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体育场馆的管理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场馆论文,奥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体现的大型体育场馆来说,其建设与经营基本上依靠政府的投资与管理。这种经营管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因此,本文将围绕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难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以期能够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提供破解经营管理难题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一般来说分为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两种。就其建设模式来说,它主要指的是按照投资主体来划分的,是指由政府为主要投资来源进行建设的体育场馆,这些属于国有体育场馆。如果是由企业、社团或个人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则属于私有体育场馆。如果是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兴建的体育场馆,则属于合资体育场馆。而本文中主要讨论的就是大型体育场馆,它一般属于国有体育场馆,它的前期投资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出资的,因为它往往被认为是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是对公众的权利尊重和保护的一种方式。此外,由于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规模偏大而回收周期又偏长,使得社会与个人投资的兴趣不大。这些大型体育场馆一般是由政府相关的体育管理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出资为主,中央政府会酌情考虑进行相关资助。
针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来说,我国传统的做法就是由政府直接参与到管理中去。但是,随着这种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日益增加,使得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感到力不从心,它们往往管理不善,经营乏术、经费不足、利用率不高、设备年久失修,这些问题都困扰了政府多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办法来妥善解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不约而同的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的体制改革。由此也出现了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自收自支等不同的运营模式。我国大部分大型体育场馆采用的是全额预算管理和差额预算管理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政府也适时的把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移交给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这就说政府以承包与租赁的方式实现了体育场馆运作经费的自收自支。此外,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还面临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这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把体育场馆改造成为现代体育企业,并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进行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使得体育场馆的产权关系明晰,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难题分析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主要依赖于政府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来实施,到后来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而采用现代体育企业管理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具体来说,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在体育场馆建设上逐步由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在体育场馆运营上逐步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私人化管理转变,公共体育场馆也在进行相应的改制,这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宏观政策取向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已经有了100多个,主要集中在一些省会、直辖市等大中型城市中。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体育普及程度、消费观念、场馆的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还不够平衡,往往在经营项目、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很多大型体育场馆在经济体制日益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的增加开放程度,体育场地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自我生存能力增强。但是,由于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条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主要依靠“多种经营、以副补体”的方式来维持生存和经营。因此,当前,也有很多大型体育场馆获得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成效,这是在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前做出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逐步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本来直接由国家投资和后期管理较为复杂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即便如此,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企业仍然面临诸多的经营管理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大部分经营管理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租赁业,使得整体的运营水平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初级阶段,很多体育场馆还没能真正实现“以体为主”的运营模式。很多体育场馆在建立之初,就是主要从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出发的,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比赛结束后的体育场馆运营问题,从而无法真正满足场馆市场化运作的需要。此外,我国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还不够强烈,体育消费能力还非常有限,同时,大型体育场馆对于群众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往往会难以收取较高的价格,这些都导致了大型体育场馆投资建设与维护的费用过高,而收回成本或者盈利变得很困难,也大大影响了体育场馆对于群众进行开放的积极性,进而也大大影响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生存与发展。
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仍然较为单一,真正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和积极参与到经营活动中去的概率并不大。这个也导致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较为单一,大部分是按照体育比赛和训练的要求进行详细设计的,因此,其面对的应用功能也是比较单一的。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时间较为短暂,建设投资资金也不够充足,因此,在进行具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单纯的追求简易,从而造成了体育设施的功能限定在较窄的范围以内,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实际需要,久而久之,反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3.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往往由于资金短缺而导致了很多体育场馆无法顺利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是由于我国很多大型体育场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起来的,其管理体系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强烈的行政色彩无法抹杀掉,这就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甚至是无法相容的地步。具体表现在,原有体制下的体育场馆缺乏应有的市场活力,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还存在着贬值流失的危险,也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融资,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4.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单一,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率也相对较低。这些都使得大型体育场馆的总体使用率偏低。有些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影响非常大,经营管理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灵活手段。这就使得我国大型国有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科学化水平低,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效益差,难以满足体育设施使用者的多种需求,难以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此外,它们的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营运成本较高、使用率低,造成了场馆设施的大量闲置。同时,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向大众有效开放的程度还不够。
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企业经营管理难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经济发展标准,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正在逐步变得越来越大。具体来讲,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和困境。比如说,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单一,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与国际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场馆管理水平不高及运行机制落后,向群众开放程度不够,是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因素。缺乏有效维修与更新改造措施,限制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经营管理保值、增值手段有限,浪费国有资产,影响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型场馆建设过程中,融资方式简单,资金来源单一,致使其建设受到制约,场馆规模质量已有经济条件限制,难以满足使用需求,限制其后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在整体规划上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思想,对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考虑不够,经济效益一直较低,场馆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体育文化事业发达程度与人民的体育意识状态也影响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使用。针对以上问题和难题,我们认为,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来积极应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企业的经营管理难题。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努力和尝试:
1.大胆革新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真正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大型体育场馆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它们的管理体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革这种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真正实施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综合发挥出多种管理模式的作用,根据一定的体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使得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指令办事的体育运动事业逐步向着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过渡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要想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让体育事业植根于民,改变原来的由政府代管变为大家管,体育管理体制由行政型转向社会型,变政府的“输血”为体育自身的“造血”。这就需要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真正实行企业、半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或者消除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使得体育场馆变成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并形成内部清晰的责权利,还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和体育场馆特点的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而使得体育场馆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运行机制中实行竞聘机制,逐步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作风正派、熟悉业务、懂得经营的管理人才队伍,从而保持体育场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2.重新构建大型体育场馆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型体育场馆隶属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们是下属于体育部门的一级事业单位,这显然与其他目前所具有的经营性一面是自相矛盾的。同时,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依赖于政府输血的思想还较为严重,它们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和动力还不够强烈,这也严重阻碍了大型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尽快理顺大型体育场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理顺所有权(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关系。具体来说,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尽可能多的放权,不要干预过多,甚至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体育场馆一定的照顾和优惠。可以采用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承包管理、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大型体育场馆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产权和经营权的独立的现代企业法人实体,这是一种依据新的市场机制运作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我国有条件的场馆完全可以进行适当的尝试。
3.大型体育场馆还应该引入体育经理(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因为它们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的体育管理的先进经验、制度及一整套手段和办法。它们能够根据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及时做好市场定位,能够引入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努力帮助体育场馆扩大创收的范围,充分发挥资产所有者对资源、项目的监督作用,形成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一整条科学经营管理流水线,直接、快速有效地培养综合性体育场馆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大型体育场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人才支撑。此外,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还应该大力发展以“体”为主的本体产业,这里的体育本体产业,指的就是由政府部门归口管理的、发挥体育自身功能和体现体育运动特有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它是体育产业的核心所在,对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应该紧紧抓住当前空前活跃的体育竞赛市场环境,积极承办体育赛事,并努力迎合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保健意识,积极举办各种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娱乐休闲场所等,对体育场馆的硬件进行多元化的功能开发,面向社会,把大众吸引到体育场馆里来,在功能上要能够改变原来单纯的竞技体育比赛场所,而是转向为大众提供全民健身活动的场所,在服务的辐射面上也要面对普通老百姓,从狭小的天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从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还要实现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让它成为一个集训练竞赛、娱乐、休闲、健身、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体育中心。
总之,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初期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革与拓展,它将会成为资产的极大浪费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来破解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企业经营管理难题的应对策略,真正走上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改变原先的经营困难,使用率低的问题,使得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的市场法人主体,并在国家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变有限的资源为最大化的资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