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生成为人才铺路--“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五年记录_大学论文

为贫困生成为人才铺路--“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五年记录_大学论文

为贫困学子铺设成才之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五年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之路论文,学子论文,纪实论文,贫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的7月,对于云南师范大学的罗正秀来说,和2000年的7月一样,是她人生旅途上的重要时刻。2000年的7月,罗正秀从云南漾濞考取了云南师范大学,但家里却没钱为她交学费。2004年的7月,罗正秀从云南师范大学顺利毕业回漾濞工作,却推迟了保送读研究生的时间。在罗正秀心里,永远都铭记着这样一个名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正是这个工程,让她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云南师范大学,也正是这个工程,让她走出了云南师范大学,回到了自己贫穷而可爱的家乡。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联合组织实施的。资助当年考入全国重点和省(区、市)重点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特困本科生,每人资助2万元,分4个学年陆续支付,每学年5000元,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助学生所在院校也对其在校期间的学费进行不同程度的减免。从2002年开始加大“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工作力度,资助范围扩大到贫困面较大的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资助大学生名额总数由2001年的1200名增加到每年2080名,同时在上述资助范围内选择若干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开办“宏志班”,每名高中生资助6000元,分3个学年陆续拨付,每学年2000元。五年来,“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共资助分布在全国300多所大学的8540名大学生,开办高中“宏志班”132个,资助6600名高中生。罗正秀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第一批受助大学生中的一个,在工程的资助下,她顺利地读完了四年的大学,成为村里惟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工程的感召下,她决定先回到家乡工作几年,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罗正秀说:“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给了我读书成才的机会,四年在外求学的经历,让我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现在毕业了,我应该对党和政府的关心有所回报了,所以我选择了先为家乡、为自己的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研究生等以后更合适的时候再读。”

像罗正秀这样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大学生,2000年在全国共有1100名,到2004年,除少数因规定学制超过四年的外,有950多人大学本科毕业。据初步统计,在这些受助学生中,有四分之一左右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成长为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20%以上加入中国共产党;24%考上或保送为硕士研究生;近80%的毕业生回到西部工作或参加志愿者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和西部的发展作贡献。“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组织实施和教育培养总体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贫困家庭和贫困学子解忧的民心工程

1999年11月,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国上下关注西部、支援西部的热潮中,党和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开发和建设西部,必须依靠教育,必须依靠科技,必须依靠人才。为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2000年8月.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倡导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的关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关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对此,中央民族大学的涂君山、天津大学的吴宏军和内蒙古九原县的张育天有着十分真切的感受。

涂君山的老家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家种田为生,父亲长年生病,兄妹两人读书,家庭十分贫困。2002年,涂君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但贫困的家庭却无力供他上学,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使他踏上北上求学的列车。涂君山在给教育部的感谢信中满怀深情地说:“现在,我不用再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是党和国家给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一定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学成之后,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报效党和国家。”家住黑龙江五常市牛家镇正兰村的吴宏军和涂君山一样,有着十分贫困的家庭,但父亲去世多年、母亲痴呆、妹妹辍学、家里债台高筑等困难并没有挡住他求学的信念。2002年吴宏军考上了天津大学,正当他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的时候,“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帮他圆了大学梦。吴宏军在给中央文明办领导的信中这样表达了他们全家的感激之情:“我们全家都生活在关爱之中,体会着人间的真情和党的温暖。面对这一切,我只能好好学习,刻苦钻研,用我所学知识和全部生命,为家乡脱贫致富,为报答可爱的祖国、敬爱的党而努力工作。”家住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县的张育天,是2001年接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进入内蒙古大学就读的张智勇的父亲,2001年8月,张育天度过了有生以来最称心、最揪心、最开心的一段时光,称心的是儿子考取大学,成为张家几辈子农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揪心的是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对于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支付,开心的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为他解了燃眉之急,帮他的儿子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张育天现在逢人就说:“是党送我孩儿上的大学,感谢政府,感谢党!”

对于宣传工作部门和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来说,组织实施助学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是一个全新工作领域,为圆满完成助学工程的各项任务,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五年来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与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规范程序和社会监督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和严格的制度,一是考前预选,使得确定资助对象更加主动;二是逐级申报,使得资助工作更加规范;三是考核公示,使得资助工作更加透明和公正。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标准,认真挑选,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名受助学生都是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学业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起到了“资助一名学生,温暖一片人心”的作用。

坚持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对确定的受助学生进行公示,加强社会监督,严把推荐审核关,是保证“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公正实施的成功经验之一。清华大学2001级贵州籍受助学生杨再敏,对工程的公正性深信不已,在取得受助资格的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公正的社会准则——从县到州、再到省,通过三级公示,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娃,理直气壮,令人信服地拿到了资助。在广西,2001年夏天,当主要新闻媒体上刊登出受助学生的信息之后,有关部门收到了群众的不同意见并对此进行了一一核实,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几次召开部务会议,对不完全符合受助条件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调整。而在青海,相关措施则更为严格,2001年,针对公示后反映上来的问题,除进行受助对象的调整外,有关部门还对上报情况不准确的县进行了通报批评,对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的县取消了当年接受资助的资格,收回了资助名额,并列为当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不合格单位。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执行杜绝了不正之风,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深入细致的工作、规范化的操作和严格的监督使“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违反政策的事件,使得这项为贫困家庭和贫困学子解忧的民心工程在人民群众中拥有了良好声誉。

