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_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论文

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_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论文

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兵团论文,社会发展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或兵团),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屯垦戍边为使命,以大规模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林、牧、副、渔业并举,工、交、商、建、服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等政法机构、武警部队俱全的特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是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新疆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目前,兵团拥有10个农业师、3个农场管理局和1个建筑工程师,下辖20多个垦区,181个农牧团场,780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交通、商贸、建安企业。新疆兵团人口以汉族的移民及其后代为主,移民是兵团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兵团人以坚强的意志,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谷和阿尔泰山区等地,开荒造田、兴建工厂,建起了数千个城镇和居民点,拓宽了新疆的生存空间。兵团人为新疆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大量的兵团移民加强了新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新疆人口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兵团移民对兵团和新疆的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兵团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空间位置上的移动,是决定某一地区人口总量变化、人口再分布格局、人口结构转变的基本要素之一。1952~1954年,先后有17万人民解放军官兵集体转业为生产建设部队,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8年底,兵团人口已发展到240.71万人,占同期新疆人口的13.78%。

40多年来,兵团的迁移有净迁入时期,也有净迁出时期,但总的来说,是以净迁入为主。截止1998年底,兵团净迁移人口84万人,占兵团人口总增长量的37%。同期,新疆的净迁移人口占人口总增长量的24%。新疆的迁移人口是近几十年来全国迁移人口最大的地区之一。其中,兵团移民占新疆总移民的29%。

由于不同的迁移机制作用,40多年来兵团人口的迁移数量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迁移人口快速增长时期(1954~1961年)。 该时期以正迁移为主,净迁移量是兵团成立以来净迁移量最大的时期,净迁移人口达61万人,占45年间总净迁移量的73%。这个时期,兵团制定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先行,以新疆北疆地区为重点,结合水利建设的进度逐渐扩大耕地面积的方针。受当时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扩大耕地主要是靠劳动力的增加,且各行各业百业待兴,急需劳动力。这期间,新疆兵团的迁移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计划安排迁移、自流迁移、其他迁移。为发展新疆经济,国家有步骤地从内地人口稠密省区组织大批青壮年人口移居新疆,兵团先后接纳了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地计划迁移的青壮年及其家属。并且,为解决迁入区婚龄青年性别比高问题,从山东、湖南等地迁移部分女性。由于内地劳动力素质普遍高于新疆,而工人工资较低,新疆的生产条件在当时优于一些内地人口稠密省区的农村等原因,使成为内地人口移居新疆的强大拉力,已迁入新疆的移民,纷纷投书内地招揽农民、工人和学生来疆工作,成为新疆的自流迁移人口,这部分移民大都来自河南、四川和甘肃等地。另外,迁移人口还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知识青年,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学生,当时的一些“右派”、劳改和新生人员等。兵团乃至新疆在这期间的迁移人口规模之大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这些移民带有明显的迁移人口特征:青壮年人口的比例大,人口的性别比高,年平均性别比高达264。 这时期的迁移人口中的大部分成了兵团经济建设的骨干。

(2)迁移量降低时期(1962~1979年)。 这期间的人口迁移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迁移特点主要表现为净迁移率逐步降低。正迁移人口由五部分组成:一是1961~1966年内地发达地区的计划性移民,从上海、北京、武汉、浙江、江苏、天津等六省市来疆的知识青年为12.7万人,其中上海知识青年9.7万人。二是1964~1965 年接收内地新的转业军人3.4万人。三是出现在60 年代中期的补偿性迁移(滞后于迁移主体,是迁移主体的配偶、子女和父辈)。四是自流迁移人口,由于非计划移民受到户籍扩编的限制,在他们迁入几年后方陆续取得正式户籍,成为新疆的迁移人口。五是在1970年和1977年,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人给予安置,正式安置了一批迁移人口。负迁移人口出现在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兵团对移民作政策性调整,向内地遣返数万人。另外,本阶段的1973~1978年间的迁移量的大幅波动,是由于一度撤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造成的。总的来说,新疆兵团在这个时期的人口净迁移量和净迁移率在兵团历史上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人口性别比从1962年的165.3大幅降到1979年的105.2,影响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因素中,出生与死亡所起的作用逐渐转变成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迁移人口对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的影响已渐渐变小。

