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乡土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以瑞安市瑞祥新区中原有的乡土建筑三府庙为例论文_祝颜

探讨乡土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以瑞安市瑞祥新区中原有的乡土建筑三府庙为例论文_祝颜

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4

摘要:通过对建筑场地的分析,结合新区建设的发展,对濒临消失的城中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设计遵循地域性原则,强调建设中需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造技法;建筑景观营造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和自然特色,并考虑当地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给予的启示。在设计上结合现场,注重建筑的组合体系和组合方式,使乡土建筑满足现代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需要,重新散发魅力。

关键词:乡土建筑;保护利用;公共活动

一、前言

随着“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建筑实践越来越重视和其环境的关系。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它具有本土性、匿名性(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性、民间性、传统性、乡村性等等特征。乡土建筑能体现地域特色、反映民族特色、传播文化艺术,同时保护生态景观和展示环境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塑造一方建筑,乡土建筑以其特殊的符号展现不同地域的地貌、气候、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传统技术等。当前,随着城市新区的扩张,城市近郊的乡村逐步消失,原有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

本文以瑞安市瑞祥新区中原有的乡土建筑——三府庙为例,探讨符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乡土建筑再利用方式,让历史建筑在新的城市中重新扮演重要角色。

二、背景条件

三府庙的历史共有200余年,最初供奉杨、陈、嶽三府高真。文化大革命后由渔墩村老年会接收,近年来主要用于菩萨寿诞、净土会等仪式活动。三府庙主体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内部结构柱、梁倾斜厉害,在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三府庙周边已由乡村变化为城市,地点位于瑞祥新区罗阳大道西侧沿河景观带南入口,是整个景观带与城市主城区的连接点。根据城市规划,瑞详新区定位为以会展、商业贸易、对外交通、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城市综合区,具有自然时尚、庄重严谨、繁华宁静的城市特色,正在打造成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及城市景观一流的现代化新区。沿河景观带位于新区中心位置,呈南北向带状,是新区主要的自然景观轴线,其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新区的生态绿化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三府庙破旧的房屋外形不利于新区街景形象的塑造。瑞安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决定对其进行改建和再利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设计定位

我国历史上有过舍宅为寺的阶段,民间也有宅中供佛、供仙的传统。根据三府庙特殊的地理位置,设计定位从以下4方面考虑:景观建筑,属沿河景观带最重要的一处建筑风景;反映温洲乡土民居风格,带有地域性;具有寺庙建筑场所的特征,可适度开展宗教活动;有一定场所满足老人学习、娱乐、休闲等集体活动。

四、设计构思

(一)整体思考

1、依照原有建筑布局形式,仍采用中轴线形式,但两侧采用不完全对称的形式,即有寺庙建筑的次序性,又不失景观建筑的灵活性。南部为可对外开放游览、休憩和宗教活动场地,北部可以相对独立、由村民会自行管理。

2、建筑物东西两侧紧临城市主要道路和河流,为了不对城市道路上行人的视觉造成压力,同时使建筑形体与河流宽度(河流宽约40米)有良好的比例关系,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在保证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建筑二层廊改为单层廊,减小整个建筑群体的体量感。

3、依据不同功能布置三处大小不一的室外庭院,体现传统建筑与庭园结合的特点;在庭院中保留古戏台。

4、东侧与城市道路仅一墙之隔,为了不使建筑物内的活动与道路行人相互影响,东侧沿道路采用以实体墙为主、仅在二层部分开窗的手法;而西侧尽可能设置临水休闲廊、休息平台等。

(二)功能设置

北部二层主体建筑物的一层作为宗教活动室内场,南部室外庭院和临水廊、小亭都作为游览、休憩的场地,这部分区域可以对外开放,增加三府庙景观的使用功能。

佛堂以南的一层建筑室内和所有的二层建筑室内,以及庭院2、庭院3均作为老人活动或村里自主使用,可以相对独立,也可内部使用而不对外开放。

(三)建筑及园林构思

1、内向与外向

现有的三府庙建筑完全采用内向的形式,非常封闭。由于建筑物位于城市绿地中,作为景观建筑毕竟不同于一般建筑,无论从景观或观景的角度出发,都不能不顾及周围环境而采用“闭关自守”的态度。为此,拟建的新建筑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对于老人活动部分仍采用内向的做法,同时增加与临水景观的外向设计,西侧外观开敞而富有变化,做到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

2、看与被看

处于景区之中的建筑物一般都应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被看——就是说它应当作为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必有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因此要减弱原有建筑物庞大的体积感,划整为零,使沿街沿河立面具有高低错落,比原有建筑体量上更小巧精致。看——就是提供合适的观赏角度去看周围的景物;因此沿河部分设计亭、廊,获得良好的观景条件。

3、空间对比

内院和后院为村民活动区域,由于是内部使用,行人不易随便进入,设计成场所相对独立、对外有一定隔离的空间。前院、前厅、水榭和临水廊可供人游览、休憩,其空间与河道相互渗透。

