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于2017年01月—12月间收治,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0例。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行急诊护理流程。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且医疗纠纷率、救治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更高,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救治成功率,减少救治时间以及医疗纠纷。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86-0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可一侧或单个肢体发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更甚至还会陷入昏迷。该病具有突发发病特点,时常在睡眠时或者是安静休养时发病,发病后数消失内到高峰,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有可能引起死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安全健康[1]。血压调节、溶栓等疗法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然而治疗期间的护理配合也至关重要,影响着患者的救治效果,临床需高度重视[2]。故本文特此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常规护理的价值。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于2017年01月—12月间收治,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0例。研究组中18例男性研究对象,12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8~79岁,平均(63.5±0.5)岁;常规组中19例男性研究对象,11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9~80岁,平均(63.7±0.7)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即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及时为其进行吸氧、对症处、心电监护;然后积极判断患者病情;最后确定治疗方法。
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行急诊护理流程,方法为:(1)院前急救流程:医护人员接收到120急救电话时需在5min内出诊;赶往现场的过程中需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合并症、患病时间等,并指导其家属实施合理的救治;到现场后及时检查患者各项体征,以便于病情判断,尽快确定治疗方法;急救时需稳定家属心理;完成现场急救后立刻将患者送到医院,此期间需注意合理摆放患者肢体,以免影响病情,同时密切留意其病情变化;送往医院期间,护理人员需及时与院方做好沟通,说明患者具体病情,以便于医院提前备好相关药物、急救仪器。(2)改善就诊流程:为体现“生命为先”原则,先救治、后付费;医院的护理工作者提前接待,待到患者入院后即刻送往抢救室;为患者实施手术前需备好所用急救物品、医疗器械,并及时通知医师、护理人员提前入室。转运患者期间需严密监测其各项体征、持续心电监护。(3)治疗时的护理配合:构建静脉通路,常规吸氧,心电图及血压检查;治疗期间需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的舒适度,针对意识比较清醒的患者,加强语言鼓励、心理安慰、情感支持,促使其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医疗纠纷率、急救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率(%)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比较组间治成功率、医疗纠纷率差异;(x-±s)为计量资料,用t比较组间急救时间、护理满意度差异。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救治成功率、医疗纠纷率
研究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且医疗纠纷事件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且比较急骤,疾病进展快,如果未及时得到临床有效处理则极有可能会引起致残,更甚至是死亡。手术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为常用的方法,但临床通常会因为护送不及时而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短时间内临床救治的有效性决定着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3]。在急诊护理流程模式下,有利于紧密医护之间的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义务,确定分工,这对于救治流程的缩短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关乎着临床救治成功率的提高。
通过分析急救失败案例,在以往的急诊护理模式下,相关准备工作并不充分,接收到急救信息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延误了患者治疗时间。医护人员出诊后也有可能会因为转运期间的护理不当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术后护理操作不妥也极易增加复发率。相比于以往所采用的常规护理而言,急诊护理流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且流程十分清楚,当医护人员接收到急救信息后能够快速出诊,到达现场后予以心电图检测、吸氧并注意转运途中的肢体摆放工作,合理评估患者病情后,以便于院方提前准备急诊[4]。落实职责也属于有效的督促手段。明确分工后不能互相推诿责任,以缩短交接时间。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且医疗纠纷率、救治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知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红玉.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实施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7):25+34.
[2]丛薇,王玉,刘明荣,吕帅帅.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5):16.
[3]刘洁.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6(08):49-50.
[4]曹美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6):33-35.
论文作者:林燕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常规论文; 流程论文; 脑梗死论文; 成功率论文; 医疗纠纷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