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落实学科教育三大任务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浅谈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学科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教育的三大任务,即学科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学科性任务着重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使学生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学识渊博;教育性任务着重关注学生的品行素养,使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人格品质健全、行为习惯良好;创新性任务着重关注学生的人才素养,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学识渊博、品行良好、勇于创新,这样的人即可称得上全面发展,即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祖国建设的需要.
一、落实学科性任务,使学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1.抓基础
就是课标所指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扎实掌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逐步领会转化、分类、模型、数形结合、统计、极限、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积累经历过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达标,基本思想领会,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2.重核心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课标要求“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四能”.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意识,是学习数学与研究数学的首要任务.传统数学教学重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新课标还提出重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辨析与探究.
3.强本质
数学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从事数学专业与数学研究,懂不懂某种解题的技巧,其实并不一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但其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是从事每项工作与研究所必须的.所以,在数学学科任务中,教师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在创新活动中,人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必然善于分析,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点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属性一一分解出来,大大地丰富人的发散思维与联想思维.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从而进行推理、作出决策,即需要推理能力的培养.
4.提素养
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内容丰富,除“四基”、“四能”、“四项目标”、“十项意识观念与能力”外,还要着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是学不完的,最关键的是养成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能在未知的领域里继续前行.数学以特殊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具有结构美、形态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思想美.所以,数学家克莱因指出,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教育性任务,使学生成为一个品行良好的人
1.结合数学教学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善于创造,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数学领域尤其突出.古今数学家数不胜数.刘徽,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著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祖冲之,著有《缀术》,是世界上精确计算出圆周率的第一人;华罗庚,振兴中国近代数学的带头人,他的名字与世界少数数学家一起被列入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陈省身,为小朋友提词“数学好玩”,获得沃尔夫奖.
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知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代就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算筹表示分数、产生了约分术、对分数四则运算法则有较完整的论述、用“砍足法”思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等等.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华数学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面对外来文化强大冲击的今天,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尤显重要.
2.结合数学教学渗透人文素养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发生撞碰,数学思维与方法各异,在不同思想与方法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在同伴互助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见解,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包容他人,具有同情、关怀、厚爱的胸怀,对别人不正确的意见或见解,不讥讽、不嘲笑,学会体谅与安慰;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闻过则喜,不固守己见,取长补短;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面对成功不骄狂,面对挫折不气馁,善待自己,不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保持上进、乐观、豁达胸襟,具有大度的胸怀、谦让的品行和高雅的气质.
3.结合数学教学加强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趣,数学好玩,数学有价值.在新知学习、思想交流中,感受“我能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我能行”;在“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中,感受“我能行”;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感受“我能行”;对于当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树立“明天我能行”、“将来我能行”的自信.保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数学育人的重要内容.
要学好数学,仅靠兴趣是不行的,要干成一件事,成就一番事业,仅靠兴趣也是不行的,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数学方法与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4.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数学是一门科学.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要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不懂就问、大胆质疑、坚持真理、接纳意见、借鉴方法、不盲从、不轻信、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数学学习需要科学精神,事业追求需要科学精神,学术与技术创新更需要科学精神,数学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5.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
学生首要的责任就是学习.认真学习,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不仅是外在的要求,还是自己分内的事,这是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同时,在学习中结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学,既使自己学习好,又为大家提供思想交流,共同遵守课堂纪律,共同养成良好的学风,班级学生共同前进,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一种集体观念.
6.结合数学教学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在数学学习中,要自觉养成预习与复习、认真参与讨论、按时完成作业、规范书写、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积极发言等良好习惯.
除以上几点,还要结合数学教学,有效渗透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国际视野、环境意识、和平正义、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等教育.
三、落实创新性任务,使学生成为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1.好奇求知
即对某一学科知识具有好奇心,在数学中,对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操作、实践与研究等有浓厚的兴趣,觉得数学好玩、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乐于研究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关爱学生不能只局限在本学科之内,数学学习不是学生成长的全部因素,不能打击学生其他的兴趣与爱好,在学科学习中适当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人而异,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与特长.
2.求异求新
即解决每一个问题,既学会常规的方法,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与交流中,要有求异求新的精神,你会用这种方法解决,我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质疑批判
即具有敢于质疑的态度和精神,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优,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4.执著自信
即面对学习任务与问题时,拥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决心,成功源于我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悲观而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较大的创新.
5.独特个性
我们强调独立人格,是因为创新性人才不一定在每个方面都符合社会的评价标准,或有这样那样与众不同的性格,人际交流、关系协调、公众意识等或显迟钝.一个人,不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适应社会关系,在我们的眼中,他便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往往是创新的负担,最容易把人从创新引向世俗.所以,独特的个性当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不影响与他人的关系、不影响社会的和谐时,我们就应尊重与包容.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而放弃内在的标准,恰恰是创造力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