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的中国式突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卡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月2日,卡特彼勒收购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剩余60%股权获得商务部批准。
而在这之前的2004年10月19日,卡特彼勒与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山工”)在济南签订合约,收购了山工40%的股权。
此次股权变更手续的完成,意味着这家昔日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今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外商独资企业。山工成为了卡特彼勒在中国第一家“整体收购”的本土企业。
从全资将山工收入囊中,并计划将其发展成为公司的全球制造基地之一,到在天津和无锡的柴油机工业园项目的上马。种种迹象表明,经历两年来并购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风风雨雨后,卡特彼勒正以一种突进的姿态加速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
“两步走”策略
“多年来,卡特彼勒在华进行合资一直都有两个原则:第一,必须控股;第二,必须掌握销售权。它往往不允许控股企业有独立的技术能力与产品。因而在对山工的收购上,在合作之初它肯定就已经有了谋求企业控制权的想法并制定好了相应的策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谈到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时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2004年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明确约定“卡特彼勒最早于2005年收购山工机械40%股份,并有权在未来3年内收购剩余60%股份”。
但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当时,卡特彼勒以不到200万元人民币(184.4万元)便完成了对山工40%股权的收购。这在当时成为了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好买卖。
资料显示,尽管当时的山工资产负债率较高,但其经营业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装载机领域,其技术在国内同行中较为领先,并拥有完善的产品支持系统和规范的代理商网络。2003年,山工完成第一轮改制,改制后国有股占20%,管理层持股60.5%,优秀员工持股19.5%。
就这样,通过先收购40%股权,再在适当的时机收购剩余60%股权的分“两步走”策略,卡特彼勒实现了对山工的全盘控股。
业内人士分析,整体收购山工是卡特彼勒重新布局中国市场新起点。借此,卡特彼勒将加重在中国轮式装载机市场的投资,进一步巩固其在该业务领域被本土品牌蚕食的领先地位。
卡特彼勒总部的战略计划,也确实显露出了拟打算用3-5年时间把山工提升为全球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图谋。
但令业界吃惊的是卡特彼勒的速度,自掌握了山工40%的股权后,它只用了4年的时间便利用其在品牌、技术、市场、文化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使山工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2007年,山工的装载机年产量由三年前的5000多台提高到1万台,利润增长近10倍。
虽然,就目前而言,山工的整机产品并没有贴上卡特彼勒品牌,仍然使用的是山工的自有品牌。但在生产线上,已经主要增加了卡特彼勒的大型配件新品。
山工生产的新配件产品不仅供应卡特彼勒的国内合资厂,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球市场发货。卡特彼勒供应商发展经理张玉岭介绍说。
“目前山工还没有进入我们的全球供应商渠道,但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卡特彼勒改造山工的最终目标是与卡特彼勒全球供应链配套。今后,随着中国战略的展开,不排除未来几年,山工将生产卡特彼勒品牌的整机产品”。
并购新建并举
2005年之前,卡特彼勒在华投资的基本方式是参与国企改制,现在则是并购和新建齐头并进。
今年1月底,总注册资本9000万美元的卡特彼勒无锡柴油发动机工业园开工;而去年12月中旬,由卡特彼勒首期投资5400万美元的发电机组项目又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正式开工。经历两年来并购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风风雨雨后,如今,卡特彼勒开始了加速在中国市场上布局的步伐。
以工程机械闻名的卡特彼勒,是世界工程机械领域公认的“巨无霸”,在柴油发电机和发动机两大领域也牢牢占据高端地位。根据卡特彼勒与无锡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园区签订的非约束性意向书,卡特彼勒即将在无锡就开发和制造发动机进行长期投资。
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是卡特彼勒在中国快速发展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动机产地落户于无锡,不仅符合卡特彼勒的全球发动机整体战略,而且与其在中国的既定经营模式相吻合。
稍早前的2007年12月20日,由卡特彼勒投资5400万美元的兴建的发电机组项目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开工,该项目包括三条总装线和一个大型发电机组总装区,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15000台。天津市也把这一项目列入全市20个重点工业项目。
早在2003年,卡特彼勒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欧文斯就曾向吴仪副总理表示,要以100亿美元投资中国。这一宏大计划在当时引起了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的极大震动。是年12月,在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卡特彼勒正式公布了这一投资框架,此后的几年中,借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企改制的机遇以及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卡特彼勒始终一步步在按照自己的战略前进。
目前,卡特彼勒在中国已经设立了15家企业,员工人数逾5000人,2006年全球销售额及收入达415.17亿美元。据了解,除销售机械产品外,卡特彼勒在中国已经投资数十亿美元研制清洁型柴油技术。在制造业务方面,公司也居于领导地位。
“并购山工只是卡特彼勒整合计划的第一个显著战果。”业内人士判断。“对山工的并购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宗。”在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背景下,与山工的合作计划只是吹响了卡特彼勒圈地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号角。
