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目标与编辑过程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目标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4)03-0090-04
0 引言
最优化是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系统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时所要求达到的理想目标,这一点是任何传统方法所不能及的。它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定量地确定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各部分功能和目标服从总体的最优目标,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编辑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系统,这个系统要达到它的活动目标,其系统应当是最优化的。系统的最优化有赖于其组成要素的优化,但要素的优化并不等于系统整体的优化,即不是各个最优化要素的简单相加。在编辑系统中,除了编辑者本身之外,决定编辑系统优化的主要因素是编辑目标和编辑过程。如何实现编辑目标与编辑过程的最优化,则是目前编辑学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决定编辑系统是否最优化的两个要素,即编辑目标和编辑过程作出探索。
1 编辑目标的功能及要求
制定一个最优化的编辑目标,是促进编辑系统最优化的决定性因素。编辑追求的目标,就其整体而言,就是定时、高效、全面、准确地完成信息传播的任务。编辑过程则是根据编辑规律安排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甚至排版、印刷、发行、反馈等工作流程。编辑过程是编辑与读者相关联、相依存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但从目标角度看,“编”与“读”却有着强烈的一致性。因此,编辑目标是编辑过程的依据,编辑过程为实现编辑目标而运行。编辑过程的最优化受制于编辑目标的功能。那么,编辑目标的功能和一般要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1 编辑目标的功能
(1)对编辑过程的导向功能。编辑过程追求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用什么途径和采取什么方法,争取达到怎样的结果,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都要根据预定的编辑目标来确定。因此,编辑过程自始至终按一定的编辑目标运转。没有优化的编辑目标,编辑过程就成了盲目的活动。目标的优化规范过程的优化。相反,未被优化的编辑目标会把编辑过程引向错误的道路,编辑的效果也不可能是好的。
(2)对编辑过程的控制功能。编辑目标一旦优化成形,编辑过程则能有章可循。同时,在编辑过程运转中,效果与编辑目标的比较,又可带来反馈信息,从而对编辑过程进行调控,使编辑过程按预定目标保持协调和稳定,尽可能使原计划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误差达到最小值。离开编辑目标的调控功能,编辑过程的随意性将增大,这不利于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
(3)对编辑过程的检评功能。编辑检查与评价是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则是编辑目标。没有编辑目标和具体要求,难以对编辑过程进行科学评判。一本书,一本杂志,出版后产生什么效果,达到了什么要求,都需要以编辑目标为依据。
1.2 编辑目标优化的一般要求
从编辑目标对编辑过程的作用来看,编辑过程优化必须以编辑目标优化为前提,只有目标的优化才能引导过程的优化。那么,怎样的编辑目标才是最优化的呢?笔者以为,编辑目标优化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1)编辑目标的全面性。科学的编辑目标是根据社会客观需要及编辑对象、主体、手段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它反映着编辑的客观规律,是整个编辑过程的方向、轨迹和标准。编辑过程是实现总目标的基本途径及手段,它的目标就是总体的编辑目标。在此要求下,考虑社会需要、技术手段、时间安排、信息反馈等。因此,编辑目标应具有全面性要求。只有全面反映编辑规律的目标才是最优化的。过去,传统的编辑目标常常局限于读者和作者,忽视了编辑主体(包括编辑素养、职业道德、福利待遇及编辑手段更新等)的目标优化要求。事实上,编辑系统是动态性的,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读者、作者及编辑主体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制定编辑目标时,应当适时地、全面地反映这种客观实际。忽视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因而制定的编辑目标不是最优化的。
(2)整体化结构的要求。编辑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有其严密的结构层次。因此,制定编辑目标既要有明确的整体性要求,又要有合理的结构层次。编辑目标的整体化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把编辑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编辑应完成什么任务,最终达到什么样的质量,编辑应遵循哪些方法,保持什么状态等;二是要将整体目标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系列目标或阶段目标,并且表明各系列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进行合理排序,以利于执行。例如,一本杂志,作为整体,应有一个总的优化目标,但总目标也可划分为组稿目标、加工目标、校对目标、排印目标、装潢目标、发行目标等系列目标。因此,编辑目标整体化结构的建立,是目标优化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编辑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的编辑目标必定会对全面指导编辑过程提供便利条件。
(3)可行性要求。目标是否可行,这是制定目标时应当着重思考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制定出的编辑目标,如果缺乏可行性,将毫无意义。编辑目标的可行性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这种制约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读者、作者和编者。读者是编辑目标的服务对象,作者是编辑目标动源,而编辑则是实施编辑目标的主体。制定编辑目标,既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编辑主体的可行性,只有这三个方面都是可行的,编辑目标才是优化的。
(4)编辑主体能动性要求。编辑是编辑过程的主体,其行为状态决定着编辑过程的运转状态,因而,也决定着编辑目标的最终实现。如何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能动性,是制定编辑目标的又一基本要求。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编辑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动态系统中,稿件、编排手段等相对地说是静态因素,而编辑是带根本性的动态因素。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编辑这个动态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影响编辑能动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业务水平、道德观念、职称待遇、环境设备、技术手段等,都可能制约编辑能动性的发挥。因此,编辑目标最优化离不开编辑的能动性因素。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因素,实事求是地考虑到编辑主体的各个方面,才能制定出优化的编辑目标。
