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

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

吴立东[1]2002年在《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 研究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在股骨近端髓腔中与骨组织的接触情况及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结果的比较。 背景资料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给严重髋关节病变的患者带来了革命性的治疗。全髋置换术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有良好活动范围的稳定关节及维持或调节肢体的长度。早期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假体因无菌性松动出现失败是很常见的,随访结果显示很高的无菌性松动和翻修率,尤其在年轻和爱好活动的病人中翻修率更高。骨水泥股骨柄的高失败率这使人们开始发展非骨水泥固定方法。70年代中期有关丙烯酸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的问题逐渐表现出来。机械性松动和有时伴有骨水泥碎裂的广泛骨丢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由此,人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尽量减少骨水泥的使用,并提出了股骨假体生物固定的方法。主要处于如下考虑:骨水泥固定假体的高松动率,骨水泥假体固定后的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所致的骨丢失。传统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的髓腔处理采用髓腔锉,用梅头来撞击髓腔锉末端完成髓腔准备。理论上说这样的操作适合于植入骨水泥股骨柄假体,而对于非骨水泥柄的髓腔处理则不够理想。所以早期的非骨水泥股骨柄结果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是术后大腿痛,术中股骨骨折,及骨长入假体表面失败。在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后,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得到了许多改进,包括假体材料的改进;假体更适合于股骨髓腔,如股骨柄大小型号的增加,假体模板的测量,解剖型股 骨柄假体:手术器械的改进;手术技巧的提高;假体表面的处理以促进骨组 织的长入等等。非骨水泥型全骸关节置换术己经为骨科医师所接受,并且在 年轻和好动病人中越来越多地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固定多数依赖于 金属假体表面的骨长入。骨长入的两个先决条件是手术时假体获得即刻稳定”及假体表面与活性宿主骨的密切接触。为了得到这些要求,所设计的假体必 须尽可能紧密地填充股骨近端的髓腔。即使这样也仍需对股骨髓腔作一定程 度的修整以精确地适应将要植入的假体柄。换言之,对假体类型和大小的选t择以及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操作等均需比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时更精确。许 多文献指出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与股骨的密切匹配、贴合非常重要。理想的 股骨假体植入应与周围骨组织密切接触,假体与骨组织间没有缝隙存在。这 样假体与骨组织间没有纤维组织长入,可以确保假体表面的骨长入而得到永 久的假体稳定.骨与假体接触的面积越大,负荷就能以较大的面积、均匀地” 予以分散,可更好地接近股骨的正常应变模式,从而有利于长期固定及可减 少大腿痛的发生。 对于骨科医师来说,利用现有的器械精确地做股骨髓腔准备有较大的难 度。因为没有有效的工具来执行股骨髓腔的精确切骨。在工业上,准确和精 确地操作模具的几何形状是机器的特长。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的使用是 为了改进传统关节置换的不足,准确地行股骨髓腔准备。本研究所用机器人 辅助手术系统名为CA S PAPAK爬omnu比r AN叨9UIgk刊pl。lug And卜Ob巾巾, M8queL Germany)。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在股骨近 端髓腔中与骨组织的接触情况及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结果的比 较。 材料与方法 取10个新鲜成人尸体股骨标本随机分成H组。首先经常规互线检查排 除有外伤,畸形及严重骨折疏松。第一组(5个股骨标本)为对照组,采用甲 传统非骨水泥技术的手术方法行股骨近端髓腔准备后植入股骨柄。第二组为,丁 实验组,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帮助植人股骨柄。系统由德国OrtO-MaqUot 公司提供,所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名为 CASPAR(OmPU Aided Sugical Plwt And RObottes,MMueL Germmp。所用股骨假体均为 osteolock型柄 -2— (OsteolocK Howmedieq Ruthefford,NJ)。,为无领、锥形、非多孔表面组合 式挤压配合型柄。设计参照近端固定理论,带有近端叁分之一羟基磷灰石涂 层,避免应力遮挡。远端有袖套,可在不增加柄整体直径的情况下选用以使 柄尖端置于髓腔中央,以避免柄的末端伯心放置,顶着髓腔的骨皮质,引起-术后大腿痛。 第一组的操作程序包括:()术前常规拍摄标准位前后位及侧位X线

