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笔谈——在多向对话与交流中开展古代文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中国文化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世纪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1-005-08
古代文学研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研究领域,因为,其研究对象与当代、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活的日新月异,随着各种文化间交流、影响的加剧,无疑又加大了这种距离。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古代文学研究又如何参与21世纪的文化建设,更加困扰着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也激发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积极地探讨。
20世纪90年代,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曾就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进行了思考。在研讨中,虽然对转换的内涵、对如何转换有许多分歧,一些人对这一探讨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些思考至少表明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对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只顾研究而远离当代社会生活倾向的不满,表达了他们积极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去的期望。
自然,一些人来研究,而由另一些人来进行转换,或今人来研究,后人来进行转换,这些想法是很可笑的。实际上,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或更确切地说法,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参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更主要是研究的态度、研究的目的任务、研究的视域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犹如没有边际的巨大森林,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植根于当代,应该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应该积极参与到当代各种建设之中。只有对当代社会有深刻的观察、认真的思考、积极的探索,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开掘,而这种研究也自然融入到了21世纪的文化建设中,成为21世纪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实的需要是研究的动力,也赋予研究以活力、灵魂。远离当代人们的需要、远离现实生活的研究,必然渐渐失去生机,并被人们摈弃。很明显,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世纪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21世纪,各个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为频繁。正如詹福瑞先生所说,在这个世纪,“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我们所面对的必将是外国文化迅猛的冲击和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话、交流,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融合。”[1]面对外国文化的迅猛冲击,一方面本民族文化受到挑战、受到挤压,同时,本民族文化也处于与外国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并获得广阔发展的机遇。在这样一种格局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危机感、责任感:面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建设,并以此来进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意义的开掘工作。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必须努力了解国外文化,关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同时让我们丧失了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在工业化的社会,人也被机器化。上个世纪,海德格尔在对诗人荷尔德林的研究中,提出了人该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并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海德格尔在探索中,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正是人生与诗融合的典范,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中国古代文学人生与艺术融合的特征,在工业化社会的人该如何安顿被物质世界不断挤压的心灵的探求,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其研究、开掘,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科技的进步,大大缩小了时间、空间的距离,地球显得越来越小。生活在地球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也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积极投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在广阔的视域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表达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其次,21世纪,一方面随着各国之间交往、影响的加大,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上融合、趋同的特征,另一方面各国、各民族间的各种差异依然存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更加关注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自觉的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一员。
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又与人的创造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我们在呼唤着创新的精神,这里实质上反映出人们的创造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的创造力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古代文学研究者是否就可以置身于外呢?多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坚守着一个信念: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而在研究中,对文学现实性进行全面深入地探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贯穿着这样一种精神。问题是,文学固然不能离开现实,但其本质却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文学最为本质的特征是想像、虚构,中国古代文论也非常重视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的研究。创造是文学的生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表现了巨大的创造精神,但我们的研究却常常把想像限制在现实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想像力。文学本在于拓展人心灵的空间,尤其是在心灵空间不断受到物质世界挤压、侵占的现代社会,文学在这方面的功能尤为重要。没有广阔的心灵空间,人又怎能展开想像的翅膀?没有想像力,人又怎能有创造力?
现实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许多思考和启迪。古代文学研究的城墙已不可能存在,古代文学研究者不应该固守在其中。应该走出来,了解社会的发展,了解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及人们新的需求,应该积极参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我们反对古代文学研究中极端功利主义的做法。我们不能为了现实的某种需要去肢解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但研究本身不是目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具有现实的品格,应该洋溢着现实的精神。
此外,21世纪,学科的界线也将不断地被冲破,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交流被加强。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文学研究的对象本具有特殊性,它牵涉到与人有关的方方面面,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努力使自己具有多种学科的素养,努力去赢得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的权利。这一方面可使研究更具有开拓性,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中,加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融通,也扩大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的探讨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之思考,再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化之关联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如何参与21世纪的文化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入,这些思考,很显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也能够在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