五、总平面布置

三府庙位于瑞祥新区罗阳大道西侧沿河景观带之中,场地北端和南端均为已建好的绿化用地,东侧临罗阳大道,西侧为三汊河。场地形状较为规则,相对地势较为平坦,南北最长处约67.8米,东西面平均宽度约18.0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平面布局

根据现有的功能要求在拆除现有建筑物的基础上,在该规划用地范围内布置两组院落式传统民居式建筑。

因受场地范围的限制,本工程建设场地东侧罗阳大道人行道而建;在临街廊上开窗,既有利于通风,又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建筑内部和庭院均仅考虑步行;建筑北侧绿地内设有一个化粪池;因建筑使用面积较少,只考虑室外垃圾箱收集的方式。

(二)交通组织

改造后的三府庙主要为村民活动服务,并可能条件下考虑对外休闲游览,因此人流线较为简单。南端出入口作为游览性交通出入口,可在临水处的小亭或廊侧增设与水上木栈道的联系;北端出入口作为村民日常活动、后勤出入口。

(三)竖向布置

场地东侧人行道路面标高为4.7米,南北侧绿地标高为4.7米,西侧紧临河道,场地内部坡度在0.3~2%之间。

1、竖向布置原则与指导思想

(1)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地形,选择适宜的竖向布置形式,在满足使用功能、安全、环境等诸多功能的前提下,平衡场地填挖方工程量,减少建设投资,以求较好的经济效益。

(2)创造稳定的场地和建筑地基条件,最大程度的简化建、构筑物基础施工条件。

(3)满足场地排水要求,符合各类管线的埋设要求。

(4)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场地标高与外围城市道路标高相协调。

2、竖向布置方案

(1)竖向布置形式

根据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条件,考虑到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物平面布局,院落内部地坪采用双向降低的平坡方式布置,周边绿地竖向布置形式采用单向降低的平坡方式布置。

(2)场地排水

前院采用明沟有组织排水方式,内院和后院采用暗沟有组织排水方式;排水方向均引入西侧河道。

六、建筑设计

应认真处理好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要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符合消防要求、日照标准及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满足村民、周边居民和游客对项目的功能要求。

(一)平面布置

新的三府庙将由三组院落式建筑组成。前院由大门、前厅、水榭、临水廊和院墙围合而成;内院北侧为大厅,南端设有戏台,西侧为厢房;后院东西两侧设置辅助用房和内部厕所。前厅和大厅均有二层,二层为村居活动室。

(二)立面特色

在新三府庙设计中充分考虑其功能及地域与建筑文化特色,切实体现出瑞安民居古朴、优美的传统建筑特色。

1、借景为虚,造景为实;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院落采用大天井、连廊。

2、建筑以青瓦白墙为主色调,外墙面柱子也没有任何的装饰。

3、明间扩大明显,进深方向分别为七架擦和九架,顶为硬山(现在建筑式样)。

4、屋顶为一个双曲面,上下式和左右也是弯曲都有;上下的弯曲靠举架(折),左右的弯曲靠生起。

5、注重通风、防雨、防台;层层屋檐舒展而优美,出挑深远的屋檐保护了木构。

6、在建筑的墙基和山墙上采用当地产石材铺砌,修筑矮石墙。

7、东立面以白墙、漏窗、石墙,以及建筑高低和屋面的变化来创造丰富的街景立面。

(三)景观绿化

因为三府庙已位于公共绿地之中,周边有大量的植物绿化,因此内部场地在满足使用功能,尽可能绿化,创造整体绿化形象,改善环境。植物要求单株形态优美,模拟江南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配以山、石点缀。

现代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区别不仅在材料、技术方面,其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囿于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对物质空间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若要在农村地区新建建筑,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肌理,更重要的是考虑与新的生活方式的结合对应,调整传统的建筑形式,让建筑形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新的空间调整适应现代生活极其功能诉求,同时要预留一些预存空间,作为乡土建筑继续发展的储备。以发展和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人居环境视角下的西北乡村建筑,同时由于西北地区处于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带,天然的生土禀赋和资源特色为乡土建筑的构成形成较大的资源条件和基础,并对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来积极构建围绕“土”为主题的地区乡土建筑设计和营造体系。

七、结语

新型乡土建筑实践不论从设计到施工,从平面布局到空间设置,从传统技术的传承和改良到对新技术的创新实践,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群体的布局,无不体现了当代建筑师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和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乡土建筑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真实反映了地域特色、当地的生活习惯。由于乡土建筑材料和功能的缺陷,以及城市快速地扩张,急需对乡土建筑的存在进行了解与认知,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建筑材料,现代生活和活动方式,使乡土建筑的历史得以延续、文脉得以传承、特色得以保留;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土建筑。

参考文献

[1]王连鹏、崔汉超、徐坚.乡土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 2016,42(25).

作者简介

祝颜(1969出生)、男、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现任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职务、建筑师职称、工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论文作者:祝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8

标签:;  ;  ;  ;  ;  ;  ;  ;  

探讨乡土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以瑞安市瑞祥新区中原有的乡土建筑三府庙为例论文_祝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