王子明[2]2007年在《n-HA/PA66-PMMA结合髓腔栓技术在兔人工股骨柄固定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前言:人工关节有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其中骨水泥型多数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固定假体。在长期负荷应力作用下,PMMA发生老化变性,会导致骨-骨水泥界面和假体-骨水泥界面的松动,其中骨-骨水泥界面的松动后果尤其严重。实验研究表明,在PMMA中掺入成骨材料固定假体,处于骨-骨水泥界面上的材料能和骨床结合成骨,也能逐渐长入PMMA内部与之相接触的材料,从而在PMMA内外跨过骨-骨水泥界面形成相互的骨连接,在骨连接后能加强骨-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强度。最初加入PMMA的成骨材料主要有无机骨粒、有机骨粒和脱钙骨基质等,但实验发现复合这些材料后PMMA的初始固定强度明显下降,后来又有学者在其中加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但HA成骨能力有限,并且颗粒HA的结构松散,机械性能较差。从仿生角度研制出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n-HA/PA66)生物成骨材料,比HA具有更好的传导成骨活性和力学性能。髓腔栓作为一项关键的现代骨水泥技术,可以增加PMMA和骨之间的初始结合强度。我们实验中首次尝试将n-HA/PA66颗粒加入PMMA(n-HA/PA66-PMMA),选择合适的加入比例,并联合应用髓腔栓技术,观察二者在兔骨水泥型人工股骨柄早期和晚期固定中的作用。目的:1、建立应用髓腔栓技术的兔骨水泥型人工股骨柄置换模型。2、探讨加入不同质量比例的n-HA/PA66颗粒后复合骨水泥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选择一种合适的n-HA/PA66和骨水泥比例,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3、n-HA/PA66-PMMA固定兔人工股骨柄,并联合应用n-HA/PA66实体材料制成的髓腔栓,观察n-HA/PA66的成骨特点和骨-骨水泥-假体界面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1、设计制作兔股骨柄假体和n-HA/PA66髓腔栓,进行兔人工股骨假体置换。用普通PMMA固定假体,BC组不用髓腔栓,PBC组用髓腔栓。检测两组股骨远端髓腔内压力、关节功能、X线片、骨-骨水泥界面和假体-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力以及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的结构特征。2、直径120~380μm的n-HA/PA66颗粒与PMMA粉剂按0:10,1:10,2:10,3:10和4:10的质量比充分混匀,分为5组。按粉剂10g:5ml液相的比例加入单体液,制成不同比例n-HA/PA66-PMMA样本。检测各组复合骨水泥的面团时间、最高聚合温度和固化时间、压缩强度和抗弯强度,观察样本断面微摄影和扫描电镜下结构,并应用5种不同比例的PMMA固定兔人工股骨假体在股骨上端髓腔内,拔出实验检测假体-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强度,推出实验检测骨-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强度。3、实验兔分为4组,每组20只:BC组应用普通PMMA固定假体;HBC组应用n-HA/PA66-PMMA固定假体;PBC组联合应用普通PMMA和n-HA/PA66实体材料制作的髓腔栓;PHBC组联合应用n-HA/PA-PMMA和髓腔栓。n-HA/PA66-PMMA采用3:10的质量比。左侧股骨柄假体置换术后进行股骨或髋关节正位X线摄片、硬组织骨切片组织学检测、骨-骨水泥界面行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四环素荧光标记、IGF-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以及骨-骨水泥和假体-骨水泥界面强度测定。