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雪国》主题研究综述论文_,高丽云

指导老师:赵淑华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市北辰区 300401)

摘要:本文利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的主题进行综述性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近十年来有关《雪国》主题的49篇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和文本细读的定量描述及定性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主观性、分散化、不系统的特征,鉴于此,笔者将当前有关《雪国》主题的说法大致分为日本传统美学、宗教色彩主题、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的主题3类。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雪国》的主题本质上是川端康成在虚实交织的生命体验中寻找生命真谛的结晶。

关键词:定量描述;定性分析:《雪国》;主题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1972年),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他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雪国》主要讲述了东京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与驹子和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国内对《雪国》主题的分析一直是《雪国》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近十年国内有关《雪国》主题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存在主观意念强烈、不系统、目标分散等特点,而缺乏客观、权威的认证和系统化的整合。

虽然目前学界也存在少量基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雪国》主题研究,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语义分析仍然带有读者个性化的主观色彩。美国的艺术批评家莱昂耐尔▪特里林说:一位作家在创作中,愈是煞费苦心地想从个性及主观上将无意识排除掉,他反倒会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无意识,尽管还达不到表现出无意识的大部分情境的地步。[1]”为此,笔者将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出发,利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雪国》主题进行综合考量。《雪国》作为一部象征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川端康成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相结合的产物,其文本画面的抽象性和故事情节跳跃性增加了读者理解文本的难度,借助系统性的文献计量学工具对文本蕴含的虚实交织的生命体验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够使读者更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其中蕴含的主题思想。

1定量描述

1.1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在本次对《雪国》这部作品主题的综述性研究中,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到了近十年来有关《雪国》主题的文献共计49篇,并结合国内外研究《雪国》主题的专业人士的观点,认为当前国内学术界有关《雪国》主题研究的文献数量有所下降,总体上呈现出分散化、多样性、不系统的特征。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观察出近十年有关《雪国》主题研究的文献数量在2012-2013年达到峰值,2013年至今对《雪国》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的数量逐渐减少,除所选文献外,引证文献的发文量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图1 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有关《雪国》主题的文献研究趋势,笔者分别对研究《雪国》主题的作者的合作关系以及这些文献中的关键词共现情况进行了考察,统计结果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可知,研究《雪国》主题的作者基本上没有合作关系,总体上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合作关系。且在研究水平上,除了叶渭渠、唐月梅、本居宣长等人外,总体上缺乏学术水平较高的学者。学者们在文献写作中基本以个人对文本的体悟和分析为主要写作方式,这就使得文献对《雪国》主题的分析呈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化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这是造成目前对《雪国》主题研究多样化特征的重要原因。

图3的《雪国》主题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岛村”是最大的中心区域,可见学者们在《雪国》主题研究中大多数都提到了“岛村”,笔者认为,《雪国》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以“岛村”的视角创作的,故而对《雪国》主题的分析必然离不开对“岛村”这一人物的分析和解读。此外,通过观察《雪国》主题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学者们研究《雪国》主题的文献关键词包括:“日本传统”、“徒劳思想”、“新感觉派”、“禅宗思想”、“意识流小说”、“浮士德”、“活着”等,这些关键词数量多,种类纷繁复杂,且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是多样的,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的研究。

图2《雪国》主题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

图3《雪国》主题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

1.2文本细读定量描述

“凄凉”一词在《雪国》文本中只出现了2次,都是在对驹子的描写中出现的,驹子在自述时说:“我来这里已经五年了。起初觉得待在这种地方,不免有点凄凉。通火车之前,真荒凉啊。” [2](P67)《雪国》中描写驹子时写道:“像是在谈论遥远的外国文学,带着一种凄凉的调子,同毫无贪欲的叫花子一样。” [3](P85)驹子作为雪国的主要人物,她身上的凄凉也透露出雪国的凄凉哀美,整篇小说中都笼罩着凄凉的氛围,这也正体现了作品的“物哀美”和“灵肉分离”的悲愁,渗透着日本传统文学中哀怨、细腻的情感。

“虚幻”在文本中也只出现了4次,但是文中出现了很多“虚幻”的同义词,这些词在《雪国》中各出现 1 次,包括:“非现实的看法”、“非现实的东西”、“变幻无常”、“悲哀的梦幻世界”、“虚空”、“幻想出遥远的西方舞蹈”、“空虚”、“非现实世界的幻影”、“空想的舞蹈幻影”、“虚无缥缈”。“虚幻”及其同义词共计出现 14次[4]。岛村思想具有虚无性和幻想性,《雪国》以岛村视角来写就使得全篇染上了“虚幻”色彩。岛村的“意识流动”体现出佛教的“禅宗思想”,而这些虚幻注定都是“徒劳”的。

