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可以为城市增加内涵。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其焕发新的动能,才能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通过对国内外四个案例的介绍,来分析中外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处理手法有何不同。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
正文:
一、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造。推动城市化进程,打造最美乡村这些旗帜使乡土建筑面临着毁尸灭迹的现状。它们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岁月留下的烂摊子,继而千篇一律的建筑在中华大地上一夜竖起,形成一种全面拆光重建的局面。整个城市以新生婴儿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城市历史文脉就此隔断了。
21世纪,政府土地面临枯竭,某些城市政府决策者、先进的设计师也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作用,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掀起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潮。
二、国内外案例:历史文化建筑如何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和设计历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内具有热度而又敏感是我命题。尤其是在历史建筑不仅涉及对现状的修缮,同时还要进一步改造或者增加新的建筑空间与功能时,设计者必须在过去、现在、未来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留历史建筑的本身特色的基础之上,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不能使其成为毫无意义的历史遗存,也不能改造的面目全非,掩盖其历史的光辉。
1、匈利亚Szeged教堂改造项目
小城由于洪水泛滥,经历了多次城市重建工程。设计师尝试从城市肌理中找到灵感,并将在这个历史悠久的空间中融入新的精神元素。Szeged教堂是现代主义后期的产物。设计者希望能把这些特点在改造过程中多层次的跳跃性表现出来。利用当地的特色纹样与大理石结合起来做到了材料与装饰的统一和谐。
2、锦溪祝家甸淀砖厂改造
位于昆山南部水乡锦溪镇祝家甸是为紫禁城提供金砖的生产地。。砖厂整体环境较为破败,但砖厂的根基底部却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顶部使用了透明瓦,是为了降低屋面荷载设计了透明瓦,通过这种新老材料对比,虚实对比产生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效果。室内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所有地板、家具、设备都是可移动更换的,通过自由的组合拼接,为了这小场所提供更多感受不同的室内空间。为了加固整体结构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这些标准化新型的东西无法与原场地相契合,所以就有了砖拱包装拼接成一条时空隧道。
三、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性
1、采用新老对比
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让建筑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从以上所述案例,设计师们不约而同的在寻找一种新旧对比的平衡点。既能突出历史文化建筑所带来的时代的沉思与痕迹,使人们找到归属感。又再努力的赋予这个建筑新的生命与功能使之能在这源远流长的文脉中得以延续。
2、公共开放、创造可能性
以上案例都在为历史文化建筑寻求一种重生,这种重生是赋予它与同时代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与之建筑相协调,不喧宾夺主。增加开放空间,使公民有机会参与进来,让历史文化建筑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只是只可远观的冷漠距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保守与大胆
提到使用新材料,新形式。两者也存在区别,这似乎受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从古至今受到儒家思想的教束、中国封建设计高度集中的专制体制,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的限制,形成了中国人内向、保守的思想。从近现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可以得到良好的体现。西方人喜欢向外探索,大多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文明”造就了西方人具有争斗精神,自我意识强烈,具有表现力。所以在对待历史文化建筑上面,西方人在表现力上更为大胆与探索,在寻求新与旧的一种契合,这种新与旧的对比,不仅仅表现在材料上,还有结构、技术以及新的理念等等。国内设计师则追求新材料的修修补补,加强表现原有文化,让人们找到归属感。
4、物与形
从提到的西方人大胆,国内保守,又看到了另外差异性。西方哲学强调存在于物质,历史文化建筑是原始材料的存在性和真实性。而东方恰恰相反。国内受中国传统哲学《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理念影响,形成除旧布新、穷则变通的思维路线。从自古以来,新皇上位则要全面推翻旧朝,而现在的全国高举拆迁旗帜。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重道轻器”是古代保护思想,并一直延续现在。正因为思想的差异,在上述所讲中,西方人在结构、材料、技术上发挥的淋淋尽致。而国内设计师却把重点放在了气、形。增加其纪念性。
四、适合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历史文化建筑的突出意义和价值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利益的趋势下,其成为摇钱树,盲目的开发与利用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除了强制性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设计师应该如何为它们的保护提供有效方法。
现今国内旅游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于“保护、开发、创新、传承、引进”。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还在探索阶段。保留一部分的原汁原味民居特点,不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还原历史的面貌,给予后人可接触可考究的可能。选择一部分作为民俗博物馆、体验馆,引入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手工艺人驻入进行创作研究。为其延续提供可能性与可实施性。再选用一部分在保留外貌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功能、结构进行创新性开发。注入商业活力,使其能自食其足,不会成为短暂的烟火,马上进入民俗通病的瓶颈期。举办民俗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积极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让人们今早了解关于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五、结语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到:“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老建筑对街道和街区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种必需,人们离不开他们提供的方便和亲近的人际关系” 。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对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城市发展的痕迹以及老一辈人的记忆、归属感的情感见证,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而不是城市的灰尘。人类发展记忆的历史信息通过建筑得以保存,新的功能与老建筑特色相适应,达成平衡德关系,是的建筑在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下得以延续,并适合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宏宽.周易自然观[M].太原.山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2](加)雅各布斯(Jacobs,J.)著,金衡山 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译林出版社.2006年08月
[3]施婧.李向锋.建筑永恒性的文化差异解读以及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2
作者简介:栾彬彬(1994.06—),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职位:研究生,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论文作者:栾彬彬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建筑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历史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西方人论文; 设计师论文; 《知识-力量》5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