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希望工程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是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步骤,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铺设了一条成才之路,也直接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了一批感情深厚的本土人才。到目前为止,工程共资助了15140名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学生,党的关心和社会的爱心使他们能够进入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他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思想上追求进步,学习上力争上游,生活上艰苦朴素,许多同学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北京大学的俞前广就是其中一个,他现在是北大学生服务总队西部分队的队长,在认真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小俞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在为社会、为其它贫困同学服务上。俞前广说:“能够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一方面是一种幸运,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责任。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回报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使一大批像俞前广这样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中西部青年学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尽快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在清华大学,2000级受助大学生共有6人,到2004年毕业时,他们全部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他们表示,学成之后,将用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充沛的热情服务家乡、服务西部;在电子科技大学,12名受助毕业生中有6人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在重庆大学,21名受助毕业生中3人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在西安交通大学,30名受助毕业生中有9人综合测评排年级前30%;在兰州大学,21名受助毕业生中有40%获各类奖学金,近一半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四川籍89名首批受助大学生中,有40人考取或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在云南籍88名毕业生中,有12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在重庆籍96名毕业生中,有14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这一个个数据清晰地表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在培养一大批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感情的学子的同时,也为党赢得了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他们将是中西部地区一笔难得的财富。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的五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五年,与助学工程相关的新情况不断出现。为了做好对受助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正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认真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机制和新体制。五年来,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依靠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在教育培养受助学生方面逐步建立健全了三个机制,一是反馈机制,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校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对受助学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制约机制,针对部分受助学生不努力、表现不好、成绩较差以及与原籍所在地文明办联系的主动意识不够的情况,加强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掌握受助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并严格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学年对受助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受助学生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对不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坚决取消资助资格;三是激励机制,针对部分受助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以及个别受助学生不思进取、放松学习,甚至出现奢侈浪费现象,调整了学费减免政策,按照受助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分层次减免学费,鞭策他们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力争上游,不断提高“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的成才率。

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也采取有效方式和手段,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要求,把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品德教育,把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针对受助学生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认知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情,逐步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围绕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明确目标,广泛开展了逆境不忘自强的人格教育,引导受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开展了艰苦奋斗、回报社会教育,促使受助学生不慕虚荣、不事攀比,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开展了刻苦学习和成才教育,鞭策受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努力获得建设西部、振兴中华的真实本领;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受助学生正视贫困,帮助受助学生溶入社会,教会受助学生心理调节,最终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报国责任感和成才紧迫感。正像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级受助大学生王艳杰说的那样,是党的教育和学校的培养才使我没有被家庭贫困的阴影所掩盖,才使我的心理人格和专业知识同步发展,才使我能够以一名合格毕业生的身份走出大学,走进社会!

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助学的示范工程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除了培养人才以外,这一工程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其产生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关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做出贡献。在河南,采取“1+1”方式进行助学。即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指标的基础上,每年再资助80名考入本省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在44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各开办一个初中“宏志班”,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等5所优质普通高中开办了6个高中“宏志班”,参照“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标准进行资助。在黑龙江,实施了“1+2”助学工程,即以“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指标为“一”,由省和各地市各增加相同数额的资助指标为“二”,从而使全省每年有240名学生得到资助。在山西,“爱心助学行动”深入开展,2003年共资助贫困大学生644名,每人获一次性资助4000元。在宁夏,银川市向全市所有低保家庭大学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一些地方还加大对“宏志班”的投入,2003年河南从文化事业建设费中补助每所办班学校10万元,2003年和2005年,新疆从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分别拨出30万元和80万元对“宏志班”进行补助,广西为4个“宏志班”配备了电脑。

在工程的带动下,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各地各有关部门把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实招”和“抓手”,把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具体措施,狠抓落实。黑龙江大庆市各级文明单位救助贫困大学生150多人,河南开封实施“文明助学工程”,190个文明单位及2万名职工捐款20多万元,帮助了37名贫困大学生,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郑州送变电建设公司给予6名大学生每人每年1万元的资助。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景颇族学生曾令杰2003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学,却因家庭困难而面临失学,盈江公路管理段、海关等5个文明单位发动干部职工捐款给予资助,还签订了4年的资助协议以保证供曾令杰顺利读完大学。在云南,红塔集团出资实施了“红塔爱心助学工程”,2002年和2003年分别拿出60万元资助6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东部发达地区也认真按照有关要求,把解决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列入帮扶内容,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大帮扶力度。深圳市从扶贫基金中安排28万元资助贵州黔南州1400名贫困学生,青岛市近年来先后出资60万元,资助贵州安顺市贫困大中专学生。

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各种助学活动的带动下,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向贫困学子伸出援助之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李佩红在北京举行两场义演,将演出收入6万元全部捐献给“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山西省建峰集团董事长郝建秀等三位民营企业家出资146万元,资助了99名大学生;晋城籍台商郭台铭先生捐资40万元资助了100名大学生。目前,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纷纷开展,关爱贫困家庭、不让一个贫困学子失学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更多优秀的贫寒学子从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激励、得到了帮扶,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已经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央和地方各级新闻媒体对“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也一直十分关注,把对工程的宣传列入日常报道计划,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扩大了工程的社会影响,带动社会各个层面关注助学工作。五年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以及各地的主要媒体,采取集中宣传与跟踪报道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报道“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对于促进西部开发的重要作用,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宣传报道各地在推荐审核受助学生等组织实施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宣传报道有关学校加强受助学生培养教育的先进经验,宣传报道受助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典型事例,宣传报道有关地方和单位热心助学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受助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勤奋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报道,反映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风尚,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群众包括受助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貌。通过宣传报道,营造出有利于受助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工作,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教育、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的浓厚氛围。

五年的实践证明,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从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努力为中西部地区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好事的实际体现,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举措,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增进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2005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将继续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组织实施,相信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必将进一步发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作,进一步强化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名牌项目的带动效应,其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示范工程的影响将更加深入人心。

标签:;  ;  ;  

为贫困生成为人才铺路--“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五年记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