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欧阳旭

武冈市展辉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 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将我院接收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8例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将其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4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案,而研究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成功再通率是64.71%,较研究组的85.29%低出许多,而对照组病死率是23.53%,较研究组的5.88%高出许多,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在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给予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促进成功再通率的提升,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治疗人员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关键词: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常规治疗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是急性心肌梗塞[1],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是由冠状动脉出现突发性闭塞或者完全性闭塞引发的坏死和心肌缺少的疾病[2]。目前,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药物。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接收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接收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例是18:16,年龄最大值是75岁,最小年龄值是35岁,均龄值数是(51.63±2.54)岁,其中,15例患者下壁心肌梗塞,10例患者前壁心肌梗塞,9例患者广泛性心肌梗塞;研究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比值是19:15,年龄最大值是76岁,最小年龄值是34岁,均龄值数是(52.85±2.47)岁,其中,14例患者下壁心肌梗塞,12例患者前壁心肌梗塞,8例患者广泛性心肌梗塞;组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诊断之后被明确诊断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②本次研究所选人员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协议书;③可以清楚表述自身疾病患者;排除标准:①重大心理、精神以及意识模糊患者;②伴有心脏、肾、肝等严重器官性疾病患者;③中途选择退出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心肌酶谱检查和血凝四项检查,与此同时,由专业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疾病状况。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首先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mg。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单位的尿激酶中置入5%GS100ml中,在30分钟内将稀释的尿激酶溶液静脉滴注到患者体内。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结束溶栓治疗12小时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检查结果,给予患者7500U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平均12小时注射1次抗凝,接受连续7天的治疗。溶栓后2小时,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心律进行密切关注,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异常,应立即向相关人员汇报,并协助其进行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性心肌梗塞药物,在患者服用药物30分钟之后,记录患者病死率以及冠状动脉再通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再通率、病死率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评分标准,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再通率判断标准:溶栓2小时内,患者胸痛症状全部消失或者显著消失,并且伴有灌注心率失常或者心电图抬高ST段下降超过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研究数据,再通率以及病死率采用[n(%)]表示,生活质量采用(x±s)表示,两者检验值分别是x2和t,P<0.05则表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再通率和病死率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在成功再通率以及病死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具体内容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再通率和病死率分析表[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冠状动脉持续恶性或者急性缺氧和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通常以持续性胸骨后疼痛为主,经过短暂的休息以及药物治疗之后,依旧无法全部缓解,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引发此类疾病的因素包括操作过度、过度激动、饮食不规律、寒冷刺激、便秘以及大量吸烟、饮酒等。在诊断过程中,通常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3]。现阶段,在临床中主要通过药物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其成功再通率相对较低,而静脉溶栓可以重建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并对心肌梗塞面积进行控制。尿激酶药物无特异性抗原而且无法改变纤溶酶,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纤溶酶,具有降解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的功效,除此之外,其可以溶解患者凝固血液,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可减少动脉血管壁内部的斑块的形成。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和病死率分别是64.71%和23.53%,研究组分别是85.29%和5.88%,研究组组无论是成功再通率还是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认知功等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要比常规治疗效果好,其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作用效果好而且作用位置准确等特点。此外,尿激酶可以提高血管中ADP酶的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需要及早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总而言之,将静脉溶栓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之中,除了能够改善患者疼痛、胃肠功能以及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以减少疾病死亡人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领域进一步采纳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巫文宏,印建平.静脉溶栓运用于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43-43.

[2] 冯军.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3):112-113.

[3] 张姗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7):35-36.

论文作者:欧阳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欧阳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