在《雪国》中“死”字出现了大致 15次,包括自然界动物:如:飞蛾的死、蜜蜂的死等;也包括人的死亡:如:驹子师傅的死、行男的死、叶子的死等。1945年8月,川端康成在《悼念岛木健作》中写道:“我虽生犹死, 除却颂赞可悲的日本的美之外,不会再写一行字了。[5]”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悲凉。在《雪国》中的“生”与“死”是混合在一起的,容易让人在感觉上将两者混淆,分不清“生”与“死”的界限。这与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年少时亲人相继离世,他从未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反而因为目睹这些“死亡”而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累,在他的生命中“生即是死,死中有生”,这使《雪国》中渗透着浓重的“生死观”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求索与救赎”和“避世”的思想。

2定性分析

2.1日本传统美学

2.1.1物哀美

“物哀美”的概念来源于江户时代的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本意为“睹物思情”,在《源氏物语》中已有体现[6],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雪国》中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既是如此,驹子虽身份卑贱但却一直渴望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苦练三弦琴、写日记,甚至不惜做艺妓,为了美好生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岛村的离开彻底打碎她的幻想;叶子有着纯洁的肉体与超然的灵魂,她深爱着行男,那是一种甘愿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爱,但最终行男病死,叶子葬身火海,人物的命运最终以悲剧收场。

支持“物哀美”主题说的学者较多,其中齐齐哈尔大学的范喜春以故事中人物的悲剧支持这一主题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胡凯月在《〈雪国〉中的物哀元素》一文中揭示了川端康成“物哀”的审美观念 ,陈宏恩从“物哀美”产生的源泉、景物分析、人物分析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物哀美”的主题 ,何香浓通过探索《雪国》中深藏的自然人生理念揭示出其中蕴含的虚实与哀美 。《雪国》中的“物哀美”不仅体现在人物命运上,而且贯穿于景物的描写中,在“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中,作者将“黑”与“白”进行对比,最终象征着死亡的“黑”色战胜了象征着生命力和纯洁的“白”色,这种结果进一步增强了哀愁的艺术效果,营造了一种凄冷的“物哀美”的氛围。

2.1.2余情美

余情美是日本文学对本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精神追求,这种凄美是悲与美的结合,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对川端康成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安徽外国语学院学者唐文元指出《雪国》继承了日本虚无美学传统 ,佳木斯大学王凤莉、高兴兰认为驹子的悲剧命运正是这种“余情美”的体现 。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美,《雪国》中透露出的哀怨和唯美正是日本传统美学的体现,他曾经说:“年轻时读过大量古典作品,到中年还是朦胧地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这说明日本传统美学对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叶渭渠先生对日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是《雪国》的权威译者,他认为:“《雪国》是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为根基,展现了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性的美……”可见叶渭渠先生认为《雪国》的主题就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余情美的体现,《雪国》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唯美的风格,无论是在刻画人物还是在环境描写上都浸透着哀怨细腻的感情。

2.1.3 虚幻美

在西方意识流和日本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川端康成开始探索超脱现实的“虚幻”的境界,并借助《雪国》渲染出梦境般虚幻的世界,这种虚幻也注定了文本中人物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在现实生活中营造“虚幻” 境界正是作者探索寻求生命真谛的体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出的“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它通过出现在梦里、幻想、想象、传说等的象征而被表现。《雪国》中的虚幻境界就是“原型”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构建。

上海大学的唐敏以《雪国》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论证了其文本虚幻唯美的色彩 ,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阅以岛村这面虚无的镜子映照着现实中隐含的空幻与虚无 ,呼伦贝尔学院的李萍认为“虚幻美” 是岛村丧失现实感、迷恋虚幻美的精神特质 ,岛村对现实世界感到悲观、失望,但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在现实面前,他没有选择适应,而是选择逃离社会现实,三度前往雪国。充满梦幻的雪国是一个完全脱离都市生活的世界,无论是川端康成笔下朦胧虚幻的景色,还是雪国单纯善良的人物,都恍如梦境,充满虚幻之美。

图4日本传统美学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

如图4所示,笔者对支持日本传统美学主题的19篇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由上图可知,“《源氏物语》、本居宣长、日本文学、日本传统”四个词是在日本传统美学主题下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源氏物语》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显示出日本文化充满矛盾的特性,还透视出日本人“诸行无常”的人生观,在日本开启了“物哀”时代,这种“物哀”的感情也渐渐演变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图4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日本传统美学主题下《源氏物语》的中心地位,由此可以看出,《雪国》的文学渊源与川端康成年少时的枕边书——《源氏物语》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雪国》也将日本国学者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的概念发展到了极致,而“《伊豆的舞女》、《雪国》”是文学代表作品名称,在此不做赘述。总之,《雪国》这部作品浸润着细腻哀伤的美感,充分展现了日本传统美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宗教色彩主题

