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骨科 410005)
摘要:目的 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并对比患者经治疗前后的ODI(Oswestry)评分、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ODI评分为(2.56±1.27)分,VAS评分为(3.11±0.67)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总优良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临床疗效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髓核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后路组织损伤且瘢痕组织产生粘连,解剖平面不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后续的返修手术造成较大的困难,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实施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48.05±6.13)岁,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为(9.50±4.13)年。本组患者均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均为接受保守治疗后效果较差或上述临床症状持续性加重,临床检查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下肢皮肤触觉异常及足背伸缩力降低为主要判定依据。
1.2 方法
实施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术野皮肤予以消毒,铺无菌巾,采取利多卡因(c:1.0%)于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于患者上关节突尖部外侧向椎间盘内予以穿刺,将针芯退出后,经穿刺针将尤维显、美蓝(5ml:2ml)的混合液注入行髓核造影及染色,观察患者髓核造影的状态及纤维环的破损情况。沿穿刺针将导丝插入,将其于盘内置留,将穿刺针退出,将皮肤切开6至7毫米,沿着导丝进入扩张套管,插入6.30mm直径的套管,于透视辅助下确定工作套管在椎间孔内,将工作套管进行固定,连接摄像及显示系统,确定视野方位及焦距,于工作管内将内镜插入,先行冲洗,将视野中絮状软组织清除,对视野中突出的间盘组织进行观察,采取不同的抓钳由浅至深抓取经染色后的病变髓核组织,直至暴露后纵韧带及神经根周围脂肪,必要时退出工作套管,采取微型髓核钳将游离的髓核组织取出,直至锥孔内外镜下未发现染色的髓核组织。予以射频消融技术干预的同时,需采取低温的Nacl溶液进行不间断清洗,维持输液清洗,以神经根减压松解及随呼吸波动的硬膜旁脂肪组织可清晰显示作为手术结束的标志。将内镜撤出,将工作套管拔出,予以止血措施,缝合伤口,创可贴包扎,协助患者翻身仰卧于平车上,推至病房。术后予以常规的抗感染措施,对患者机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度进行维持,并予以相应的营养供给。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前、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2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以总优良率表示,具体如下:
优:患者经治疗后的疼痛基本消失,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及活动。
良:患者经治疗后的疼痛显著好转,偶有腿、腰部位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及活动。
可:症状减轻,仍有间歇性的腿、腰部位疼痛,需降低生活的运动强度。
差:病情无显著改变,甚至更为严重。
总优良率为恢复情况评优例数+恢复情况评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前、后的ODI评分、VAS评分为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t检验,其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表示)。当P小于0.05时,表示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前、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科学意义。
2 结果
2.1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ODI评分为(3.11±0.67)分,VAS评分为(2.56±1.27)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具体结果如下: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中,经相应治疗后,其恢复情况评优者11例,恢复情况评良者18例,恢复情况一般者1例,总优良率为96.67%。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脊柱生物力学技术的不断深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以维持脊柱结构完整、稳定的微创及无创技术为主。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采取后正中切口入路,由于需对肌肉进行牵拉,切除小关节及椎板,对硬膜囊过度牵拉,易促使硬膜外瘢痕形成,且手术的操作及临床效果受限,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表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可缓解患者腰椎间盘复发致使的疼痛,提高腰腿部功能,本文研究中,于局麻下经椎间盘孔入路,于硬膜囊前方将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该术式无需剥离肌肉,且不需对椎板及黄韧带进行切除,以此稳定了脊柱,避免了对神经根及脊髓硬膜进行牵拉,故为较为安全的术式,本文研究中,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表明了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其中2例患者出现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现象,本院针对此现象行甲钴胺、塞来昔布对症治疗,其现象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腰腿部功能及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曾祥超,黄鹏,张西峰等.经皮内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的比较[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9(1):25-28.
[2]李柱海,曾建成,宋跃明等.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1):43-47.
[3]陈治权.经皮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6):39-42.
[4]高浩然,周程沛,高全有.侧后方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547-549.
论文作者:尤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患者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微创论文; 疗效论文; 并发症论文; 术后论文; 评分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