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买方市场”_买方市场论文

再论“买方市场”_买方市场论文

再谈“买方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再谈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买方市场问题研究回顾与重提买方市场的现实意义

80年代初期,我曾提出了要把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以实现改革目标的思想。围绕买方市场问题的观点体现在我的几篇文章中。〔1 〕当时研究买方市场问题,是为了使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不只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发挥其作用,而且能够成为改革后将要建立起来的新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立买方市场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为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原来的计划经济是以卖方市场为基础的,总量关系总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经济运行的态势在宏观层次上属于供给制约型,市场关系只能是由供给者或卖方主宰,消费者或买方只能听任作为卖方的生产者、供应者的摆布,没有什么发言权。国家对物质资料的分配采取了配给和调拨体制,在这种体制和市场供求总量格局之下不存在实行正常的市场调节所必须的竞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无从实现,消费者权利难以有效行使,人民生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善人民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实现改革目标,就应该通过努力把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

把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这是调整经济结构、消除一系列体制弊端的迫切需要。卖方市场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方面的一个特征,并且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结构矛盾的一个表现。在传统体制下,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以满足消费的需要为目的,而只是为生产而生产,强调要为更高的政治层面的目的服务。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和服从于国家防务的需要。在这个方面,中国和前苏联的情况有颇多相似之处。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当时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但不能不看到,由此带来的体制弊端和结构矛盾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隐藏在卖方市场格局背后的是一个畸型的国民经济结构。当时是强调以重工业为基础,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提出要把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工业上来。为实现全面的资源动员,满足高积累的需要,在经济调节方式上实行了普遍的全面的严格的计划控制。虽然在政策原则上不时地提出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但在具体的计划执行过程中,却变成了重轻农次序。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是传统体制下以致改革多年后仍然困扰着我们的重大问题。

卖方市场格局和结构失衡问题的根源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了相应的体制安排和经济增长方式,并由此造成了许多弊端。特定历史环境条件下的战略需要把巩固国防和提高国力放到突出地位。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的改善则被放到次要的地位上。为贯彻这种发展战略,在经济体制的安排上实行了计划经济;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上,则选择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特别是追求重工业高速发展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实现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实行了高积累政策。由此挤占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资源,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二是在微观层次上实行了吃“大锅饭”的作法,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需求扩张机制。在实行指令生产、资金供给制、物资计划调拨、一般消费品统购统销等制度安排之下,处于软预算约束之中的企业和地方都要不断地上规模争项目,它们对于资金、物资、一般商品的需求,都在不断地不可遏制地膨胀起来。难以抑制的投资饥饿症和全面的持续短缺是这种需求扩张机制的典型表现。从根本上讲,建立一个买方市场的想法是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和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需要产生出来的。

今天,经过10多年市场取向的改革,我们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建立一个买方市场则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具有一系列好处:消费者在这种局面中才能通过选择行为实现自身权利;买方市场可以促进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改进经营、技术、管理水平;供略大于需求且有适当存货的状态,既可以为市场形势的变动留有回旋余地,又可以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宽松环境;等等。

二、目前的买方市场格局及其成因

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逐渐告别以供给严重短缺为根本特征的卖方市场结构,逐步走向买方市场结构。至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新格局。

买方市场的基本标志是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且供给略大于需求。根据国内贸易部对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生产的600 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总量的排队分析所得出的资料,到1995年上半年,已经有95%的消费品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和供给略大于需求,投资品种多数供大于求,有的产品库存已出现积压现象。1996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和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商品比重达90.6%,下半年这一指标达到了93.8%。1997年上半年,市场格局继续沿着买方市场的方向发展。在进行排队分析的609种主要商品中, 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占5.3%,与上年下半年相比减少0.9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和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商品有577种,占94.7%, 比上年下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另外,农业持续丰收,1995—1997 年上半年粮食产量连续增产,199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6657万吨,1996年达到49000万吨,1997年夏粮产量又创历史最高记录。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外贸由1993年的巨额逆差转为1994—1997年上半年的连续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1996年达到1050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856亿美元。 上述状况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供略大于求的局面,在总体上基本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

