来设计体制,不仅背离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而且设计出的体制也难以实现。

科学和现代的人生理念

笔者在拜读了解思忠的“国民素质三部曲”《国民素质忧思录》、《观念枷锁》和《国民素质读本》及新著《国民素质演讲录》之后,感觉到作者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典型事例和数据信息的理性分析,总结出了作为现代人应自觉培养和具备的理念,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论述。

其一:“性格就是命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2500年来这句格言被人们奉为座右铭传承至今。然而解思忠在对国民素质的研究过程中,对这句话的在古代产生、流传的原因和在现代显现出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既是人生哲理,也是文学命题的新论点“素质就是命运”。这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得出的科学的人生理念。解思忠曾做过这样的论述:“性格就是命运”这句流传已久的格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有其较大的合理性,时至今日已显得不完整、不准确。性格的确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它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全部因素,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如果抛开那些根本无法选择、无法左右,因而对我们的讨论没有意义的外因,用一个词来概括影响一个人命运的因素,那就是人的“素质”,即人的质量。我们在强调产品的质量时,往往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其实对于人这个“产品”来说,也同样是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得之于后天的素质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弱。一个人要想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果只着眼于改变性格,尤其是改变性格中的先天气质,往往是徒劳的,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包括通过自我修养去改变性格,才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命运。

其二:一个半世纪以来,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鲁迅、钱钟书、柏杨等志士无论在政论或文学中都尖锐地指出过国民性的缺陷,所谓“劣根性”、“丑陋”都是就国民性而言。伴随着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也愈来愈凸现了出来;而作为人的现代化程度标志的国民素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解思忠曾指出了国民性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民性,即一国之民特有的性格,是这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国民素质,即一国之民的质量,则是衡量这个民族优劣的综合指标体系,由于国民性主要表现为健康素质的心理方面,并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等素质有关,故可以认为,国民性包含在国民素质之中。要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一国之民,应从国民的整体素质上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国民性。同样,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国民性问题,而应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其三: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低的一块木板,要迅速、有效地增加木桶的盛水量,莫过于先去弥补最低的那块木板。人的各种素质如同木板一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整体素质;就像任何一块木板都影响着木桶的盛水量一样,任何一种素质都影响着整体素质。我们中国人并不丑陋,有着许多可以炫耀于世的东西,譬如说勤劳、吃苦、智慧等等,宣传长处固然有利于发扬,但是,更为紧迫的或许是找出其缺陷,之后进行补救,就象弥补木桶上那块最低的木板一样。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每一个人也是这样——只有不断弥补自身素质的缺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笔者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问过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他们对国民素质问题都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仅仅理解为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说老实话,在此之前,我对国民素质的概念也不甚了解。拜读解思忠老师的著作,确实令人手不释卷、汗颜自省,实在是一个学习和完善的过程。解思忠老师的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吸引人、震撼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在调查了大量具有社会典型性事例的基础上,运用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作品还具有逻辑和缜密、严肃与幽默、思辩与艺术的文字魅力;应该说,是每一个清醒的、有责任感的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标签:;  ;  ;  ;  ;  ;  

民族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访国家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质量研究专家解思忠_国民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