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思想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性、经验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现代课程结构系统化的结果,它综合了思想政治课自身和社会实践活动两者的特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在实践中养成学生个性,因此它具有自主性、经验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直接又可以间接获得知识,但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的和指令性的,而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完全是被动的,学生长期处于应付状态。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完全受课程计划限制,整个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
实践性。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内容和结果是不同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伴之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强化,使学校教育和学生渐渐脱离生活,远离社会和自然,这就偏离了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在直接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经验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不急功近利,也不以考试的成绩论英雄,侧重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因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养成。它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和活动课程的选择,不设定划一的目标或者统一的结论;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学习,自主的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增长才干,树立现代人的世界观,培养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观念、证实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让学生体验思维创造的快乐。
思想政治课涉及的领域很广泛,社会实践的形式又很丰富,所以谈到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意三个问题:教师的指导;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策略。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但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理论的程度高,抽象性强,教师及时、适度的指导是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效果的保证。教师不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在设计、组织活动上加以指导,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资源。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勇气。因此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学生要确定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结果。
实际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采取几个策略:
第一,激发兴趣策略。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社会情境,情境的暗示作用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
第二,自为策略。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第三,观念建构策略。观念是事实暗含的,而不是它所呈现的,因而它具有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活动中产生观念、证实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让学生体验思维创造的快乐。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教育中应有以下主要功能。
首先,帮助学生社会化。人的能力也是实践的产物。社会生存能力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培养出来的。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曾经历过的,是不完全的知识,而且知识的理论强度比较大,单纯的学科讲授对学生来说往往领会不深。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是生存的前提。
但是,具备了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生存能力,怎样使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社会生存上,使它具有普遍价值呢?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适应、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去了解各种专业和职业,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就已经是一个“成品”,可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个性养成功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家指出,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一点也离不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个体的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个体发展的现实基础,使个体的个性发展和道德品质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一般来说,个性是一个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包括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人的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格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个性是在自主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空间和时间;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学生可以为活动设定多目标,得出多结论。总之,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活动舞台,实现和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并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个体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信念,培养一定的道德觉悟。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事物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价值观,而且这些看法和价值观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他今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能力迁移的功能。学习的主要价值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但学习的能力不等于生存的能力,一定的生存能力须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来培养。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遇到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便会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活动课程所提供的无论是接触社会生活或是分析、处理问题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从实际、从现实认识社会,进而确立价值观和世界观。
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布鲁巴赫提过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是由活动组成的,还是由教材组成的?”活动课和学科课程相结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这门理论和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中引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尽早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