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型期刊服务_图书馆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型期刊服务_图书馆论文

依托网络环境的大期刊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的数字式电信网络[1]。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被彻底改变。网络环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从具体资源和实际物理机构中解放出来,渗透在整个动态的信息环境中。

1 网络环境对期刊信息服务的影响

1.1 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调查,至2001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有1254万台,我国网民达3370万人,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为7597.5M[2]。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信息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用户不但可以从当地图书馆获得期刊信息,还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或其它场所通过网络访问电子期刊,请求文献传递,从而最大限度地拥有所需要的信息。在美国,一个图书馆只要接入了INTERNET,就可以把借刊量扩大几十倍甚至更多。信息服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网上阅览成为图书馆期刊服务的延伸。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的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其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师生,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来自世界各地。

1.2 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传统信息服务的内容局限在馆藏的期刊文献资源。而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既可远程访问Web(万维网)或Gopher,也可用Telnet对主机进行远程登录,或者利用E-mail向主机寻求各种信息服务。过去,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与教学有关的科技期刊上,具有单一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现在,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外,还需要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公开出版的书刊,又有非公开发行的特种文献,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和内部资料等等。形态上不仅有文字信息,也有图像、声像等方面的信息,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

1.3 服务方式的层次化

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的提示以及服务的详尽程度,网络化期刊服务的方式由四个层次组成:(1)联机目录检索服务。目前大约有几万个图书馆的馆藏目录装载在INTERNET上,可以通过万维网或远程登录的方式直接访问。联机目录今后的趋势是,用户可以通过联机目录,直接提交期刊文献的传递请求。(2)基于网络的文摘索引数据库服务。现在,许多文摘索引数据库系统都不以单纯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最终目的,而是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提供原文传递服务。(3)电子期刊服务。通过INTERNET发行的电子期刊在信息的远程传递、时效性、资源共享、检索功能、相关信息的连接和提供多媒体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4)文献传递服务。网络化文献传递服务是指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的用户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其中以期刊论文的传递为主。服务方式是用户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请求传递给服务机构,再由这此机构通过电子邮件(E-mail)、传真、邮寄、联机下载等方式将原文传递给读者。提供期刊论文传递服务的机构包括了商业性的文献传递机构、出版机构、数据库服务、公共或大学图书馆等等。

2 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服务的发展

2.1 期刊信息服务观念和模式的转变

现代社会里,人们已不像以往那样关注信息的数量,而是更为关注信息的质量,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来说,信息的可存取性和信息服务的质量才是衡量服务效益的最重要指标。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将形成新的规范,体现以“拥有”和“获取”并重、有形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特征。期刊馆藏的发展不但有赖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经济投入,更有赖于其拓展期刊信息来源的能力。

在多层次、多载体、多来源和社会化的期刊资源建设环境中,相应的期刊服务也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图书馆不应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本馆的资源和服务对象上,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期刊资源和需求。

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把握网络化的有利条件,改变落后的期刊管理模式,拓宽期刊信息服务的领域和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使期刊工作向网络化及经营服务型转变。同时,期刊服务工作的现代化管理还必须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激励管理机制,树立期刊信息服务的商品化意识,改变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观念。

2.2 合理配置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的收藏比例

科学期刊自17世纪产生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科学界誉为十大文献源之首。科学期刊与图书相比具有出版周期短、载文速度快、品种多、数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已成为获取科学情报的主要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报说,70%的科学情报可以从科学期刊中得到。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家学术图书馆的主要馆藏都是期刊,美国各主要图书馆书刊经费的比例达到3:7[3]。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印刷型期刊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多数出版社都采用了印刷型和电子型并列出版的方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印刷型和电子型期刊将会共存互补。

当前,印刷型期刊受到电子期刊发展的强大冲击。但是,印刷型期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保存时间长,易于阅读,查找方便,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印刷型文献的方式将继续存在。所以,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重点学科期刊的连续性应当得到保障。

电子期刊以其容量大、增长快、出版周期短、体积小、重量轻、直观性强、检索点多、省时、省力、可同时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但是,尽管电子出版物的数量有了迅速增长,各种电子形式的科学资料仍然远远少于印刷型文献,甚至有的电子型文献还不能称作完整的电子期刊。

就国际形势而言,全球每年出版具有学术价值的期刊约20万种,截止到1999年1月14日,上网的国外电子期刊达6957种[4]。显然,电子期刊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印刷型期刊相抗衡,丰富的印刷型期刊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图书馆的期刊信息服务应以馆藏期刊文献信息为主,馆藏期刊资源是读者最直接利用的资源,是图书馆提供上网资源的保障,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重点学科和科研计划等等来确定期刊采集的范围,确定本馆期刊结构的基本框架,然后扩大范围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对有关核心期刊的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本馆的核心期刊和相关期刊。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期刊馆藏应改变以往只收集印刷型期刊的传统,逐步扩大电子期刊的入藏力度。根据本馆的征订原则,图书馆要有计划地调整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收藏量,依据各馆的经费、设备、技术条件等情况来确定其收藏比例。目前,图书馆应当构建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刊保障体系,既要征订电子期刊,又要重视印刷型的核心期刊,合理配置,使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长期共存,相互补充。电子期刊与印刷型刊的配置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并列收集,两种版本都收藏。二是分别收集,有印刷型期刊,就不收电子期刊;有电子期刊,就不收印刷型期刊。三是交叉收集,对大量的以印刷版形式出版的全文文献,购进印刷本;对于本单位科研所需要的而且使用率高的期刊,两种版本都收集。