结果:1、骨水泥型假体柄固定后远端髓腔内压力增高,BC组骨内压的变化较PBC组的变化明显(P<0.05)。置换后两组人工假体位置和功能良好,BC组柄远端可见骨水泥深入髓腔,PBC组髓腔栓远侧无骨水泥泄漏。假体-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强度二组无显着差异(P>0.05),BC组骨-骨水泥界面的结合强度显着低于PBC组(P<0.05)。电镜结果发现PBC组骨-骨水泥之间结合紧密,BC组有的骨-骨水泥之间存在缝隙,骨水泥中空泡较多。2、随着加入n-HA/PA66颗粒的增多,n-HA/PA66-PMMA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能出现下列变化:(1)面团时间缩短,粘度增加;(2)最高聚合温度降低,固化时间延长;(3)压缩强度和抗弯强度:3:10以下质量比的n-HA/PA66-PMMA的压缩强度增高,4:10反而降低。(4)不同比例的样本断面微摄影和扫描电镜发现3:10以下质量比n-HA/PA66-PMMA中二者结合紧密,气泡量少。颗粒量达到3:10和4:10后颗粒可以互相连接,但4:10时孔隙率显着增加。(5)体外固定兔人工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力学发现,3:10及以下比例的n-HA/PA66-PMMA固定后拔出和推出实验无显着差异(P>0.05),4:10比例的n-HA/PA66-PMMA固定后两个界面的结合力显着降低(P<0.05)。3、(1) X线:术后2~4w BC组和HBC组,可见骨水泥套填塞不均,骨水泥周围有透亮线或部分透亮线,而PBC组和PHBC组假体与骨结合紧密,骨水泥套充填均匀无透亮线;8~24w时HBC组和PHBC组骨水泥周围骨密度逐渐增加,直至分不清骨与骨水泥边界。BC组和PBC组晚期可出现假体松动和脱位,骨-骨水泥界面不规则骨吸收。(2)组织学观察:HBC组和PHBC组n-HA/PA66颗粒直接与骨接触,新生骨沿骨床逐渐长入其中,越过骨-骨水泥界面,最终在骨水泥中形成成熟的新生小梁骨。BC组和PBC组有一层结缔组织位于骨和骨水泥间,无骨细胞长入,术后24w骨水泥周围的骨内可见到较多的破骨细胞。术后24w髓腔栓边缘崩解,成骨进入材料内部,有板层骨结构形成,但髓腔栓大部分还保留原始结构,没有降解。(3) n-HA/PA66成骨能力观察:HBC和PHBC组可见绿色荧光分布逐渐从n-HA/PA66颗粒边缘到整体,并进入骨水泥中。BC组和PBC组骨水泥周围骨内有少量荧光带分布。术后2w界面各组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呈IGF-1表达阳性,HBC和PHBC组一直维持到24w,BC组和PBC组4w后表达减弱。(4)扫描电镜骨-骨水泥界面观察:HBC和PHBC组骨长入骨-骨水泥界面,结合紧密。BC组早期结合好,晚期可出现界面分离,骨水泥老化。髓腔栓与骨界面可以牢固结合。(5)生物力学检测:拔出实验结果表明术后24w和术后2w比较假体-骨水泥界面强度显着降低(P<0.05)。推出实验结果表明应用髓腔栓术后2w,界面剪切强度均高于不用。HBC和PHBC组用复合骨水泥,骨-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在植入后8w至24w逐渐增强。结论:1.骨水泥固定兔股骨柄假体时应用髓腔栓技术,能提高髓腔近端骨-骨水泥界面的结合能力和减轻假体远端髓内高压。用我们设计的模型,兔假体置换后能基本替代正常关节功能,假体固定牢固,可复制性强,能模拟临床人工关节置换。2. n-HA/PA66-PMMA中n-HA/PA66颗粒的质量比不超过3:10时,其聚合过程接近于单纯骨水泥,聚合后的机械强度能够牢固固定兔人工股骨柄假体。3.应用髓腔栓技术可以提高兔骨水泥型人工股骨柄的早期固定效果,应用3:10的n-HA/PA66-PMMA固定假体,新骨可以从骨床沿颗粒跨过骨-骨水泥界面,长入骨水泥内部,使界面强度在术后24w内逐渐增强,提高假体的晚期固定效果。4. n-HA/PA66实体材料制作的髓腔栓在实验周期内可以稳定支撑骨水泥套和假体,并能够在髓腔内成骨,但成骨速度较慢。

