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各国能否渡过难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渡过难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3月,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的政治活动中向人们发出这样的信息:他要东山再起,准备与俄罗斯现任总统叶利钦在下一届总统大选中比个高低:
乌克兰总理马索尔3月1日宣布辞职,他辞职的理由是:不甘权力被架空,不愿再做挡箭牌;
哈萨克斯坦宪法法院3月6日裁定,去年3月举行的哈议会选举违反了宪法,当选议员的权力被宣布无效。本届政府自3月11日起集体辞职,停止活动;
3月17日,在阿塞拜疆政府军和内务部特种警察部队7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双方共死亡40人,伤约60人,另有10名平民伤亡。
观察家们注意到,近来,从前苏联地区传来的大量信息表明,各独立国家过了4年的分家日子之后,而今正面临着种种现实的难题。这些当年一夜之间化前苏联为“乌有”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如今却徘徊在歧路。它们一方面寻求联合,一方面又矛盾重重,互不相让。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近乎一夜之间,掩盖了70多年的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于是,人们看到熄灭了几十年的战火又重新在饱经战争风霜的土地上燃起……
当年,叶利钦支持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分离出去,支持格鲁吉亚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夺取政权。可是,前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本人也很快就遇到同样的问题。俄联邦境内各自治共和国也纷纷要求独立。特别是,尽管俄罗斯政府一再反对,但车臣——印古什仍于1991年秋正式宣布独立。1992年3月,俄联邦境内又出现一个经全民公决宣布独立的鞑靼斯坦。为了维护俄罗斯的统一,叶利钦政府于1994年对车臣采取了战争行动。据车臣前领导人杜达耶夫称,在12个星期的车臣战争中,有3万名无辜的俄罗斯和车臣平民死于战火,50万人无家可归。虽然俄罗斯当局已控制了车臣局势,但恢复车臣的安定尚需时日。
高加索地区是前苏联冲突发生得最多、时间持续最长、冲突最激烈的地区。前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冲突转变为国家间的对抗,战火不仅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而且严重影响了两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特别是1993年6月间,总统不辞而别,议长、反政府领导人分别宣布接管权力,总理、国民议会议长以及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和安全部长相继宣布辞职,而反政府武装兵临首都城下。
格鲁吉亚境内自1992年9月中旬开始,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阿布哈兹军人与格鲁吉亚军人发生武装冲突,其首都苏呼米枪声不断,在该地区驻扎的俄罗斯军队也卷入其中。据统计,在持续13个月的战争中,共有3000-5000人死亡,几万人沦为难民,几十万人无家可归。
1990年8月19日,摩尔多瓦南部的加告兹族人宣布成立“在苏联范围内的加告兹共和国”。9月2日,俄罗斯人占多数的东部地区又出现了“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俄当局立即宣布这两个共和国为非法,并在一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从而导致了事态的恶化。
克里米亚与乌克兰的冲突由来已久。1992年5月6日,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独立的宪法,决定选举自己的总统。此后,克里米亚和基辅的冲突愈演愈烈,矛盾至今未得到解决。
中亚地区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国家间的冲突,但5个国家内部长期积累的民族和宗教的矛盾时时迸发出来,造成紧张局势。1990年2月起,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地区先后因民族纠纷出现紧张局势。
前苏联三个斯拉夫人的加盟共和国之间,特别是在独联体两个最大的国家即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不仅在继承前联盟财产方面有矛盾,更因为在黑海舰队的分割、核武器的控制、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上各有盘算、互不相让而交恶。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解决。
经济恶化,秩序混乱,人心涣散……独联体各国正在渡过难关。它们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俄罗斯独立之后,出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情景。首先是经济严重恶化。该国现在已经连续4年出现衰退,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多。一年前几乎为零的失业人数到1993年达到400万人,1994年达到1000万人。1993年,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000%。西方记者写道:“卢布实际上崩溃了。卢布与美元的比值由过去的1:1.35降到400卢布兑换1美元。这种情况使俄罗斯丧失了对新工厂和新设备进行投资的能力或进口消费品和技术的能力。尽管提高物价已缓和了最严重的食品短缺问题,却未能显著改善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未能改善食品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销售。民意调查表明,俄罗斯人把高物价列为他们最关切的问题,其次是收入、失业和其他经济问题。”
乌克兰的情况亦是如此。1992年和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前一年下降14%,国民收入分别下降18%和15%。短短两年内,生产下降了50%,通货膨胀率超过6000%。据官方统计,仅1993年一年物价就上涨了100倍,1994年1月的月上涨率超过200%。