2.1.1禅宗思想

日本信奉佛教和禅宗,禅宗思想在日本深入人心,川端康成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起来的”,“那古老的佛法的歌儿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中山大学的郭李飞以川端康成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探究《雪国》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从虚幻之美、生死轮回、瞬间开悟等角度分析,为解读《雪国》的创作思想提供了新视角。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陈思龙以及安徽外国语学院的唐文元等都《雪国》禅宗思想主题的代表学者,他们认为,川端康成在现实生活中历经磨难,只有在佛教禅宗中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 任何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快乐,生活充满着痛苦和哀愁便会努力构建理想的世界,获得短暂的幸福,川端康成亦是如此,这种对《雪国》理想生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对逃离现实的渴望的真实反映。

《雪国》中渗透着“佛教禅宗的思想,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理念、无偿感和虚无的理念[7]”,小说中处处流露着一种虚无及禅意。川端康成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寄托到《雪国》渲染的虚幻之境中,“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段话仿佛使梦境般的美浮现眼前,构建出一个“美丽而虚无世界”,这正是作者超脱现实的理想追求。

2.1.2生死观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李莎、潘凌飞认为“死亡,也是《雪国》中表现的一个主题,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 中山大学的郭李飞则从深层剖析了文中“死亡”的概念,他认为“川端康成对于死亡实质的描写,更是引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对宇宙及心灵的思考。” 文本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东京,驹子也回归了从前的生活,叶子则在火海中丧生。回归现实,重新审视川端先生,宇宙人生正是处在迷茫时期的他会思考的问题,由此看来,郭李飞等人的这种观点确有合理之处。

川端康成曾言,《雪国》贯穿着“对于人类生命的憧憬” [8](P328),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作者在描写叶子葬身火海的场景时写道:“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叶子的死并没有带来更多悲痛,却仿佛是生命的另一种回归,安详而美丽。而面对火场,岛村的感受为“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他的心灵仿佛也在这场大火中得到了洗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死”在川端先生眼中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生命在另一个洁净的空间以另一种方式绽放,是生命的一种解脱。

2.1.3灵肉关系

在《雪国》文本中,“灵”与“肉”是相分离的,驹子是“肉体”的象征,叶子是“心灵”的美丽,岛村在肉体上割舍不断与驹子的关系,内心中又倾慕于叶子的灵性之美[9]。有学者认为《雪国》的主题反映的就是这种“灵”与“肉”相分离的矛盾状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杨璐就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她认为“在岛村心中,驹子和叶子是一体的两面,驹子属肉又不失灵的尊严,叶子属灵又不得不在世俗中谋生。” 岛村认为驹子是一个用手指记住的女人,一旦来到她的身边,就会产生“对肌肤的依恋”;而叶子给岛村留下的只有美丽的眼睛和甜美的声音,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种“灵”与“肉”的分离也注定了驹子和叶子之间终将爆发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雪国》中对洁白的“雪”的描绘也象征着驹子肉体的洁净,文本中提到“驹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而叶子是“灵”的象征,“她说话声优美而又近乎悲戚。”她的美仿佛并不属于这人间,而是虚幻之美,川端康成的《雪国》隐藏着现实存在的“肉体”与“心灵”相分离的主题。

图5宗教色彩主题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

如上图所示,笔者选取了17篇代表性论文对《雪国》宗教色彩主题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与佛教的禅宗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幽玄”意识的宗教色彩和观念,川端康成的《雪国》蕴含着这种独特的“幽玄”的性灵,在生命本体现实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这种精神往往是解救迷途之人的良药,雪国就是在宗教思想特别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创作的,而《伊豆的舞女》则是与《雪国》相对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这反映的是川端康成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型,《雪国》则鲜明地体现了脱离现实的佛性与禅宗意识,其中隐含的价值观念与宗教意志深度契合。

2.3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的主题

2.3.1意识流

威廉·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将思维分为“实体”和“过渡”两个部分,他把思想流静止的地方叫做‘实体部分(substantive parts)’,它飞翔的地方叫做‘过渡部分(transitive parts)’。如果缺少‘过渡部分(transitive parts)’而只观察“意识流”的起点和终点,就会产生沟通的巴别塔[10]。洛阳师范学院陈文静认为“《雪国》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描绘了主人公岛村追求理想美的艰苦历程。” 许楠认为:“意识流写作手法找到了《雪国》这一舒适的寄身之所。” 岛村的意识是由左手手指触发的,由与驹子的肌肤接触塑造驹子的整体形象,进而描述驹子的行为活动,而《雪国》正是在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意识流主题。