吴兴凯[3]2014年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探讨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手术的2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男8例,女15例,左髋14例,右髋9例;非骨水泥型假体19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1例;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73岁,平均60.3岁。通过翻修手术观察假体松动的情况。结果:本组2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假体松动而接受翻修的患者,术中观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髋臼或股骨柄假体松动。初次置换10年以内出现假体松动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松动(30髋)明显高于骨水泥型假体(5髋),约占总松动的85.7%,其中以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松动最多,约占总松动的54.3%;初次置换10年以上出现假体松动的患者中骨水泥柄2髋,非骨水泥臼1髋。由此得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及中期无菌性松动主要发生在非骨水泥型假体,而且以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松动为主。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中期生物学固定并不牢靠,假体无菌性松动是术后失败的主原因,且以髋臼假体松动为主,翻修是其有效治疗方法。

林浩[4]2009年在《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解剖形态异常,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999年5月-2008年7月49例57髋高度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通过术前X线、CT以及外科手术临床观察,测量颈干角、偏心距、股骨头垂直高度、峡部直径、髓腔闪烁指数、股骨头垂直高度、髋臼前后径,髋臼后部厚度,髋臼深径等股骨和髋臼形态学参数,与健侧髋关节进行比较。并术中观察患髋关节情况。结果:脱位组颈干角114.20°±3.87°,脱位组偏心距18.95±2.25mm,脱位组股骨头垂直高度40.99±1.81mm,脱位组前倾角38.53±2.30°,脱位组峡部107.84±2.89 mm,脱位组髓腔闪烁指数4.86±0.42,脱位组髋臼前后径33.02±1.86mm,脱位组髋臼后部厚度41.73±1.52mm,脱位组髋臼深径14.15±0.35mm,测量形态学参数与健侧比较差别很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充分考虑其解剖形态学变异,尽量向髋臼的后上方扩臼,避免过大扩髓造成股骨骨折,并选择合适或特制的假体。