2 编辑过程优化的标准
编辑目标优化是编辑过程优化的前提,它规范着编辑过程。但是编辑目标的优化并不等于编辑过程的优化。要使目标变为现实,则要通过一定的编辑过程来实现。编辑过程优化应当有一些标准。关于编辑过程优化的标准,有人以“时”、“效”为标准,这是一种用“黑箱”方法规定的标准,即不管编辑过程内部诸变量怎么变化,只需认定最终结果。对这种采用“黑箱”方法规定的标准,笔者是赞同的。对一个编辑过程而言,不管怎样运转,只要从时间和效果两个方面达到了编辑目标,则这个编辑过程便是可行的,如果时、效都是最优化的,则编辑过程也是最优化的,这种衡量编辑过程优化的标准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笔者以为,“黑箱”方法规定的只是标准之一。而且这种标准没有把编辑过程内部的要素优化明显地表示出来。因此,对认识编辑过程的规律,似有一定局限性。事实上,编辑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因而,也可以用“明箱”或“白箱”的方法规定编辑过程优化的标准。这种方法,将编辑过程内部各要素与编辑目标优化的关系直接显示,从编辑过程内部结构、行为和功能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稳定性、程序性、反馈性和信息变换等特性提出一些微观标准,再从这些微观标准去衡量编辑过程,这样便更易把握编辑过程的优化。
2.1 编辑过程的整合标准
编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功能系统,它是由多种变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结合的一个整体。整体性和内部联系性是编辑过程的最基本特性。所以,编辑过程的整体行为和功能是通过过程内部各因素的行为和功能的整合关系来实现的,即编辑过程内部诸因素的行为功能都对整体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编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出版质量,从而影响整体行为和功能,这是显见的。因此,编辑过程要取得最优效果,必须将编辑过程中各因素的行为和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各环节配合协调、合理,使编辑系统始终工作在最优状态。这样,才会保证编辑过程的整体行为是最优化的。从这个意义看,编辑过程由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的整合。衡量编辑过程是否最优,首先应从其整合是否最优着眼。
2.2 编辑过程的动态程序性和稳定性标准
根据系统方法论的观点,编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可控的系统。这种过程要求其必须是有序的、相对稳定的。否则便会分崩离析,杂乱无章,编辑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更谈不上优化。因此,有序和稳定是编辑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同时编辑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系统,要受到内、外扰动的影响,从而会产生离序和波动,如果不加以控制,编辑过程就会失去平衡协调状态,偏离编辑目标规范的方向和轨迹,这便要求编辑过程必须是可控的、相对稳定的。
2.3 编辑过程的适应性与反馈性标准
一切编辑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环境及内部多变量复杂影响的变化中。适用性是编辑过程为响应内外变化而具有的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愈强,则编辑过程越有生机。例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以及排版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编辑模式已发生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编辑,应当尽快适应这种变化。编辑过程应当考虑到诸如此类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从而积极地适应它。
反馈性是编辑过程中根据预期目标和行为状态与现行目标和行为状态之间形成的“闭环”关系,从而及时地对过程进行检验,对信息进行回收,并反馈于过程本身,以调节编辑过程行为状态。这种反馈可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但对编辑过程而言,正、负反馈的功能应当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反馈,合理调节编辑过程,使其处于最优化。编辑过程的这种适应性和反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辑目标的实现效果。所以,适应性与反馈性必须成为编辑过程优化的一个标准。
2.4 编辑过程的信息标准
编辑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交流过程。编辑过程的信息应当有状态和量度的规定,即在一定条件下,传递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要有一个标准。没有这个信息标准,则很难检验编辑过程是否优化。衡量编辑过程优化的信息标准就是单位时间内(或单位版面内)传递信息量的多少,即信流密度的大小,信流密度大,则优化程度高,反之,优化程度低。因此,信息特性是编辑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上述四种标准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衡量编辑过程的优化水平。编辑目标优化与编辑过程优化具有内在联系性,编辑目标的优化制约编辑过程的优化,编辑过程优化服从编辑目标的优化。
3 最优化对编辑的要求
最优化的思维方法为编辑学理论的整体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它摆脱了把对象分割成各部分然后再综合的传统束缚,即从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揭示编辑系统的规律性,因此,它首先要求作为编辑系统主体的编辑,具备科学的编辑思想。编辑思想在编辑过程及编辑学方法的探索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协调着编辑目标与编辑过程各要素的优化组合。编辑应善于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善于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总结编辑系统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正确的编辑思想。只有编辑思想是“优化”的,其指导下的编辑系统才有优化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编辑素质对形成优化的编辑系统有着明显的制约和调控作用,特别是随着编辑系统的不断开放,编辑系统内各要素必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系统在新条件下要达到新的最优化,编辑素质起着能动的作用。编辑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编辑系统内部要素的各种变化。
注重信息反馈,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是系统最优化对编辑提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编辑系统处于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之中,各种信息无不对编辑系统产生一定作用。作为传播信息的编辑,应当重视信息反馈对编辑系统的调控作用,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反馈动态,并根据编辑系统运动规律,增强自身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系统始终保持最优化状态。
收稿日期:200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