(3)迁移人口负增长时期(1980~1990年)。 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以负迁移为主,即人口的迁出大于迁入。1980~1990年的11年间,有10年是负迁移,年净迁移量较稳定,大都在负的3万左右,兵团在11 年间因迁移所减少的人口达21.79万人。 迁移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内地城市知识青年返迁。1963~1966年来疆的12.57万知青,通过知青转点、 顶替父母职业、工作调动、退职、病退、停薪留职等途径,在1985年前有8.55万人返迁,返迁率为67.48%。其余1/3知青,在1985 年以后也有部分陆续返回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新疆每迁出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迁往上海市。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造成迁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西部人口部分东移,地处新疆的兵团也不例外。三是政策性返迁。因历年政治运动被迫来新疆“改造”的许多干部、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内地知青的子女,在落实政策后,纷纷迁返原籍或迁往其它城市。这时期人口负迁移对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迁移量恢复增长时期(1991年以后)。1991年以后, 为兵团的另一个净迁入时期。90年代前期,国家提出“东联西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重点地区的新疆,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人口加入新疆经济开发的行列,兵团也迅速扭转了80年代人口净迁移为负值的状况,并且净迁入人口量逐年提高,其中1995~1996年间净迁入人口达到最高,平均每年5万人。 但90年代后期,由于迁移优惠政策的变化,净迁入人口量又有下降趋势,如1998年净迁入人口量仅有1.3万人。其实,进入90年代以来, 兵团经济发展所需各种劳力数量严重缺乏,主要原因有:80年代连续的劳动力外迁;兵团第二代人口大量的上学(包括新疆区内外大中专院校)、经商、转入新疆地方工作或迁移内地;兵团创立初期的转业人员以及50~60年代的移民已到或将到离退休年龄而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顶部老化;计划生育以及生育观变化引起的生育率的下降,使人口年龄结构的底部老化等。因此,90年代以来的迁入人口部分补充了兵团经济建设所缺人口。但兵团劳动力的数量短缺,不是几年内的迁移就能补得上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降低,科技的因素将提高。但从新疆兵团经济发展对各种各级人才的需求分析,兵团的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的现状,在近年内还将继续维持。但应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迁入人口的质量,二是对迁入人口的安家落户、生活、生产环境等给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兵团人口迁移提高了新疆地区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新疆人口的科技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50年代以后,数量较大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移民,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新疆人口的整体知识结构,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从新疆兵团移民构成分析,其中有一批文化程度很高的移民,如所谓的“右派”、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大批的支边青年、部队转业军人等,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管理经验,在生活和生产中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生产和文化水平,其结果是促进资源的开发,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并大大提高了兵团及新疆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根据调查资料,从50~80年代移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移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4.6倍,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1.5倍,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2倍,文盲人口的比例下降了一半。另外,由于兵团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移民较快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状况,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在迁移兵团后提高了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总的来说,兵团移民的平均文化知识水平远高于新疆当地人口,移民改善了新疆人口的知识结构。

在新疆,兵团人的生活和新疆地方有着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联系,兵团和地方拥有共同的土地、水源、社会经济环境,兵团各团场所开发建设的片片绿洲镶嵌在新疆各处。由于兵团移民大都来自国内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并将不同地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民俗文化汇聚在一起,加之兵团农业以连队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团场为重要管理机构的组织方式,极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疆兵团特有的丰富多采的移民文化。兵团移民的迁入并且频繁地往返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如引进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交流生产工艺,传播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等。因此,兵团移民对新疆社会的现代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兵团自创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注重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兵团农业和工业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44%和36%,兵团所属一些垦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全国相比,是相当高的。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兵团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高、中、低三级人才培养体系,1998年兵团有高等院校5所,中专和职业中学61所, 普通中学306所,小学466所,兵团初中、 小学、 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57.4%、100%、96.7%,兵团的大、中专院校培养大批优秀学生, 为兵团及新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兵团移民对新疆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繁荣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兵团人口虽以汉族移民为主,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占兵团人口的11.4%。各民族在兵团建设事业中相互关心、帮助、提高,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创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兵团移民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三、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新疆地域宽广,人口稀少,移民无疑提高了新疆的人口密度,增加了劳动力资源量。新疆的人口密度从1954年每平方公里3.12 人提高到1998年10.92人,其中兵团地区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2.5人。 历史上新疆的南疆人口较密集,经济也相对较为发达,如1949年新疆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南疆。40多年来新疆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人口迁移,改变了新疆人口的分布格局。1998年,新疆北疆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46.94%,南疆占47.25%,东疆占5.81%。