2.3 促进期刊特色数据库建设和馆藏期刊资源的电子化

目前,INTERNET通过1000多个大型图书馆和文献库运载着极其丰富的电子期刊信息,涌现了一大批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公司,如EI、UMI、OCLC、CARL、DIALOG、RLG、CAS等等。截止至1999年1月14日,上网国外电子期刊达6957种。相比之下,运行在INTERNET上的我国期刊资源却寥寥无几。到1999年1月14日,网上中文电子期刊只有208种。据报道:“在整个INTERNET的信息输入与输出中,我国仅分别占0.01%和0.05%。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

信息网络是一种以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数据传输网,数据库是网络运行的基础。由于我国网上中文期刊信息资源相当贫乏,所以,只有建立有特色的专业期刊数据库、馆藏期刊索引数据库及重要专题的二、三次文献数据库等手段,才能保证图书馆丰富的期刊信息资源在网络条件下得到开发和利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建立了全国性的期刊数据库开发中心,负责组织开发可供网上使用的一些联合目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以促进期刊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以按学科收集一次文献信息为重点,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6600多种,在此基础上建成的《中国期刊网》可以查阅1994年至今全国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全文数据库[6]。

目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具有完整的文献线索,即使本馆收藏的期刊种数有限,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等渠道来获取原始资料。例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的收藏几乎涵盖了全部的中文期刊,基本可以满足读者对国内期刊检索的要求。

2.4 利用网络期刊资源,开展深层次的期刊信息服务

网络期刊信息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随着INTERNET的发展,电子期刊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因此,图书馆应积极地收集国内外各信息服务机构的网址,对其网上的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收费方法和途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数据库的数据覆盖范围、数据结构、检索方法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既能对读者进行参考咨询,又能利用这些数据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2.4.1 对于可以免费使用的电子期刊,网络环境较好的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按学科开辟电子期刊虚拟图书馆,提供INTERNET上具有免费服务、内容较好、地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还可以直接把INTERNET上一些可供免费利用的电子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的馆藏目录。

2.4.2 对于有些收费的电子期刊,图书馆应寻求其免费使用帐号或取得免费试用期,使用户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提供给印刷版订户的免费使用帐号,图书馆应设法取得,使读者能够看到比印刷版更早的国外最新期刊;通过某些会员订户的帮助,图书馆还可以寻求缺藏期刊的网上使用帐号。

2.4.3 对于INTERNET上利用率较高的电子期刊服务站点,尤其是对于学术期刊的全文服务,在取得出版商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建立电子期刊的镜像站,将数据下载到本地的服务器上,从而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减少读者检索的等候时间和国际网络的通讯费用。

2.5 加强文献传递服务

文献传递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网与国际互联网络的接通,文献传递的手段将具有更大的功能,真正做到快速、高效、简便。目前,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书刊文献量逐年滑坡的态势,充分利用文献传递服务不失为一种缓解经费困难和促进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

现在,国外许多图书馆已开始重新考虑馆藏建设的问题。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建立期刊馆藏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用以往相同的经费所购得的期刊越来越少,过刊占据了太多的空间,而且管理费用很高。同时,由于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仅靠一馆之力则无法收集齐全,而花费巨资所订期刊的利用率并不理想。因此,许多图书馆正在寻求利用远程存取和文献传递的办法来取代期刊的订购,一些图书馆已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数据用于指导馆藏建设。

最近几年来,世界上涌现了一大批拥有高速高效文献传递系统的新机构。英国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占领了英国文献传递的舞台,它每年受理的申请超过380万件,其中有100万件来自国外;在它所提供的文献中,89%用的是BLDSC自己收藏的47000种常用的连续出版物和26000多种图书。BLDSC接受的申请中3/4以电子方式提出,申请的资料大部分能在8至24小时内寄到英国读者手里。美国的OCLC也建立了专门为图书馆读者设计的一种新的联机信息服务——OCLC FirstSearch。此外,还有Knight-Ridder Information公司的UnCover系统等等[7]。

现阶段,我国每年至少要引进5万种期刊才能满足全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实际引进的期刊只有8100种[8],许多连续订购多年的专业核心期刊不得不终止引进,造成了许多重要文献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空白,严重破坏了我国期刊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我国期刊资源建设一方面存在建设资源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就必须加强网络电子期刊资源的建设,丰富期刊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与资源优化的目的。

标签:;  ;  ;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型期刊服务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