高岩[5]2007年在《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17.1~30.2,平均23.4。同期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3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但疾病谱不同。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1例(36髋)、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25例(31髋)随访6~18个月,平均13.1个月。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切口长度平均7.5cm,较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短;围手术期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少;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6个月);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无并发症,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例术后脱位,发生在术后第2天。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李峰[6]2009年在《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第一节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疾病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3年3月份至2008年4月同济医院收治的42例病人共52髋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双侧10例,单侧3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70-200ml,平均110 ml。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活动。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0—97分37例、81—89分5例,平均(93.2±4.1)分。结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成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方向。第二节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5~65岁,均为单侧。根据Garden分型标准:GardenⅢ型4例,Ⅳ型8例,置换前Harris评分为差11例、可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个月。置换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20 mL。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8.3°;前倾角16°~23°,平均19.4°。全部患者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置换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优(90~97分)11例,良(81~89分)1例,平均(93.3±3.2)分。结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具有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第二部分基于DICOM数据构建股骨叁维有限元物理模型及其生物力学意义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人体股骨在载荷下的受力状态,探索一种快速建立股骨有限元模型并能进行较为精确的力学分析的方法。方法:选择标准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股骨CT扫描成像,得到股骨每层横截面图像,应用DICOM数据和MIMICS软件行叁维重建,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QUS 6.8构建股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股骨模型受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结果:基于DICOM数据建立的股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划分网格后形成38636个节点,201422个单元,其中包括股骨松质骨体网格模型和皮质骨体网格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与以往的实验数据一致性较好,能够客观反映股骨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分析精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运用Mimics软件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建模方法,极大程度提高了建模效率,基于DICOM数据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几何形状较准确,可以为股骨正常力学行为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利用ABQUS 6.8分析得到的应力分布情况跟临床观察一致。第叁部分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生物力学特点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探讨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改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案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得到患者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数据,重建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载荷和仿真计算。分析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的应力分布。结果: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无改变,股骨假体覆盖区无明显应力遮挡。保留股骨颈髋关节较正常股骨1区应力值增大,而4区,8区应力值减少。结论:股骨颈保留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无改变,假体近端无明显应力遮挡,说明这种短柄,近端固定型假体生物力学上的表现是优异的。同时假体颈部可以在材料及结构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李永旺[7]2011年在《采用陶瓷—陶瓷与金属—聚乙烯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陶瓷-陶瓷(ceramic-on-ceramic articulation,COC)和金属-聚乙烯(metal on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ethylene articulation,MOP)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探讨不同材料关节假体的应用选择及临床疗效,为生物固定型THA合理选择不同关节界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两种关节界面分类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于1995年5月到2005年11月期间所行的THA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获得79例(82髋),按年龄及活动量分为两组:年龄<50岁和活动量大病例组(A组),其中MOP 18例20髋,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06±8.98岁;平均体重指数24.17±1.30kg/m2;COC 21例22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9.52±7.41岁,平均体重指数23.38±1.71kg/m2。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病例组(B组),其中MOP 19例19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05±3.52岁,平均体重指数23.71±1.51kg/m2 ;COC 21例21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43±5.28岁,平均体重指数23.67±1.16kg/m2。AML和H-G全髋假体为钻铬钼合金-高分子聚乙烯全髋假体,C2柄(Lima)和F2L(Lima)匹配陶瓷头和“叁明治”臼杯陶瓷内衬。对两种关节界面的全髋假体的术后中期影像学征象进行测量分析、术后中期临床疗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进行临床随访和对比研究。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均获至少5年的完整随访,A组:MOP 3髋(7.5%)假体松动而行翻修,COC无1例行翻修术;B组:无1例翻修。两组无1例发生术中、术后骨折,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临床疗效:A组:COC假体手术组的Harris评分由术前36.81±5.66分改善至手术后6月的94.52±1.91分,以及平均随访7.7年后的93.33±2.63分。MOP假体手术组的Harris评分由术前37.11±5.26分改善至手术后6月的94.33±1.88,以及平均随访7.8年后的83.39±8.73分,COC和MOP组的术前和手术后6月的Harri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982和P=0.756),但平均随访7.8年和平均7.7年的MOP组评分显着差于COC组(P=0.000)。B组: COC假体手术组的Harris评分由术前37.00±4.98分改善至手术后6月的93.00±2.07,以及平均随访7.4年后91.81±2.82分,MOP假体手术组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6.58±5.12分改善至手术后6月的93.05±1.47,以及平均随访7.5年后90.16±3.11分,COC和MOP组的术前和手术后6月的Harri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725和P=0.927),而平均随访7.4年和平均7.5年的评分同样无显着性差异(P=0.782)。本研究中B组中有2例COC关节活动时出现异响,但无临床不适及影像学异常。2、影像学评估:A组:COC假体无松动,股骨假体无>3mm的下沉。MOP假体2髋股骨假体内翻,且下沉>3mm,3髋髋臼假体松动。B组,COC假体和MOP假体无1例松动。A、B两组中COC假体无可直接测出的内衬磨损, A组MOP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9±0.24mm,B组MOP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15±0.13mm。两组中MOP和COC假体内衬磨损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A组:MOP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溶解,COC骨溶解的发生率为27.3%。B组:MOP骨溶解的发生率为63.16%;COC骨溶解的发生率为23.8%。两组中COC和MOP骨溶解的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P值<0.05)。结论1.年龄<50岁和活动量大者,COC假体中期疗效优于MOP假体,内衬磨损、骨溶解及影象学松动率明显低于MOP假体。COC假体具有极好的摩擦学特性、经久耐用,极小的磨损及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因而COC假体适用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远期结果有待于临床观察。2.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的病例组:虽然MOP假体术后内衬磨损、骨溶解均高于COC,但COC和MOP全髋假体植入效果的优、良率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对于老年病人和低活动需求的病人行THA时应当考虑价格较低廉的植入体。

