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德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一中 744100
【课前准备】准备好《再别康桥》的朗读磁带及相应媒体。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3.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1.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无处不别离。
古有: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难分
近有:《戴手铐的旅客》中“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声两眼泪”。——难舍
今有:告别母校时缠绵不舍,肝肠寸断,催人泪下。——难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杰出才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粗读文章,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诵读)。
2.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再别康桥》,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3.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样读?叫学生说他独特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4.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叫一学生读第七节后,请学生找出第一句的关键词,教师有意表演(从教室外边进来,大幅摆手,大声念诗),让学生讨论教师表演是否到位?
明确:“悄悄的”教师表演不到位。
我们读时要抓住“悄悄的”一词,应“踮着脚尖”,不能大声,怕惊着什么似的,怕的就是破坏这静谧美好的氛围。(教师边走边读诗边“挥手告别” )
教师问:那么第一节,好不好,好在哪儿?
明确:奠定感情基调:依依不舍(让学生声情并茂齐读后,教师板书,作别云彩。)。
2.叫一名感情极丰富的男生读一下第二节,思考:
(1)讨论他读得到不到位?
(2)“金柳”和“新娘”有联系吗?采用的是什么比喻手法?
(3)“柳”在古诗中是一个表示“送别”的意象?你知道还有哪些写柳的诗句?
3.品读3—4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老师读第3节后,思考:
(1)让学生从第三节中找出此节所用的意象。
(2)我们常说“招摇过市”是个贬义词,为何此处用了“招摇”?
(3)为何诗人要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4.叫一女生读第四节,思考:
(1)这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运用了什么手法?
5.揣摩第5、6节应如何读?这两节是怎样来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深情的?(让学生思考后,畅说心声)
6.自读第7节,和第1节比较看看二者的异同。
明确:①照应开头,挥之不去的离情。②构成复沓 ,一唱三叹。
四、学生集体读课文后讨论
新月派的作家在创作时十分擅长运用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让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出这三美,并分别指出各自的作用。
明确:
“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如“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萧,桥;来,彩”,朗朗上口,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歌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上,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美”主要体现在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上,全文共7节,每节四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无论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美感,错落有致。
五、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英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伤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大学剑桥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百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六、作业布置
总结归纳分析新诗的鉴赏方法,下节课交流,看哪位同学总结的好。
附:板书设计
作别
金柳
青荇
内容:作者“悄悄地”走潭水 潭水(梦)
寻梦
沉默
告别
绘画美
形式:三美 音乐美
建筑美
【设计反思】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作的特点,具体说就是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把这种意境美如何让学生在赏析中领会、体验,这应该是教学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单独地整体朗读几下,然后罗列几个问题,讨论探究后得到答案;也不能逐节逐句的大卸几块,失去整体美。诵读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在诵读中抓关键词,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意境的美,就像唱一首《离别之歌》。
从这些美中慢慢地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的“性灵”,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太美的东西需要我们仔细地品味,感悟,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通过对《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而且,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新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更多思考学习的空间。
教学设计并非真实教学状况,仅仅是为教师提供的一个操作的基本凭借,在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学生状况选择、调整、扬弃,再进一步的完善。
论文作者:周银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诗歌论文; 教师论文; 再别康桥论文; 学生论文; 意象论文; 诗人论文; 新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