目前的买方市场格局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应该说,这一转变过程是与体制上和战略上的两大转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买方市场的实现应该归功于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所有制上打破了“一大二公”的禁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了非国有经济。改革以来,国有制以外的经济部门发展很快,成为经济发展和市场供应的重要力量。表1、表2表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的比重由1980年的81.9%下降为1996年的52.2%,而非国有经济单位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18.1%上升到1996年的47.8%。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76.0%下降为1996年的28.8%,而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24.0%上升为1996年的71.2%。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形成,大大增加了商品供给和促进了市场繁荣。同时,通过改革,国有经济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家电等行业,国有企业也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市场取向的改革,也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了一些转换,软预算问题有了一些弱化,面对市场的约束和竞争,企业增加了调整产品结构的能动性,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

1980—199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

表1单位:%

经济类型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国有单位 81.9 66.1 65.6 54.4 52.2

集体单位

5.0 12.9 11.9 16.4 14.8

个体 13.1 21.0 22.5 12.8 14.1

其他经济单位 16.4 18.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7年》,第6页。

1980—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

表2单位:%

经济类型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国有工业76.0 64.9 54.6 32.6 28.8

集体工业23.5 32.1 35.6 35.5 40.4

城乡个体工业 -1.8

5.4 14.5 16.5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0.5 1.2

4.4 17.3 14.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7年》,第7页。

其次,买方市场的实现还应该归功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7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步摒弃了以片面追求生产速度、重积累轻消费和重工业倾斜发展的传统发展战略,努力实行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积累和消费并重和农轻重并重的发展战略,以求得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市场供应状况日益好转,商品供应不断增加,买方市场格局逐步实现。

回顾我国买方市场实现的过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买方市场的实现是来之不易的,是10多年来艰苦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买方市场的格局仅仅初步建立了起来,还很不巩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商品(如能源产品、 部分化工产品和个别冶金、轻工产品等)还没有达到供求基本平衡,更没有达到供大于求。(2)市场供应不仅包括产品供应, 而且也包括服务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后者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3)部分商品如城市住房,虽然远远未能满足居民需求, 但是由于体制、结构、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却出现了大量闲置现象。(4 )部分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但其生产供给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稳固。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农业,尽管1995年以来粮食连续丰收,但将来能否持续下去,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2亿多人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的供应形势永远是不容盲目乐观的。

针对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买方市场但很不巩固的情况,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克服认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已经大功告成的观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过去片面追求生产速度、经济结构失衡和积累率过高的情况已有很大改变,但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由于经济体制上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盛行,预算约束软弱,投资责任不明等弊端远未消除,在增长方式上盲目追求外延粗放式的扩展,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依然存在,这种情况导致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扭曲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并反复引发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都不利于买方市场的巩固和发展。特别当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再度出现,还会从总体上破坏买方市场的格局。对此我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三、实行有利于维持买方市场格局的经济政策

现在我们再次谈论买方市场问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随着经济运行“软着陆”的成功,今年上半年仍有着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而且物价增幅下降了。面对如此的经济形势,有人却认为经济偏冷了,主张加温。一些地方和企业要求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目前部分职工下岗、在岗人员就业不充分,商品积压增加、在三角债困扰下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等问题确实存在,需要认真对待,切实解决。但把这些问题归结为需求不足,认为与买方场有关,则是需要商榷的。理论界有人提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双低”的势头,主张在宏观调控上不能继续从紧和“消极求稳”,而应该刺激需求,加快增长速度。这种看法和主张是否符合实际呢?

首先,这次“软着陆”后与上次“硬着陆”后的情况不同。上次周期转折时,经济增长率由1988年的11.3%骤降到1989年的4.1 %和1990年的3.8%,出现滑坡,可以说“偏冷”。 这次“软着陆”前后的增长率,1995年是10.5%,1996年为9.7%,1997年上半年仍达到9.5%。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宏观调控预期的全年目标(8%), 处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8—10%),仍排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总之,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并不低,怎能说经济运行“偏冷”呢?