林绵辉[8]2014年在《淫羊藿苷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从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它逐渐成为恢复关节功能的主要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该技术的广泛推广,假体使用年限的延长,术后的并发症随之增多,其中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造成假体松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机械因素,即假体周围的应力遮挡,早期松动,假体微动,关节液压力,手术医师固定方法不正确等;另一类为生物学因素,即假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颗粒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骨溶解。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微粒病”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工关节长期磨损后产生了大量的磨损微粒,磨损微粒刺激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多种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溶骨性因子,这些溶骨性因子可刺激破骨细胞活化和增殖,产生骨溶解和骨吸收,假体与周围骨床之间出现空隙,假体松动,而松动的人工关节可使磨损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了由磨损-松动-磨损的恶性循环。磨损颗粒包括聚乙烯颗粒、骨水泥颗粒、陶瓷颗粒和金属颗粒等。对聚乙烯颗粒和骨水泥颗粒,已有较多的研究。钛为人工关节假体和骨折内固定常见的材料,股骨柄与骨水泥间及与骨界面间微动,股骨柄与骨质磨擦,微孔涂层与骨间微动及螺钉与臼杯间微动,是钛颗粒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钛颗粒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金属颗粒之一。随着新一代金属对金属人工假体的推广运用,金属颗粒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关于钛颗粒对骨代谢的影响,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破骨细胞。研究认为,钛颗粒可以激活破骨细胞引起骨溶解。然而骨代谢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骨细胞作为具有成骨潜能的主要功能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和多种非胶原蛋白,分泌类骨质和碱性磷酸酶等促矿化物质,从而促进新骨形成。磨损微粒在激活破骨细胞活性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和周围大量的成骨细胞紧密接触,是否会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造成影响?目前还没有深入地研究。磨损颗粒刺激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细胞释放大量的溶骨性因子,它们在体内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可单独或联合作用参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代谢过程。在众多炎性因子中,IL-6是引起细胞因了级联反应、诱导破骨细胞活化和增殖、刺激炎性细胞向假体周围聚集、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和骨重建紊乱的重要的溶骨性因子之一。它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在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刺激原始破骨细胞分化成成熟破骨细胞,增加骨小梁中破骨细胞的数量,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活性增强,还通过增加胶原酶释放,促进骨基质降解,使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IL-6作为磨损颗粒刺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了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病理过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松动的患者的关节液中,IL-6的水平升高,因此可以将IL-6水平升高视为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生物标志。近年来发现,成骨细胞可通过OPG/RANKLRANK系统调节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RANK作为一种Ⅰ型跨膜蛋白高度表达于破骨前体细胞的表面。RANKL由成骨细胞分泌,它可结合到RANK上,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破骨细胞,促进其分化增殖并抑制其调亡。同时,成骨细胞可分泌OPG,它作为一种诱骗受体,可以竞争性的与RANKL结合,阻断RANKL与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成骨细胞合成RANKL/OPG比例的变化对于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RANKL/OPG的比例上调,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将增加,RANKL/OPG的比例下降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将降低。因此,假体周围骨重建和骨量的稳定还依赖于OPG和RANKL之间表达的平衡。目前针对骨量减少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骨溶解和骨吸收,包括抑制溶骨性因子和抑制破骨细胞等。但骨溶解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多种途径,单一抑制某种因素的药物很难完全控制。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如降钙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效,二磷酸盐则因为长期使用会产生各种严重的毒副作用及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它的使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假体周围骨形成和骨吸收失衡的结果。骨形成的减少对假体无菌性松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药物促进松动假体周围骨形成,使假体得到良好的生物学固定,从而治疗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可能是另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淫羊藿苷是一种“强骨”中药,它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增加钙盐含量,促进骨钙素分泌,增加钙化结节数量,同时上调Runx-2、bFGF-1和Osterix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对骨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上,淫羊藿苷能促进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增加;并且它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剂方便,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具有传统药物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病理过程和骨质疏松类似,都存在骨形成减少。对松动假体周围的成骨细胞,淫羊藿苷是否也具有促进骨形成,提供骨保护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刺激下成骨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动物研究探讨淫羊藿苷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l、研究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表型和形态结构的影响。2、研究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刺激下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3、研究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刺激下成骨细胞表达溶骨性因子IL-6的影响。4、研究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刺激下成骨细胞OPG、RANK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多次酶消化法体外分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碱性磷酸酶染色进行细胞鉴定。配制钛颗粒培养基,鲎试验排除钛颗粒内毒素水平超标。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成骨细胞,分别向细胞中加入浓度为0.01、0.05、0.1、0.5、1mg/ml的钛颗粒(n=6)。培养7d后用CCK-8法检测OD值,比较不例浓度的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n=6),观察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分化表型的影响。对细胞进行FITC-phalloidin和PI双重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吞噬钛颗粒后形态结构的改变。2、体外用钛颗粒作用于大鼠成骨细胞,并分别加入10-5、10-6、10-7、10-8、10-9、10-10mol/L的淫羊藿苷进行干预(n=6)。