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基金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青年教师论文,科研论文,高校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学者是推动学术发展及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时期也拥有学者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光。虽然研究表明,科学产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那些年轻时就十分高产的学者下降速度要慢得多,他们在年老的时候相比同辈更高产。[1] 然而,正如Price所言,科学界生来就不平等,科研活动成果和回报的分配要比其他社会福利更加不公平。[2]Merton提出,科学界存在的马太效应使得知名科学家的贡献被高估而不知名科学家的贡献被低估,结果知名科学家形成累积优势。[3]这种马太效应加强了科学界的不平等现象。年轻学者需要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可才能够正式进入科学界。获得认可较多的学者更容易获得资助、自由支配的时间、优秀的合作者以及学生等资源,从而促进了其研究的发展,他们的产出更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进一步获取认可。[4]但是青年科学家由于资历较浅以及学术积累不足等原因,在和资深科学家的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容易遭遇经费不足、成果不受重视等困境。为了克服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青年学者的高创造力,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项目或计划,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设有“总统青年研究员资助计划”,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设立有“青年才俊”(Staring Grand)计划,日本设立有“21世纪COE项目”。[5]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中同样设有“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年科学金”,教育部也设有“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 在科学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是否一定要被保护?是将资源向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力的科学家倾斜还是多资助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现行的这些针对青年的保护性政策又是否真正有效?其具体效用又有多大?它又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莫衷一是。Merton认为,马太效应虽然会使杰出学者受到偏高的回报,但是也借由杰出学者促进了前沿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增长。[6]Arora认为更多地资助普通研究者而不是明星学者从长远看是更加有效的策略。[7]Xie指出,从长远来看,资源和回报应该进行分配,使不平等能激励科学家做出重要发现,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控,尤其需要给尚未获得认可的青年科学家投入足够的资源。[8]Jacob利用NIH博士后训练项目的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后回归后发现:受到资助学者的产出在接下来五年内提高了20%。[9]Saygitov、Schneider、Bornman等实证表明,在充分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青年保护项目并没有起到预计的作用。[10] 目前,学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文献分析还停留在对获得资助者的特征信息如年龄、学历、研究领域等进行比较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层面,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人才培养管理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缺乏可靠的基于大量实证数据的政策评估研究。 鉴于此,本文使用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1995年至2013年在我国高校的青年基金项目投入产出及相关的执行数据。本研究将样本群体界定为高校青年教师,一是考虑选择同一类型的青年学者更有利于避免由于样本差异产生的偏误;二是考虑作为青年学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之外,高校青年教师还担负着教学和培养学生等繁重任务,相比较而言更需要青年基金的资助。 本文拟采用倾向值匹配结合回归分析方法探寻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旨在更加客观地评价青年基金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知识生产的影响,为我国人才培养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公开的1995-2013年生命科学部立项和结题项目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内基础研究资助的主要来源,选取其作为对象分析中国的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是其中两类主要的基于同行评议的基金类型,两类基金的经费额度占总经费的60%以上,是最广泛的两种基金类型。 本文整理了6 870项生命科学领域的面上项目及其结题数据,占总体立项数的66%,涵盖大学317个,英文论文17 565篇,中文论文23 299篇,具有代表性。同时,为了获得有效的质量评估,我们收集了这些论文的影响因子,加权赋值作为产出质量的评估指标。 本文旨在探究生涯早期获得青年保护项目(青年基金)是否对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学者的结项成果提交信息中,包含项目(3年)周期内的所有产出,因此项目成果与项目具有很好的对应性,不需要进行滞后分析。青年基金存在年龄限制,难度相对较低,且只能获得一次,绝大多数学者均先申请青年基金,再申请面上项目,在实验中并不会出现因果倒置的情况。考虑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了增加样本数,本研究选择较为靠后的年份。同时由于年份和经济环境,学术环境,政治环境等许多因素相关,出于控制变量的考虑,本研究认为年份跨度不宜太大,因此选择了2006-2010五年内立项的面上项目获得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名字和单位为索引,我们筛选出了在这五年内第一次获得面上项目的样本(考虑到第二次获得面上项目时,学者年龄一般已经超过青年的定义范围,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获得面上样本的学者基本处于同一学术生命周期阶段,可以控制一些不可观测变量),这些样本中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曾获过青年基金(实验组),而另一类是未获过青年基金(控制组)①。 (一)变量选取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结合现状的分析,本文选取了1个判别变量,19个从个体、机构、城市三个层面进行控制的控制变量,以及5个结果变量用于分析。(见表1) (二)描述性统计 基于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学部的2006-2010年的立项数据,共整理出了2 492个有效样本,其中控制组(everyouth=0)样本2 286个,占91.73%,实验组(everyouth=1)样本206个,占8.27%,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比例约为1:11。(见下页表2) 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间个人、城市、机构层面等控制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对个人产出有重要影响的机构、资金等变量,控制组都远小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多项产出存在差异。这说明实验样本选择存在偏差,获得过青年基金的学者相对处于更加优秀的机构,拥有更多的资助经费。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学者的产出,那么采用矫正测量来对此进行修正就有必要。但传统的OLS回归模型要求自变量的条件独立假定,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本文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来减小样本选择偏差。 三、结果分析 (一)样本匹配效果 我们以半径匹配为例说明本文的匹配效果。(见表3) 首先,从共同支持域假设来看,半径匹配排除了361个共同支持域以外的样本,这些样本的倾向值得分过高或过低,说明其在城市,机构,个人等特征上和其他样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视为离群值,排除这些样本的干扰,能够减少选择偏误,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见表4) 其次,从匹配后的均值差异来看,所有的控制变量在匹配后的差异都控制在了4%以内,组间差异缩小了80%。未匹配之前,绝大多数控制变量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匹配后,所有变量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匹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样本各个特征均非常相似,即匹配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使用最近邻匹配、核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效果一致。 (二)总体样本平均干预效果分析 在估计总体样本的平均干预效果时,本文综合使用了上述的三种匹配方法以及OLS回归作为对比分析。(见表5) 首先从论文数量来看。当因变量是英文论文数量时,匹配前ATT值为0.64,而通过三种匹配方式以及OLS回归呈现的ATT值平均为0.8个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青年基金获得者可多发表0.8篇英文论文,相当于提高约40%的产出。而中文论文数为因变量时,ATT值的系数都是负数,但无统计学意义,即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中文论文数相对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这与学者在中英文论文产出之间的取舍有关。在生命科学这一领域,英文期刊的影响力以及认可度较高,所以高水平的学者都倾向于向英文期刊投稿发表,相对而言中文论文的产出就下降了。 而从后三项代表论文质量的因变量来看,通过三种匹配方法以及OLS回归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高度一致,结果十分稳健。结果显示,获得青年基金的资助,能够有效地提高学者发表论文的质量,且相对于未匹配的结果,估计的干预效果都有所提升。具体而言,获得青年基金,能够提高学者0.5篇SCI论文产出,0.2篇发表在排名前25%的SCI期刊,提高2个单位的总影响因子。考虑到控制组的产出基数,这一提升程度非常可观。匹配之后控制组除中文论文数以外的因变量的均值都有所下降,从匹配原理来看,这是因为控制组的成员发表的中文论文数较多,而发表的英文论文数以及高质量的论文数较少造成的。这也佐证了我们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获得青年基金确实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产出。在青年这段关键时期,获得资助项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激励。青年教师受此激励,在物质上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及研究条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在精神上,青年学者受到了学界的识别与认可,减轻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名誉和声望,从而坚定了跋涉在学术之路的信念。 (三)青年基金项目的资金额度影响 前述表明,早期的资助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促进青年教师日后的成长。那么对于获得资助的青年教师来说,这种资助金额的具体数量,和产出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利用已有的数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首先,本研究选取前一个实验中的实验组,即曾获得青年基金的学者作为总体样本,在原有的OLS回归方程中加入了两个新的变量,青年基金的资助金额(万元)qnfund以及他们获得面上和青年间隔的年数gapyear。(见表6) 回归结果显示,青年时所获资助金额对于五个因变量均无统计意义上的影响。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个人能力对于产出的影响,我们将其青年基金的产出: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qn_enum)及发表的中文论文的数量(qn_cnum),发表SCI论文数量(qnsci_num)及获得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的间隔时间(单位:年)也纳入到回归方程当中。在此过程中,由于我们对产出的追踪时间有限,本研究未获得2006年之前立项的青年基金的产出,实验的样本数缩小到93个。(见表7) 由于qnenum和qnsci_num高度相关,加入qnscinum的结果与加入qnenum的结果高度一致。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只加入了qnenum作为控制变量。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之前保持一致。在当前经费配置水平下,增加青年基金的资助经费,并不能有效提高学者英文论文产出数量及质量,反而使得中文论文产出有所减少。