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层组织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很是高兴。这个《通知》明确指出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党组织为核心,指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村”,还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我们党的农村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相当长时期以来,我们某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瘫痪不起作用,其原因就是对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认识不清,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通知》强调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个问题在农村某些基层干部中,认识上也相当模糊,他们没有明确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对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意义,因此,不重视抓集体经济。应当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问题,很需要认真对待。
这两年,我在江苏、上海、广东等地走访了几个县的农村,和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印象很深,使我深受教育,但同时也感到有一些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读了中央这个《通知》,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作为我学习《通知》的某些心得,与同志们探讨。
一、“村”集体经济问题。我在江苏、上海、广东某些农村基层的所见所闻证明:凡是基层支部和党委重视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凡是有敢于和善于抓集体经济的支部书记、党委书记,凡是有一个团结奋斗的村镇领导班子,那个村镇的经济就搞得好,面貌焕然一新。那里新村林立,道路整齐,工厂崛起,企业成群,果木成林,畜禽兴旺,交通四达,电灯电话,文化教育也欣欣向荣,人人勤奋愉快。可是,也有一些村镇,不重视发展集体经济,支部书记、党委书记不敢于和不善于抓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极少,没有赢利积累,那里就没有财力进行村政建设,办教育,办集体福利事业;没有财力修建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没有财力以工补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更没有财力搞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卫生、保育事业等等,就连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服务体系也很难进行。因为没有集体经济的积累,一些急需费用如抗灾、抗旱、抗涝、绿化、计划生育、入伍参军等等,就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村镇人民群众摊派,甚至强索硬取,造成群众与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种种矛盾,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曾经去过一个村,那里的村支部书记62岁,老土改队长,本人厚道老实,生活艰苦,群众也相当敬重他。但他不善于抓村的经济和生产,尤其是不善于抓集体经济。10多年前,在推行“大包干”时,这个村的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村管委会只留了30亩地,承包给村民养鱼,每年上交村委会2000元;还有一个炒花生的作坊,效益不高,收入很少;再有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副食店,效益更低。据说他们办了一个石料厂,因为亏本就停办了,因而这个村子的公用事业、公益事业都没有财力来进行,村里的道路还是泥泞黄土路,环境卫生极差,到处是垃圾臭水,杂草丛生。而村子里贫富悬殊,少数有钱的盖了三层以上的洋楼,大多数贫困的农民照旧是住土垣小屋。这个村子石材资源非常丰富,一些个体私营户靠开采加工石材都成了几万元户、几十万元户以至几百万元户。在广东,这样的私人富、集体穷;私营经济大发展、集体经济很薄弱的村镇,并非只是个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服务体系,理当长期坚持下去;而积极发展工农业集体经济,扩大集体经济积累,这对村镇两个文明的建设,对扶持贫困户,以工补农,增强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在我走访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地方在清理所谓村的“红帽子”假集体经济时,实际上化集体为私营。有一个由村民委员会贷款10万元投资办的集体的鞋厂,村委会委派一人为法人代表、厂长,1987年开始办厂,到现在产值1000多万元,每年的利润超过百万元。清理“红帽子”企业时,这个集体的法人厂长认为:这个厂是他一手创办的,村委会的10万元贷款早已还清,因此,这个厂应该划归他私有。实际上这个厂创办时就是村集体,10万元贷款村委会担保,政府批给土地,又按国家政策给予免税、水电等优惠,厂长个人没有投资。工厂由10万元增值到上百万元,只能证明厂长领导经营得好,全厂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所以厂长提出把工厂归他私人所有,是毫无道理的,这是企图强取巧夺。如果这个鞋厂可以转归厂长私有的话,恐怕村镇集体企业差不多都可以归个人所有了。因此,村镇中的假集体要清理,但是要注意,不能借清理假集体,反而把公有变成了私有。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可是近年来,有些地方负责人的讲话,有些报刊文章,很少提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问题。相反,片面地强调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名义下鼓吹私有化。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呢?
有些地方,有些个体和私营企业联合经营,他们除了交纳税收外,利润所得都归联营所有。这些企业的雇工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有的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企业定形为介于私营和集体企业之间的一种“共有制”合作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现在农村正在积极提倡,迅速地发展起来),定性为社会主义劳动者集体经济,定位是某个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企业、街道企业的主体。这种定形、定性、定位是否正确,值得研究。但是这些地方公有制的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成分都很少,那公有制为主体又如何去起主导作用呢?