其次,从需求拉动来看,今年上半年消费稳中有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006亿元,同比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投资需求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3.8%,实际增幅9.7%。外贸需求明显回升, 同比增长26.2%。总之,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最终需求,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幅度都高于GDP的增长幅度(9.5%),拉力并不低。从总体上看,不能说需求不足。

再次,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度”把握得比较好。从今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形势看,中央银行适度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积极支持了合理的资金需求。(1)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共增加3944亿元, 比去年同期多84亿元。(2)随着资金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上市公司在股市吸收了不少资金。上半年共有100多家企业发行各种股票,筹集资金达500亿元。(3)出口结汇增加了不少人民币资金。(4)在货币供应量方面,反映现实需求状况的,流动性较高的货币M[,0]、M[,1],上半年增幅分别为19%、19.1%,两个指标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原定全年调控目标(13.6%和18%)。而且,到6月末金融机构中企业存款余额25674亿元,同比增长27.6%。企业存款上升幅度的提高表明企业自身支付能力增强,资金紧张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此外,股市相当活跃,实质生产部门的资金转向虚拟资本部门,在股市上反复翻腾,证明资金并不那么缺。总之,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保证了货币供应的适度增加,并促进了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增强。

可见,就目前形势而言,不存在经济偏冷的问题,也看不出有改变适度从紧政策的理由。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供给过度增多,商品供应过剩,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开工不足等,这些问题不属于“买方市场”的范围,因为我们讲的和要的“买方市场”,是总体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而不是供给“过度超过”需求的市场。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商品供应过剩,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现象,这既与买方市场无关,亦非“需求不足”之过,而主要在于供给结构扭曲,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于多年来盲目追求粗放扩张,重复建设超过正常需求;在于优胜劣汰机制还不健全,在新的生产能力不能增长的同时,那些本该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却得不到及时调整。特别是在经济过热时,在需求扩张假象拉动下,生产能力一下子上去了,一旦需求膨胀消除,便会暴露出来深层次的结构矛盾。这种结构矛盾的原因归根到底还在于前面所说的体制缺陷,包括投资体制还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等等。有人提出用扩大投资的办法来刺激需求,这在当前资源供应的“瓶颈”有所松动的情况下,不是不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适当增加某些投资,以促进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应注意,在目前体制条件下,全面放松对投资的控制,这只能继续鼓励粗放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剧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进一步扭曲供给结构,应该努力避免。

另一例子是就业问题。在中国,简单地套用“物价高失业率低,物价低失业率高”的公式,一定会碰壁。对于就业问题的分析不能简单化。目前我国就业压力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供给总量原因,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的结构原因,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技术上的原因,有企业转制减人增效的体制上的原因,等等。当然,还有周期性原因,经济增长率的回落限制了劳动需求总量的增长,但这个原因是短期性的,不是主要原因。前几个原因是基本性的、较长期性的,不是一时经济景气与否的问题,也不是银根松紧程度的问题。因此,对于就业问题,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如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地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而不是无效供给,这也是有利于买方市场的发展和巩固的。单纯用放松银根、刺激增长的办法,解决不了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

另外,在若干年来市场取向改革和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形成已走上市场定价的轨道。但每逢经济过热,物价涨幅过高时,这种转化都要受到阻碍。近几年来随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逐年回落,今年在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又进一步下降。这是一件好事,是买方市场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体现。占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的食品价格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农业丰收,基础并不稳固,而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仍高,还不能掉以轻心。有人认为现在物价涨幅太低,提出要实行适度的物价上涨,以刺激经济增长。我认为,对通货膨胀绝对不能开口子,只能收口子,就是说,只能采取“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的方针(当然抑制到什么程度,要看当时主客观条件),而决不能采取“适度通胀”和“刺激涨价”的方针。口子一开,收不了,只能引发新一轮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从而破坏得来不易的买方市场良好局面。

总之,在确定当前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时,我认为应实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买方市场格局的宏观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的经济问题,主要不是刺激需求总量,加快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改进结构、提高素质和效益的问题,这要靠两个根本性转变来实现,在宏观环境上要以适度从紧的方针来保证。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买方市场的格局,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加大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 本文由作者口述,请社科院财贸所刘力、 张群群两位博士协助整理成文,作者修改定稿。在此向两位博士致谢。

注释:

〔1〕参见“略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 《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再论买方市场”,《人民日报》1983年9月23 日等处。

标签:;  ;  ;  ;  ;  ;  ;  

再论“买方市场”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