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邵飘萍新闻采访心理学的运用论文_张伟仁

试析邵飘萍新闻采访心理学的运用论文_张伟仁

(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邵飘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新闻全才,是一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他较早地关注采访心理学研究,并身践力行成为“外交记者”。本文以邵飘萍的新闻实践为具体点,分别从“谙熟读者心理”、“把握采访对象心理”、“调适记者心理”三个方面试析其采访心理学的运用,以期对当今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邵飘萍;采访;心理学;新闻记者

新闻采访活动本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邵飘萍深知它不仅仅是记者的一种了解事件、收集素材的互动,而是一种需要记者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的心理交往过程。作为“新闻全才”,邵飘萍在新闻采访艺术方面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思想和主张,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新闻采写观。

一、谙熟读者心理

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邵飘萍认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即在多数之人爱读而已。于此应用研究多数人何以爱读?则必直接间接与多数人不无关系,而为彼等所皆欲知之事”,“则外交记者与迎合多数读者心理之外。且负制造多数以变换社会心理之能力与任务也。”“则外交记者与迎合多”。

(一)好感效应的运用

好感效应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指的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人们对传播哦者本身及其传播的观点持肯定态度时,传播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影响好感效应的因素至少有两点:一是所宣传的理论、观点是否符合事实;二是传播者是否能以人为本。邵飘萍在当时的社会下明确地提出这样的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在他的新闻实践中却鲜明地体现了这两点。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注重真实性,邵飘萍坚持认为,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他多次强调“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凡是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在当时新闻界虚假新闻四起,记者闭门造车,采访捕风捉影的情况下,邵飘萍求真求实的这一新闻理念,不仅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也为读者所信任和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了其传播的好感度,更有利于采访,形成良性循环。

(二)迎合受众心理需求

邵飘萍所处年代,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百姓生活水生火热。这样的社会背景促使人们更关心时局变化和战事的发展,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更有阅读市场。邵飘萍一方面抱着“新闻救国”的事业理想,一方面深知百姓对不同新闻的需求,“铁肩担道义”,情系平民,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无良,坚持正义,为民请命。由于邵飘萍了解读者对时事社会新闻的需求,他的的采访活动以上层为主,多揭发政治高层龌蹉勾当,不公的欺压和战事的变动。在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报纸的发行量和报社及个人的信誉。

二、把握采访心理

邵飘萍深谙采访心理学,他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往往界定为“一面之交”。他认为和被采访者接触时,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十分重要。并且邵飘萍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洞察十分敏锐,能够准确地把握采访时机,因人而异,注意分寸。

(一)首因效应的运用

首因即第一印象。人们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被后来的异质信息加以动摇和修正。在交往中,人们比较重视最初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运用首因效应,在采访前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态度表情、甚至第一句,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当的安排,以求在较短的时间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下一步采访顺利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邵飘萍曾精辟地概括出当时的记者应该给被采访者留下的印象是:“和蔼,使人可亲;庄严,令人尊敬;机警,使人不可欺骗;沉着,给人勤勉、忠厚、可信任之感”。他认为记者的外观应该是“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

(二)好/坏心情效应的运用

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请求或者主动帮助别人,在心情不好或心情低落的时候更容易拒绝被人的请求,这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即为好心情效应和坏心情效应。这种效应在新闻活动中表现为采访对象是否能够积极配合新闻采访。

邵飘萍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攻心为上,往往能够随机应变,创造采访机会。一次为了采访到内幕新闻,邵飘萍特意安排设局,在北京饭店宴请国务院和总统府官员。他在每张请帖上都鲜明地标准上“只叙友情,不谈政治”的字样,在宴会没开始就以旧友谈情的方式让这些高层高管有了好印象和好心情。豪华盛宴上,官员们都沉醉在邵飘萍营造出的温和、舒畅的气氛中,卸下了戒备。而此时邵飘萍见众人心情愉悦,便开始旁敲侧击,一点一点地深挖内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愉悦、安静的情绪,有利于采访对象阐述新闻事实的要素与事件的细节。与此同时,邵飘萍通过事前安排好的传送人员和电报,迅速地将信息传往上海,宴会结束了,一则重大的新闻也完整地传到了《申报》报馆,第二天新闻见报,所有的官员大吃一惊。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充分发挥和运用好“好心情效应”,避免“坏心情效应”的影响,可以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即使采访对象的心情不好,作为记者也可以随机应变,巧妙设局,为采访对象创造良好的心境,然后把握机会寻求新闻信息。

三、调适记者心理

自我心理调试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记者进行调适心理,一方面是偶遇突发事件,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和协调所采取的恢复治疗;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正常状态下的新闻采写活动而采取的支撑意志活动。

(一)记者角色的定位

邵飘萍在他的新闻记者论中认为“人类社会文化愈进步,则报纸之需要与责任增加”,记者作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它于国家、社会的意义十分重大。由此可见,邵飘萍把新闻记者定义为大众之耳目,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天然的义务和责任。对此,他把“品性为第一要素”作为新闻记者的首要信条,注重记者的人格修养,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此外,作为新闻记者这一角色,还要懂得新闻价值,要细密,要机智,等等。这些都是邵飘萍对记者角色定位的要求,也是记者对自己角色是否具有偏差的衡量标准。邵飘萍强调,“新闻记者之尽职,以道德人格为基础,以侠义勇敢为先驱,而归本于责任心之坚固”。其中“本”就是品性,是邵飘萍对记者角色定位最适宜的概括。

(二)记者人格健康的保持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表现为灵敏的反应、较高的自主性、人际关系良好、自我领悟能力较好等等。邵飘萍认为,对人格健康的保持既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又要做到“切勿为折时势中之落伍者”,了解世界新思潮,并与中国的国情相对照。通过“广交友”保持良好的社会人机关系,对事件背景的了解和研究,主动地运用敏锐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最终达到保持良好的职业活动活动状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李璐.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兼论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J].新闻世界,2014,(06).

[3]杨先情,徐晨霞.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兼论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J].新闻世界,2009(03).

作者简介:张伟仁(1993年—),男,汉族,安徽人,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论文作者:张伟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试析邵飘萍新闻采访心理学的运用论文_张伟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