某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也认为,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多家实力强大的海外巨头,通过并购及直接到中国投资建厂等手段进入中国市场,建立起地区总部、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市场体系,已经改变了国内市场的这一市场的格局。今后国内企业赖以生存的低价竞争优势已不明显。
加速扩张的背后
“中国必须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对待外资并购。”三年前当卡特彼勒完成对山工40%股权的收购时,曾有业内人士如是提醒到。后来又有媒体曾指出,早在几年前卡特彼勒就曾透露出要收购7家中国机械工程企业的战略意图。
尽管卡特彼勒在多个工程机械产品领域都占有绝对优势,是行业公认的“巨无霸”,在欧美及世界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但它在这个时候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战略举措,确实体现出了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不同于全球的市场,与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同步,这里的工程机械市场生机勃勃,市场需求年年递增。在经历了2006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07年更是可以用“井喷”来形容,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的行业龙头的业绩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资料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方面来说,全行业出口总额达61.6亿美元,同比增长71.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欧美、日本及世界市场则持续低迷。抢占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份额不但可以发挥其自身强大的专业优势,又可以转移在低迷欧美、日本市场的期待增量。卡特皮勒深信中国市场才是它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挖掘机、压路机、摊铺机等领域不断被外资品牌侵入的同时,装载机市场却一直牢牢的被国产品牌把持,市场份额几近100%。因而,如何分享一口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大蛋糕,自然是许多海外品牌的心结。在中国挖掘机业务量上一直不甘人后的卡特彼勒,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一举翻身的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收购山工——这桩中国装载机行业整合第一案之所以产生,除了当地政府“宁做凤尾,不当鸡头”的引资心态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卡特彼勒清楚收购国内领先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其获得对于国内市场的控制力,除掉重要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且还有助于其将山工作为全球生产基地,降低生产成本。
山工的技术在国内同行中领先,并拥有强大的产品支持系统及完全参照美国卡特彼勒试验场建成的国内惟一正规卡特式强化度验场。此外,山工的分销体系也是国内装载机行业做得最规范的。这些都有利于整合和对接它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和市场。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国装载机行业国内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技术趋同,品牌号召力不强的市场特征为卡特彼勒提供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卡特彼勒而言,今后其在中国市场的并购战略还将继续延伸。
行业洗牌在即
随着卡特彼勒中国战略的渐次展开,山工成为卡特彼勒中国制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人士指出,卡特彼勒实现对山工的整体收购,是对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出的一个危险信号。因为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巨头抢滩中国的热情。一场由外力发起的行业洗牌已迫在眉睫。
虽然不知道跟随卡特彼勒脚步,后面还会有多少外资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对于全国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而言,谁认识不足,或者说谁跑得慢了,谁不够主动,谁就有被挤出市场、面临被“洗掉”的境遇。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前国内的装载机制造技术虽然成熟,却并不是先进和前沿技术,整体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虽然工程机械市场的销量每年都在增长,可受制于诸多因素,利润已越做越薄,整个行业生存状况并不十分乐观。而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和成熟品牌以及完善销售渠道的行业巨鳄——卡特彼勒参与其中,与国内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无疑会进一步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毋庸置疑,卡特彼勒的进入会在技术和零配件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就会迫使同样竞争环境下的国内其他企业主动改变,从而使整个行业从性能、价格和服务方面分成高中底端。卡特彼勒所带来的技术换代将会使中国装载机行业的价格重心上移。但这不意味着,它就会放弃中低端市场的份额。
据悉,在整体布局上,卡特彼勒将山工定位为中低端产品生产基地,而将在苏州刚动工新建的装载机独资工厂作为生产其高端品牌产品的基地。与此形成对应,将今年5月在无锡扩建的新工厂——卡特彼勒(中国)零部件公司作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零部件供应基地。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代表着当今建筑机械行业最大的增长机会。”除了受影响最大的装载机市场,卡特彼勒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长远目光也让国内相关行业的企业忐忑不安。
2007年3月20日,在收购山工两周年庆典上,卡特彼勒全球董事长兼CEO欧文斯提出卡特彼勒在中国有三大战略目标:第一,在两年之后把在中国的销售额翻一番;第二,卡特彼勒将大大扩张其产品线,其中包括机器内部的发动机;第三,增加出口,尤其是对于区域的出口。这样的描述已经让人嗅到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即将来临的竞争风暴的紧张与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