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认识上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社会保障论文,误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房莉杰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上撰文《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认识上是否存在误区》,他认为现在与20年前相比,日益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农民工的规模,还有农村流动群体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解读中央政策、制定相关对策时,应避免几个误区。
首先是农民“工”误区,作者认为,近几年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出现新趋势,越来越倾向于举家向城市流动,并更倾向于在城市永久居留。因此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能忽视其家属的保障需求,有必要建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的劳动能力和竞争力更弱的弱势群体,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结合,使社会保障的安全网编织的更为严密。
其次是“单位制”误区,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虽被打破,但其一贯性却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论在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时候,还是在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时候,都首先仅仅考虑到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前提,然而农村流动人口却以非正规就业者为主,从而使得多数农民工得不到保障,因此在设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的特征,适应其灵活性和流动性,变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保障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
最后是“户籍制”误区。 作者认为,虽然一直以来人民普遍认为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诸种不公平待遇的罪魁祸首,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废除户籍制度,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因此,解决农民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农村,除了改革户籍制度、为已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提供保障外,更重要的在于应该将资源更多的投入农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给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