于混合培养7d后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观察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刺激下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药物浓度。以最佳药物浓度的淫羊藿苷干预钛颗粒刺激下的成骨细胞,分别于培养第3d、7d、14d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ALP活性和Ⅰ型胶原的表达(n=6),于培养第21d用茜素红法进行钙化结节染色。3、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分成五组:第一组对照组成骨细胞,第二组钛颗粒组成骨细胞+钛颗粒,第叁组成骨细胞+钛颗粒+10-10mol/L淫羊藿苷,第四组成骨细胞+钛颗粒+10曲mol/L淫羊藿苷,第五组成骨细胞+钛颗粒+10-8mol/L淫羊藿苷(n=6)。分别施加不同干预措施,于培养7d后吸取上清,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IL-6的含量。4、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分成四组:第一组对照组成骨细胞,第二组钛颗粒组成骨细胞+钛颗粒,第叁组成骨细胞+淫羊藿苷,第四组成骨细胞+钛颗粒+淫羊藿苷(n=6)。分别施加不同干预措施,于培养7d后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OPG/RANKLmRNA的表达及RANKL/OPG比值的变化。5、应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主效应与交互效应采用两因素析因分析,若存在交互效应,则单独效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先做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则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amhane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480,P=0.000)。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均能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浓度为1mg/ml的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浓度为0.01、0.05、0.1、0.5、1mg/ml的钛颗粒(P<0.05)。浓度为0.01mg/ml、0.05mg/ml的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240)。各组成骨细胞ALP活性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F=828.024,P=0.000;Ⅰ型胶原:F=2258.835,p=0.000)。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均能明显抑制成骨细胞ALP活性和Ⅰ型胶原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浓度为1mg/ml的钛颗粒对成骨细胞ALP活性和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浓度为0.01、0.05、0.1、0.5n、1mg/ml的钛颗粒(P<0.05)。浓度为0.01mg/ml、0.05mg/ml的钛颗粒对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24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吞噬钛颗粒后皱缩变形,伪足收缩变短,微丝排列紊乱。2、各组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显着差异(F=829.652,P=0.000)。浓度为10-10-10-6mol/L的淫羊藿苷能抑制钛颗粒介导的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钛颗粒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10-8mol/L为淫羊藿苷的最佳作用浓度,与其它各浓度淫羊藿苷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当淫羊藿苷浓度上升至10-5mol/L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间ALP浓度有显着差异(F分组=445.548,P=0.000),不同时间点也有显着差异(F时间=194.242,P=0.000),且存在交互效应(F分组×时间=81.439,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F=18.699,P=0.000;7d:F=129.110,P=0.000;14d:F=459.210, P=0.000),相同组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字蒽义(control:F=130.968,P=0.000;Ti:F=23.070,P=0.000;ICA: F=232.660,P=0.000;Ti+ICA:F=43.024,P=0.000)。不同组间COL-I浓度有显着差异(F分组=1843.514,P=0.000),不同时间点也有显着差异(F时间=341.296,P=0.000),且存在交互效应(F分组×州=250.979,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F=86.658,P=0.000;7d:F=923.149,P=0.000;14d:F=1293.625,P=0.000),相同组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control:F=268.229,P=0.000;Ti:F=206.053,P=0.000;ICA:F=519.974, P=0.000;Ti+ICA:F=120.072,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钛颗粒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Ⅰ型胶原表达在3d、7d、14d时均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0.05),钛颗粒+淫羊藿苷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Ⅰ型胶原表达在7d、14d时均高于同时期的钛颗粒组(P<0.05)。淫羊藿苷的作用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干预第7d时,钛颗粒+淫羊藿苷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Ⅰ型胶原浓度最高,与3d、14d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钙化结节染色显示淫羊藿苷干预组的成骨细胞钙化结节数和分布面积明显高于钛颗粒组。3、各组成骨细胞IL-6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2.778,P=0.000)。与对照组相比,钛颗粒明显促进了成骨细胞IL-6的表达(P<0.05)。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对钛颗粒介导的IL-6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钛颗粒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妒<0.05)。浓度为10吨mol/L的淫羊藿苷对IL-6表达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浓度为10-10、10-9mol/L的淫羊藿苷(P<0.05)。4、各组成骨细胞OPG mRNA、RANKLmRNA的表达量及RANKL/OPG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G:F=4277.834P=0.000;RANKL:F=5599.081P=0.000; RANKL/OPG:F=1334.919P=0.000)。与对照组相比,钛颗粒组成骨细胞OPGmRNA表达下降,RANKL mRNA表达上升,RANKL/OPG的比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淫羊藿苷干预后,成骨细胞OPG mRNA的表达上升,RANKL mRNA的表达下降,RANKL/OPG的比值下降,与钛颗粒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钛颗粒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降低成骨能力。成骨细胞可吞噬钛颗粒并且细胞形态和骨架发生改变。2、淫羊藿苷能够逆转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矿化能力的抑制作用,维持细胞表型,促进骨形成。3、淫羊藿苷可以抑制钛颗粒介导的成骨细胞分泌溶骨性因子IL-6,抑制骨溶解。4、淫羊藿苷可以通过调控钛颗粒介导的成骨细胞OPG、RANKL mRNA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葛建华, 鲁晓波, 张忠杰, 陈歌, 卓乃强[9]2010年在《大头径全金属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大头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炎性疾病、股骨头坏死等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13例(121肢)中行大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置换58肢,金属对聚乙烯假体置换63肢,均取改良Gibson入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下床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均随访时间2.5~4.5年,平均3.6年,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X线示所有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金属对金属较金属对聚乙烯全髋置换术后下床时间早(P﹤0.05),Harris评分:金属对金属全髋置换为(94.4±10.5)分,优良率93.1%,金属对聚乙烯全髋置换为(89.4±8.4)分,优良率87.3%。[结论]选择大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炎性疾病、股骨头坏死等,在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等方面获得满意疗效。

