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论文_詹正英

(大邑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 大邑 611300)

【摘要】 目的: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及健康女性各43例作为样本,分为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查两组样本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其生活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生活>2次/w、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多个性伴侣、性生活频繁、未使用避孕套、经常冲洗阴道、性生活前无清洁外阴的习惯使阴道碱化有关,是诱发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女性的健康教育,嘱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使女性的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03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Methods 43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43 healthy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were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Sex life > 2 times / w, education level is high school and below, many personality partner, sexual life is frequent, do not use condom, often wash vagina, the habit that does not have clean vulva before sexual life causes vagina alkalinity, it is induces bacterial vaginosis Risk factors.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keep healthy living habit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of women.

【Key words】Bacterial vaginosis; Incidence; Risk factors

1.前言

细菌性阴道病是由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所致的内源性混合感染,为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临床症状10%~40%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以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的外阴瘙痒或烧灼感,阴道检查时均质、稀薄、白色分泌物,常暂黏附于阴道壁,无炎症改变。对女性造成困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有研究指出,妊娠期女性如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的风险大大提升;非孕妇女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为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本文于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诊治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3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患者资料如下:年龄(23~48)岁,平均(32.36±1.87)岁。同时选取同时期来本院健康检查的女性43例作为对照组,女性资料如下:年龄(25~50)岁,平均(32.40±1.88)岁。两组产妇可对比(P>0.05)。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女性均健康。观察组患者1周内未使用任何药物。排除标准:无性生活史者排除。妊娠及经期女性排除。存在意识及精神障碍者排除。

2.3 方法

检验方法 取无菌棉签,采集阴道上3分之1段分泌物样本2份;研究方法 调查两组样本的临床治疗,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其生活状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生活频率”、“性伴侣情况”“文化水平”、“是否使用避孕套”、“有无经常冲洗阴道”、“性生活前是否清洁外阴”等。

2.4 观察指标

观察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性生活>2次/w者,占比81.40%。多个性伴侣者,占比27.91%。经常冲洗阴道,占比45.51%。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者,占比45.51%。未使用避孕套者,占比72.09%。性生活前无清洁外阴习惯者,占比65.12%。上述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表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4.讨论

4.1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细菌性阴道病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细菌性阴道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以其发病原因为出发点,对疾病加以预防,是提高女性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本文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性生活>2次/w者,占比81.40%。多个性伴侣者,占比27.91%。经常冲洗阴道者,占比45.51%。未使用避孕套者,占比72.09%。性生活前无清洁外阴习惯者,占比65.12%。与健康女性相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频繁,易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发生。于性生活前清洁外阴,并于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性伴侣单一可有效预防细菌入侵人体,避免阴道碱化,避免诱发细菌性阴道病。通过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文化水平的观察发现,该组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者,占比45.51%。文化水平低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对个人卫生保持等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同样更高。通过对患者个人卫生习惯的调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经常冲洗阴道者,占比45.51%。判断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易诱发细菌性阴道病。上述数据与健康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指出,盆腔炎、宫颈癌、HIV感染,属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见并发症。以HIV感染为例,与健康人群相比,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H值往往较高。在此环境下,HIV病毒的生存及黏附能力,可显著提升。加之阴道内环境的改变,HIV感染率通常会有所提高。可见,细菌性阴道病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较大。

4.2 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及治疗

细菌性阴道病发病后,患者常感白带增多、异味,外阴瘙痒、灼热痛,对女性工作及生活,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嘱女性性伴侣单一,适当控制性生活次数。性生活前,男、女双方应清洁外生殖器,避免细菌入侵。如无生育需求,应于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避免意外妊娠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细菌入侵的风险。经期及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个人卫生的重视水平。应每天清洁外阴,避免经血长期附着在外阴,诱发细菌性阴道病。除此之外,临床还需嘱女性通过纠正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方式,实现对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就饮食而言,长期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易增加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风险。临床研究表明,吸烟习惯可加重病情。因此,女性应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及蔬菜,积极补充营养及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性生活>2次/w、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多个性伴侣、性频繁、经常冲洗阴道、未使用避孕套、性生活前无清洁外阴习惯,是诱发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女性的健康教育,从性生活与个人卫生等方面出发,嘱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使女性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覃杏香,覃玉鸣,匡芳梅.社区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4):18-21.

[2]祁燕红,闫学峰.复方沙棘籽油栓联合安尔碘Ⅲ型消毒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12):88-89.

[3]李素萍,袁超燕,陈兰.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情况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03):406-408.

论文作者:詹正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论文_詹正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