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二次转型_协同创新论文

合作创新: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二次转型_协同创新论文

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14-0006-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科学论文和专利的总量都已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明显弊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等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的要求[1],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突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协同创新(Collaboration Innovation)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战略,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进展

“协同”的英文有“synergy”、“collaboration”、“co-operation”、“coordination”等。在《汉语大词典》中“协同”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德国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重要的理论是“协同效应”,即在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占据主导地位,而要素之间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得到有效消解,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得到增强。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2]

最早定义协同创新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3]”我国陈劲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原始创新,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前沿技术或核心技术等领域,形成前所未有的非替代性创新成果;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在利用已有创新成果,对相关要素和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看重的是形成产品工艺、产品价值链或重要环节的创新成果。[5]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6]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亦即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7]某种意义上,协同创新就是解决科技资源分散和科技创新实体间彼此封闭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上述五个子体系。随着《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部门、地区加强了内部创新活动,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之间创新资源的互补、结合进展仍不够明显。因此,建设以高校为主导的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进展。

我国协同创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学研合作。1992年4月,由原国务院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正是由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产学研合作这个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在我国,产学研合作还有多种称谓,如产学研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及产学研结合等。狭义的产学研合作就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个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广义的产学研合作就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8]还可从协同与合作的区别来认识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差异。合作是联合行动,共同完成的行为和过程。与合作相比,协同明确规定了行动的方式、动机,主体间目标和行为方向的一致性,资源和要素的匹配程度,以及合作所实现的结果。[9]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在进行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时,应以原有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

二、协同创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随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开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泛进行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的课程建设,重点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独立类型发展的重要转变,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的第一次转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按就业教育的模式培养人才。少数学者甚至曾一度对高职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提出疑义。可喜的是,这一现象已经扭转。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调整,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变革。要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自身必然要进一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与高校、企业行业、科院院所、政府等进行协同创新,必然对发展理念、组织结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作出深刻的变革。因此,协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发展水平的又一重要历史机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方式的二次转型。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精神,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10]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又一项重大工程。“2011计划”的重要目的就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参与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和政府等。高职院校也可牵头组织实施。只要定位合理、方向准确、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在“2011计划”中也大有可为。

(一)明确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方向和定位

识别协同创新的方向和准确定位是推进协同创新的前提。高职院校大多面向区域或行业建立,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和优势。高职院校可瞄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为行业产业技术研发的“中试基地”,成为技术孵化的“桥头堡”。共同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特点,充当研究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二传手”,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对政府部分职能下放的要求,成立地区政府战略决策咨询中心、成为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

1.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首先要整合校内现有分散在各专业的创新资源。在协同创新中,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仅来自外部,而且在于能否先把内部资源整合、协同起来。针对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共性问题,建设一批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针对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要求,建设一批面向文化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区域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文化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主力阵营;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批面向新兴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成为创新要素汇聚融合的孵化平台。[11]

2.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创新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逐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加快大型仪器研发和大型仪器协作网建设,加强大型仪器设施等资源的共享。[11]

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是培养人的主要的基本手段,科研也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更是成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平台。[12]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加入创新团队,在“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本领。建立健全以技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协同创新项目为依托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重大科研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大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出领军和拔尖人才。

(三)建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开展协同创新,不仅要出成果、出人才,更要出机制,也就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突破创新要素间的协同壁垒,形成有利于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活力的体制机制。

1.科研组织结构由“以行政部门为中心”向“以创新任务为中心”转变。校企合作中部门间不同的组织关系和繁琐的办事流程不能适应协同创新灵活性、开放性与时限性的要求。应建立以创新任务为中心的创新机构,在新的管理体系下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运行机制由“点对点联系”向“链对链结合”转变。[13]以往校企间围绕某个技术应用而展开的点对点合作不能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共性、关键的难题。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要求,以众多相关专业所组成的专业群的形态出现,面对产业集群的相关企业。

2.建立地区高职院校的协同机制。建立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行业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为主的协同组织机制。开展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的预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调研、协同创新的组织等。[14]

3.建立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人才双向流动,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10]从高职院校选派一批科技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科技型企业,促进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和生产中的问题。

4.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10]推动与国外同类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输出。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5.完善协同创新扶持引导的保障措施。校企协同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措施是保障该系统良性运行的主要措施。如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发展技术成果评估、交易、咨询和担保服务,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10]

6.创新分配激励制度。[10]目前对科技人员的价值承认,已有所提高,但对在技术创新中起关键作用的技术专家的价值,还未得到广泛承认。现有的分配制度不能有效激励创新行为主体全身心投入创新活动。当前急需建立以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为最高准则的评价激励体系。如建立突出贡献奖制度,对协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高额奖励。还可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保障创新人员全力投入创新活动。

协同创新计划是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协同创新理念,以协同创新为契机,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以培养创新技术人才为根本,大力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通过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标签:;  ;  ;  ;  ;  ;  

合作创新: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二次转型_协同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