在走访中,我看到和听到好些地方掀起一股国有资产拍卖风,把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拍卖。有的企业厂房破烂,设备陈旧,资不抵债,进行转让、拍卖是可以的;有的企业年年亏损,估计几年内都难以搞活,而且处在城市黄金地段,影响城市环境卫生,转让、拍卖也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是在提倡“靓女先嫁”,就是把经济效益高的、赚钱的国有企业拍卖出去。他们的理由是亏损的企业买方不愿意要,赚钱的企业卖价很高,只要有了钱,可以迁移另办新的工厂;另一种论点是拍卖以后得来的钱也是公有制经济,它可以算作公有制的事业。其实,钱只是资本,而不是固定资产,不是直接的生产力。有效益的公有制企业卖给公有制企业,问题不大;如果卖给私有民营,实际上就是主动地多发展一些私有,减少一些公有。这样做究竟是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呢,还是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
三、关于乡村股份制企业的经济问题。目前,有些村镇的集体企业正在积极地转换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形式搞得好,有其优越性,会使集体企业上新的台阶;但股份制情况多种多样,集体企业的情况也不相同,所以集体企业转换成股份制企业,要很慎重,权衡利弊,不要一哄而起。现在有的集体企业的资产评估很低,评估以后,采取各种形式划成若干股,从总的股份中间拿出30%至40%作为职工的干股,根据职工的工资、等级、技术各方面情况,分配给全厂职工,作为个人干股。我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半工半农的村镇集体企业的工人,他们按时上班,按标准拿工资;下班后,在家务农或搞家庭副业,或搞个体经济;有盈利的集体企业除了工资外,年终还分得红利。我认为,这样的企业没有必要把集体的资产再分散到职工个人,而且职工中的干股有多有少,反而可能产生职工之间的猜疑、不团结,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当然为了多吸收资金,把工厂的经济搞得更活,集体企业转换为股份制,发动全厂职工并吸收厂外人员参股,增加工厂资金的收入,这是比较积极的办法。但是参股股份制不能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厂外私人独家投资参股不能超过集体股的总和,一定要掌握控股权,工厂领导权不能被参股的私营控制,不能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集体企业被演变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股份企业。现在有的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个人参股多,这可以更加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地把工厂经营得更好,但也要防止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参股过多,演变为私营。特别是个别厂长、经理的参股,自己本身并没有真正拿出钱来参股,而是以厂长、经理的权力参加控股,这是不允许的,而这种情况还不少。
四、村镇基层党组织问题。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青年党员少,老年党员多,党员的文化素质、经济意识和政策水平都较低;在村镇的党员作用不大,就是富裕的村镇也主要是支部书记、村长和少数支委在干事,并没有发挥全体党员的积极作用。
现在农村里发展党员非常迟缓,有的要培养二至三年,才能发展一个新党员。这里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支部成员思想保守,不愿意去发展积极肯干、奉公守法的青年入党;一种是有些年青人不愿意入党,认为入党会议多,纪律严、受拘束。改革开放10多年了,一直到现在,这个状况都没有很大变化。这种情况,我想县、省级的领导和党组织是知道的,为什么始终没有足够的重视呢?
农村的基层党支部及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早就明确的。但如果党员在生产经济发展中,双文明建设中,缺乏自觉地起以身作则的核心作用,只靠少数支委,就不可能真正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一些后进的村,党支部怎么领导经济、领导生产,两个文明怎么抓,在认识上、能力上都还很差。就是经济搞得好的村子,这方面的问题也还存在。根本问题是缺乏对农村的党员进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使党员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认识很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值得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回顾检查一番的。
还有对私营企业里的共产党员的厂长、经理的党籍怎么办?我到过一个地方,有200多名职工的私营厂长是共产党员,还担任该村支部书记,三个支委也都有自己的私营工厂。这样的支部怎么办?他们能把村的集体经济事业办好吗?能够起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吗?
也有的村子的宗教势力、宗族势力、帮派势力、各种封建迷信活动都很严重,它们引导一些群众公开地或潜移默化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反的方向演变。在这些地方,党组织、村政权受到很大冲击,起不了领导作用。像这样的问题,在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是应该特别重视和解决的时候了。
标签:公有制论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农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