姜炜[10]2014年在《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倾斜角与髋臼、股骨颈前倾角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髋臼前倾角的对比分析,明确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髋臼前倾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准确安放假体位置,减少术后假体松动及脱位的发生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关节外科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的2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病例组,并选取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行脊柱正侧位全长片、髋关节X线片、骨盆CT及叁维重建、股骨远端CT平扫等检测,并分别测量如下指标:1.髋关节活动度2.骨盆倾斜角3.股骨颈前倾角4.髋臼前倾角。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组间关联分析采用双变量回归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在髋关节活动度、骨盆倾斜角度、股骨颈前倾角及髋臼前倾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度之间、髋臼前倾角度之间明显相关。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度之间、髋臼前倾角度之间明显相关。根据两者的相关性用以指导临床手术医师在术中准确定位人工髋臼及人工股骨假体的前倾角大小,减少术后人工假体发生脱位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D]. 吴立东. 浙江大学. 2002

[2]. n-HA/PA66-PMMA结合髓腔栓技术在兔人工股骨柄固定中的作用[D]. 王子明.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分析[D]. 吴兴凯. 遵义医学院. 2014

[4]. 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应用[D]. 林浩. 新疆医科大学. 2009

[5]. 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D]. 高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07

[6]. 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D]. 李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7]. 采用陶瓷—陶瓷与金属—聚乙烯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D]. 李永旺. 苏州大学. 2011

[8]. 淫羊藿苷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实验研究[D]. 林绵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9]. 大头径全金属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J]. 葛建华, 鲁晓波, 张忠杰, 陈歌, 卓乃强.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10]. 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倾斜角与髋臼、股骨颈前倾角的相关性分析[D]. 姜炜. 第四军医大学. 2014

标签:;  ;  ;  ;  ;  

全髋置换非骨水泥股骨柄髓腔准备的精确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