因此,我们认为在现有经费配置水平下,继续提高青年基金资助的强度对于学者今后产出的提高并无明显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1995-2013年基金项目数据,对青年基金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克服前期的选择偏误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处理并利用倾向值匹配(PSM)的方法,综合使用多种匹配方法,在控制了城市,组织,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后,为每一个实验组对象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比较两组之间的产出差异得出政策的净效应,并将结果和OLS回归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青年基金资助的获得属性能有效提高学者的后续产出 在控制了个人、机构、城市等其他因素的条件下,青年基金不但能提高学者产出的数量,还能提高学者产出的质量,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向高水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试验中,经过匹配减少选择偏误之后,实验组的英文论文数比控制组的论文数多出0.8个单位,产出约提高40%;获得青年基金使得学者的SCI论文数提高0.5篇,发表在前25%的SCI期刊论文数多0.2篇,提高2个单位总影响因子。这说明青年基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给予了青年教师急需的认可以及物质支持,坚定了学者走科研道路的信心,促进了其产出的提高。 2.青年基金的资助额度对于后续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 我们通过选取曾经获得过青年基金的学者,分析其所获得的青年基金经费和后续的面上项目产出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直接回归还是加入了青年基金的产出作为控制变量之后,青年基金经费的增多都不能提高学者之后的科学产出。这说明在现有的20万元的青年基金经费政策标准下,具体项目的资助额度虽然从15万元到39万元不等,但是对于后续的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年基金设立本身的意义要大于其提供的经费支持。 总之,结合两项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青年基金确实显著提高了学者的产出,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具体的资助经费额度并非十分重要。单纯增加资助经费强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者的产出。保护性政策本身的意义远大于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它更多代表是一种学界的认可和鼓励,在青年教师处于生涯沉浮的关键时期给予有力的助推,帮助青年学者冲出黑暗的水面,接触到阳光和空气,进入到海阔天空的发展阶段。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总体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增加项目的数量而不是加大资助的额度,这样才能够发掘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提高整体资助效率。 (二)政策建议 青年学者虽然极具创造才能和发展潜力,但现阶段其整体研究环境并不乐观,青年教师这一“青椒”群体的主要研究基础条件仍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国家设立有针对性的科学基金,给予青年教师一定形式的支持和保护,能够显著提高其未来科研的产出。这种有针对性的资助政策对于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政府和高校应当优化相关政策和制度设置,给予青年学者多种形式的扶持。 1.侧重扩大青年基金的资助范围 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都设立了针对青年学者群体的针对性政策,其效果非常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青年基金的作用机制更在于是否有效资助了青年学者,而非资助额度的大小。换言之,青年基金的属性特征是促进青年人才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在现有的基金投入资源水平上,优化青年基金的资助应当侧重扩大资助范围。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尽可能多的资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应当成为政策重点。本文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领域立项的高校青年基金项目开展的实证研究说明高等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各高校特点,设立相应的青年教师科研资助政策,引导培育青年教师发展,力图让青年科学基金能够惠及具有潜力尽可能多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这不仅在物质上能给予青年学者以资助,还能帮助青年学者早日得到学界认可,提升其研究兴趣和信心 2.期待更多实证研究关注教育政策评估问题 伴随着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发展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提升,通过客观的大样本开展教育政策评估能够从效果和机理上剖析政策,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本研究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大量的样本收集和数据库建设,从微观数据上验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的有效性,得到了一些启发性的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用实证方法来加强对教育政策的评估和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因此,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使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关注教育政策评估问题。 ①由于是以姓名为索引,所以考虑到重名的可能性后,我们将获得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之间相隔太长的视为同名不同人,予以剔除。 ②Levin等(1991)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以及Arora A等(2010)在NBER上发表的相关文章都采用了影响因子加权的方法来评价学者产出质量。考虑到项目所在的时间,我们采用了汤森路透的2010年期刊影响因子报告中的影响因子数据2010年期刊影响因子报告中的影响因子数据。青年科学基金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_青年基金论文
青年科学基金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_青年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