2.3.2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川端康成笔下的岛村就是在古朴唯美的雪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了人生的顿悟。岛村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逐渐迷失,他希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寻找他梦中的爱情,探索人生的真谛。而雪国就是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地方,是他避世的好居所。长江大学的邓高认为“《雪国》中萦绕着一种与世无争、孤高独立的避世思想” ,岛村远离尘世喧嚣的愿望“正是川端康成想要离开世俗世界,想要脱离出去的内心表现。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将自己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他为了逃离现实的生活,才来到雪国,企图寻求慰藉。[11]”《雪国》正是作者希望通过寻找一个理想国度找到生命真谛的创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消极避世的思想。荣格认为“非理性心理是被客观刺激所激发的主观感觉的强度所引导。[12]”《雪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所激发的主观感觉。

2.3.3精神分析

岛村在雪国所进行的漫游与凝视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犹如浮士德,“颓废形骸之下蕴藏着浮士德式的精神”[13],天津师范大学高建伟认为“在《雪国》中,岛村是在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和净化” 。福建师范大学易永谊认为“现代浪荡子岛村在颓废形骸之下蕴藏着浮士德式的精神” 。陕西师范大学吴舜立也认为《雪国》中蕴藏着这种“浮士德式求索”的精神,川端康成曾说:“我的文学多半成就于我的旅途”, 三岛由纪夫也称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行者”,《雪国》的创作就是基于川端康成的旅行经历而创作的。小说中岛村为了寻找灵感三次来到雪国,在雪国的女子驹子的带领下在这片洁净的土地求索生命的真谛,寻找作为生命本体的人生价值,最终叶子葬身火海唤醒了岛村的生命意识。

图6文学批评模式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

如图6所示,笔者选取了13篇文献对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主题进行了分析,由上图以及文本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三种文学批评模式都是围绕“岛村”这一人物展开的,相对于前两大类的日本传统美学以及宗教类主题,这一主题的主观性更强,即持有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主题的学者更加关注作品主人公岛村的表现,将岛村作为主题分析的关键点,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岛村就是作者的影子,他的思想和行为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通过岛村展现出来的,本质上就是岛村的一种意识流动,无论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神特质还是独居宗教色彩的幽玄性灵,其本质都是一种理想化生活的构建,是一种“浮士德式的求索”和自我心灵的净化。

5小结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和文本细读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研究《雪国》主题的49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热度有所削减,且已发表的文献对《雪国》主题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学者们大多是在独立性地文本细读和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散研究,文献中包含许多作者主观臆断的成分,但是也不乏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总体上,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缺乏客观性、系统化的分析和探讨。

归纳和概括《雪国》主题的基础是对文本进行分析,在《雪国》文本中, “凄凉”、“虚幻”和“死”出现了若干次,笔者从日本传统美学主题、宗教色彩主题和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主题三个方面对49篇文献分别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前两类主题主要是从作者受到的外界影响角度总结出的,而第三类主题则侧重于对文学作品主人公岛村的精神意志分析,但所有主题都贯穿着虚实交织下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凄凉”的意境和“虚幻”的都是作者为了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构建的理想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交融,而“生”与“死”则是作者在亲眼目睹身边亲人去世后在沉重的精神负累下产生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探索也随着叶子在大火中丧生戛然而止,而主人公岛村也最终顿悟,找回了自我的生命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雪国》的主题本质上是川端康成在虚实交织的生命体验中寻求的生命的真谛,虽然我们没有和川端康成一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阅历,无法切身体会他的特殊情感,但是文化是共通的,身处东方文化圈的我们对川端康成在文本中表达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着天然的共鸣,所以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雪国》这部作品的唯美动人之处。

参考文献:

[1]莱昂纳尔·特里林.The liberal imagination (自由的想象).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50:170.

[2]川端康成.唐月梅译.雪国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P67.

[3]川端康成.唐月梅译.雪国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P85.

[4]张慧. 以新批评视角分析《雪国》和《边城》[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川端康成.高慧勤译.雪国·古都·千只鹤 [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6]范喜春. 从日本文化视角看《雪国》[J]. 语文建设,2017,(03):37-38.

[7]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1-163.

[8]长谷川泉.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9]杨璐. 生之徒劳 爱之悲美——《雪国》的象征世界与“空无”主题[J]. 名作欣赏,2011,(30):68-71.

[10]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邓高. 刍议《雪国》的避世主题[J]. 语文建设,2014,(11):44-45.

[12]荣格.吴康译.心理类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3]易永谊.漫游与凝视.川端康成《雪国》的探察主题[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79.

论文作者:,高丽云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近十年国内《雪国》主题研究综述论文_,高丽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