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洁汶 宜州市文化馆 546300
摘要:聂耳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中国新音乐运动的代表,无愧于“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这一称号——在风雨飘摇的岁月发出时代最强音,留下经典永恒的旋律,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本文将通过对聂耳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及儿童歌曲的创作总结归纳,分析其不同类型音乐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聂耳,群众歌曲,电影音乐,民族器乐,儿童音乐,创作,特点
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 聂耳,生于1912年2月,1935年7月,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在其23年的生命岁月中创作了35首有曲谱的歌曲[ 向延生,《聂耳歌曲创作编年考》[J] 星海音乐学院报,1987 .04]、7首民族器乐曲[ 安平,《聂耳的民族器乐创作》[J],《人民音乐》,1958.07]。聂耳音乐创作理念是“深入大众,代替大众呐喊”,在20世纪中国革命斗争中成为时代最强音。可以说,聂耳的歌曲尤其是群众歌曲是一盏明灯,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黑暗中奋勇前行,为祖国的独立与自由而战。
聂耳的歌曲创作按照不同的音乐风格可分为群众歌曲、抒情歌曲与儿童歌曲。其中相当部分为电影配乐及插曲,至今广为传唱。群众歌曲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民族性、战斗性、时代性、广泛性,如《开矿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铿锵有力的呐喊鼓舞人们奋勇向前;抒情歌曲如《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通过刻画系列女性人物形象,体现出在铁蹄蹂躏下的中国女性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儿童歌曲以儿童视角及旋律刻画出中国儿童积极乐观、不惧困难的音乐形象,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希望。聂耳共创作了6首儿童歌曲,分别是《小工人》、《小野猫》、《牧羊女》、《卖报歌》、《雪花飞》、《卖报之声》。
本文将从音乐内容、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及风格特点等不同方面对聂耳创作的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一 聂耳群众歌曲创作
(一)音乐内容方面,群众歌曲刻画了系列工人阶级、进步新青年的形象
群众歌曲作为时代的号角,大众的呐喊,象征着中国的新生力量,强壮而有力。如《大路歌》,创作于1934年,为电影《大路》的主题曲,电影真实的描绘了筑路工人顶着严寒酷暑与敌人的炮火艰苦工作的故事,聂耳紧贴人物形象,加入传统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形式,赋予音乐悲壮却令人激动的风格,将我国工人阶级的坚强意志表现的恰到好处。
(二)旋律与调式调性方面,群众歌曲旋律线条简单奋进,调式调性“中西结合”
群众歌曲的旋律线条简洁、昂扬、有力,节奏型较多使用切分、附点节奏,昂扬有力的旋律与动荡不安的节奏型结合,赋予了音乐铿锵有力、饱含热情的音乐性格。调声调式方面,采用五声音调与西洋大调式(外国革命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如《义勇军进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歌曲第一句使用号召式的音调——抑扬格上行四度,奠定了音乐严肃、庄严的基调。调式调性为G大调,以C、E、G三个音为骨干音,同时歌曲为民族调式G宫调,共用G、D、A、B、#F(变徵)六个音。如此西洋大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相结合,赋予音乐民族性与时代性,保持音乐雄浑、昂扬的气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聂耳抒情歌曲创作
(一)音乐内容方面,刻画了坚强的女性形象
抒情歌曲多为电影配乐,根据电影情节及主角形象,将旧社会压迫和剥削下的女性的痛苦生活及思想感情刻画的异常细致,刻画了多个善良、高尚、坚强的女性形象。如《铁蹄下的歌女》刻画了一位饱受人间疾苦却胸怀祖国的“卖唱歌女”,在战争铁蹄下挣扎又保持赤诚之心,貌似纤弱又不乏铮铮铁骨。以此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阶层的女性形象还有《梅娘曲》中梅娘形象,通过刻画对爱情忠贞不渝、坚强的女性形象衬托战争的残酷,这是抒情歌曲音乐内容及音乐形象方面的设定。
(二)音调上吸收民间乐曲
调式调性方面,抒情歌曲仍然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借鉴西洋大小调式相结合,音调上吸收中国民间小调和乐曲的旋律,使得音乐表达符合女性形象,更为细腻与温婉。《铁蹄下的歌女》为“F宫大调式”,在F宫调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借鉴外国歌曲的曲调曲风,同时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音,刻画人物内心悲苦感情,赋予音乐“民族化”特征。
三 聂耳儿童歌曲创作
(一)音乐内容方面,刻画了穷苦生动的儿童形象
聂耳的儿童歌曲共六首,有五首都刻画了穷苦人家孩子的生活,将残酷时局背景与儿童的天真乐观结合起来,作为音乐人物原型。如《卖报歌》根据了十岁卖报儿童家庭遭遇战争摧毁,以卖报肩负起整个家庭重担的真实故事创作,后又创作了《卖报之声》。《牧羊女》为电影配曲,旋律风格稍快而又优美抒情,描绘了牧羊女小华的悲惨命运,充分体现了旧时代的“恶”。
(二)音调活泼向上,朗朗上口
儿童歌曲在音调上更加强调儿童的审美与歌唱,聂耳用质朴简练的音调塑造不同的儿童形象,生动活泼,富于跳跃性的音调与简单的节奏型相结合,赋予音乐稚气乐观的性格。在短短的一首歌曲中,通过 “跳进”及“平稳”等不同手法的转变,实现音乐风格的转变,时而活泼乐观、时而略带心酸,同时带有曲作者的同情与期望,使歌曲基调乐观向上,旋律简单,朗朗上口。
结语
通过前文分析研究,聂耳的歌曲刻画了特殊时代背景下工人阶级、新青年、女性、儿童等不同阶层的音乐形象,其目的在于揭示战争的残酷,唤醒在沉睡的中国民众奋勇抗战,鼓舞献身于革命斗争中的广大青年勇往直前,具有时代性。
总之,聂耳作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其歌曲创作紧紧围绕“革命”主题,赋予音乐时代性;手法上“中西结合”,保持“民族性”;曲式灵活处理,提高艺术性。因此,其歌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暗夜前行的青年与战士,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谭啸,《简论聂耳电影歌曲创作》[J],《音乐探索》,2016.02
[2] 许凤、朱天纬,《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2.09
[3] 安平,《聂耳的民族器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5.12
[3] 聆群,《聂耳创作<卖报歌>的启示》[J],《人民音乐》,1983.07
论文作者:樊洁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歌曲论文; 调式论文; 音乐论文; 儿童论文; 形象论文; 音调论文; 抒情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