兵团人开发了许多生存条件极差的地区,拓宽了新疆的生存空间,提高了新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新疆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57年兵团人口有71.13%分布在北疆,25.28%聚集在南疆,3.59%生活在东疆。1998年则分别为69.46%,27.46%,3.08%。

在资源利用方面,兵团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荒漠戈壁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设了如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著名绿洲,截至1998年底,兵团拥有的耕地面积达102.1 万公顷,果园面积达3.2万公顷,耕地面积比1954年扩大了8.63倍。 兵团耕地面积占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954年的7%提高到1998年的30.87%。使新疆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总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将决定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兵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提出了以水利建设为先行,结合水利建设进度逐步扩大耕地面积的方针。兵团先后治理了玛纳斯河、奎屯河、古尔河等8条河流,在开都河、阿克苏河、 叶尔羌河等大河上修建了引、蓄水工程;建成大、中、小型灌区100多个,修建水库101座;修建各类防渗渠道、水工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等,使水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新疆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系统一经破坏,恢复起来相当困难或根本就无法恢复,但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40多年来,兵团人勇于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起了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创造出了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奇迹。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新疆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展,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愈来愈大,森林被破坏;草场普遍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矿化度提高等多方面。兵团同样也面临着维护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严峻考验。

四、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兵团移民数量大,职业种类齐全,有力地推动了兵团的经济建设。90年代是兵团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工农业产值, 1998 年比1990年增加了1.75倍,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163亿元)比1990 年(19亿)翻4番。近年来,兵团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 实施科教兴农。在工业发展上注重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达到全国同等企业中等以上的水平。兵团第三产业也发展很快,在繁荣商贸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咨询、保险、房地产业等。兵团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兵团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兵团的开发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新疆的开发建设,兵团的开发建设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基础。兵团的经济发展在新疆举足轻重(详见表1)。 40多年来,兵团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表1 历年兵团人口经济增长指标和占全疆的比重

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播种面积

亿元 %亿元 %万公顷 %

1954 0.897.00.57

6.1 5.91

4.2

1958 3.26

16.61.86 14.9 21.36 11.2

1965 8.79

27.15.31 28.5 51.48 18.4

198016.56

23.19.02 28.0 74.03 24.7

199082.77

22.7

44.45 20.2 78.08 26.2

1998229.0

16.8

88.21 12.7 89.20 27.2

年份 粮食产量棉花产量人口数量

万吨 % 万吨 % 万人 %

1954 7.182.5 0.196.417.54

3.5

195820.565.2 1.21

13.038.48

6.6

196556.11

10.7 2.81

18.5

129.31 16.4

198092.26

11.9 3.48

22.0

220.75 17.2

1990

156.63

23.119.48

41.5

214.35 14.1

1998

137.90

16.655.30

39.5

240.71 13.8

1998年,兵团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分别占新疆的14.7%和12.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均位居全国前列。 兵团农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粮食、甜菜、水果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和新疆。棉花、油料人均占有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棉花单产位居全国第一,为新疆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兵团的工业在新疆占有重要的位置,棉纱及布、糖、机制纸及纸板、水泥、原煤、发电量等,在新疆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42.1%、39.8%、31.6%、22.9%、10.9%、9.8%)。近年来,兵团充分利用自身地缘、资源、产品、集团、 人才、政策等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横向经济,先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了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 利用外资项目100多个,出口产品23类100多个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兵团50~60年代的大规模移民,现有的已退休或到了退休年龄,加之70年代中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兵团实施成效显箸,总和生育率早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使兵团人口年龄金字塔已出现顶部和底部老化现象。尽管有1954年~1973年间兵团人口的高速自然增长,但随着兵团经济建设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劳动力人口的经济负担比很大。在没有外来人口迁入的前提下,目前有些垦区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很小甚至为负增长。这种现象如持续下去,将严重地阻碍兵团及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1998—09—09 新疆社科基金项目

标签:;  ;  ;  ;  ;  ;  ;  ;  

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_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