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理论的伟大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主体理论的新贡献_社会改革论文

人民主体理论的伟大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主体理论的新贡献_社会改革论文

人民主体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主体理论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理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该历史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P104)。列宁也指出“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2](P223),“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P932)。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905)邓小平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5](P255)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人民主体的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高度和认识高度,赋予了人民主体理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巨大贡献,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三个一致性”的重要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飞跃

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特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6]这一重要论断,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不仅十分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及同一切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而且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与坚持人民主体理论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新与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飞跃,为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人民主体理论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我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就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人民群众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伟大实践,决定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就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化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同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真正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就是为实现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因此,为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就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放在党的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因此,做好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的利益同样是统一的。

为了真正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的观念意识,切实贯彻执行“三个一致性”的重要思想,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紧紧依靠人民,把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聪明才智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少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只有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生力军,党领导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成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努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是在现阶段为中国各族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员要心系人民,关心群众,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赢得人心、赢得全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最有力、最坚实的保障。

二、明确提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探索

人民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和广泛性的概念,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产生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还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6]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指出了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不断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积极吸收人民各阶层的优秀先进分子入党,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探索。

人民的内涵会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思想方法也应随着人民内涵的更新而发展,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科学把握人民群众中先进分子的新的结构状态,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20多年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不仅工人阶级中涌现出了大量先进分子,而且其他社会阶层中事实上也不断涌现出大量先进分子。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应把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这一重要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致的,并有所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在英国只有工人党才可能是真正民主的政党。其他阶级的开明人士(他们在英国不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多)可以加入这个党,甚至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以后,可以在议会里代表这个党。这在各地都是如此。例如,在德国,工人的代表并不是在每一场合下都是真正的工人。”[7](P306)列宁也曾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8](P246-247)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既要看它的人员构成,更要看它的行动纲领和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形成是建党的根本条件。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今天,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把人民各阶层涌现的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既是充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时代需要。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成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明确提出“应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利益”的重要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不断满足人民利益需要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高度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需要。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6]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工作方针和努力方向,而且依据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指明了满足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的价值取向,深化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应当切实满足人民利益需要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人民根本利益、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高度。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利益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P82)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来看,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利益”,显然不仅仅是指人们的“精神利益”,而且包括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列宁也曾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而且还要“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10](P572)从列宁在这里把“热情”与“利益”相区别来看,列宁所说的“利益”显然是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则更加明确地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1](P314)“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1](P146)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利益是产生革命精神的经济根源,完全排斥人们的正当物质利益,忽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那就违背了唯物论的原则而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认识高度和实践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利益观,将不断满足人民利益需要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十分明确地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进一步从根本上把握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核心,为我们切实做好满足人民利益需要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我们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多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此外,为了积极适应现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我们还必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开发和运用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

四、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境界

努力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这一重要论断,在新的历史和认识高度,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进程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深化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促进人民素质提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人民主体理论的新境界。

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概括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指出新社会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表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的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结果。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明确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这一重要新思想,将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互动整合规律,深刻揭示了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新要求,也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为了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切实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自然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心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总之,为了充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我们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全面进步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标签:;  ;  ;  ;  ;  ;  ;  ;  ;  ;  ;  ;  ;  

人民主体理论的伟大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主体理论的新贡献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