哈萨克斯坦按“休克疗法”进行的改革,带来了深重的经济危机。1993年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5%,工业品批发价格和食品价格都上涨数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据统计,1991年,独联体各国物价涨幅达2-3倍。1992年,价格上涨更猛,比如,乌兹别克涨价7倍,俄罗斯涨了16倍。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外,1993年的涨价指数明显低于1992年的只有立陶宛(从1020%下降到41%)和俄罗斯(从1500%下降到840%),其他国家的涨价指数均接近于阿塞拜疆的水平(1000-1100%)。通货膨胀率最高的是格鲁吉亚(从670%增加到1550%)、乌克兰(从1170%增加到3350%)、阿美尼亚(从730%增加到1820%)和土库曼(从830%增加到1770%)。不过,进入1994年以后,物价涨幅有明显回落。比如,拉脱维亚1994年5月的通货膨胀率只有上年同期的1/19,爱沙尼亚为1/14,立陶宛为1/10。
由于经济发展不如人意,加上政治领导人对如何进行经济改革意见不一,政局也就很难保持平稳。前面提到的乌克兰总理马索尔宣布辞职,就是因为他与库奇马总统对市场经济改革持有不同的立场。总统抱怨政府的改革速度太慢、改革措施不力,总理则认为自己的权力被架空,无法施行自己的改革方略。与此同时,乌总统和议会之间在总统权力法问题上也存有很深的矛盾。去年10月发生一起政变,为此,阿总统阿利耶夫不得不宣布在首都巴库实行为期2个月的紧急状态。原总理侯赛因诺夫被以煽动叛乱罪逐出国会,总理的职位让给了古利耶夫。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体化”,包括经济的和军事的合作,正成为政治家们议程中的一桩大事。但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崛起也越来越引起邻国的关注和警觉
前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均反对建立凌架于它们之上的任何“超国家机构”,因而在思想上对独联体保持着警惕,在行动上则若即若离。尽管独联体各成员国首脑近乎每月举行一次会晤,并签署了300多个协定、宣言和条约,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具体的运行机制,这些文件无一得到认真执行。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并未感觉到独联体的存在。
经过一年多的痛苦探索,独联体各成员国争得了政治上的基本独立后,稳定经济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而共同的经济危机也促使各成员国领导人认识到,各自“孤立地游泳”是行不通的,切断原联盟经营70多年的经济联系,企图一夜之间打入西方市场不过是一种幻想。共同的经济危机促成各成员国一致要求制定对独联体各成员国有约束力的章程,共同寻求“一体化”的道路。
1993年1月22日,独联体各成员国在明斯克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章程》,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成立跨国银行、调节有价证券跨国市场、成立经济协商委员会等25个文件,从而结束了独联体内部长达一年之久的“不确定状态”,成为“一体化”进程的新起点。
3月中旬,独联体政府首脑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了经济、军事合作等问题,决定成立跨国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跨国保护工业产权理事会。同年9月,第11次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讨论并签署了《独联体经济联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在独联体内保持统一的经济区。
1995年初,俄罗斯改变孤立战略,同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采取了第一个现实的一体化的步骤,即建立三国海关联盟,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措施。此举意味着前苏联地区一体化进程正在升温。
从独联体国家首脑签订的一系列章程、宣言、协议、计划和各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独联体新的经济联盟是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斯拉夫国家为核心的。建立经济联盟必须重建统一的卢布区。1993年8月,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4个国家签订成立新卢布区协议。9月7日,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也在该协议书上签了字。这样,独联体经济联盟出现了以俄罗斯卢布为“通币”、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
但是,经济联盟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哈萨克斯坦在加入不久便退出卢布区。今年2月,乌克兰新总统库奇马明确表示反对独联体各国迅速实现一体化。白俄罗斯最近表示,它不愿把它与俄罗斯建立的关税同盟扩大到哈萨克斯坦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就连土库曼也表示只能在双边基础上发展关系。
经济上是如此,军事方面情况如何呢?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即宣布继承其军队。独联体各成员国则宣布,建立本国的军队。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执意不参加联合武装力量,尤其是乌克兰在这个问题上以态度强硬和行动坚定而独树一帜,使统一的独联体武装力量的形成成为泡影。但是,由于财力不足,国内局势不稳等原因,独联体大多数国家至今没有像样的军队。一些成员国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对于独联体多数国家来说,俄军起着其国防力量中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独联体国家都把与俄关系放在首位,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也不得不顾及俄罗斯的利益。
俄罗斯对建立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情有独钟,但它也意识到,目前在前苏联的地盘上正在形成若干地区:新东欧、外高加索和中亚。新独立国家的地理战略位置、它们的安全需要和所受到威胁的程度等差别非常大,并且仍在拉开距离。
今年2月,独联体12个国家的首脑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维持独联体和平与稳定备忘录》,用俄罗斯代表团一位成员的话来说“俄罗斯试图证明独联体12国需要签订一个协定,规定它们应该共同防御对外边界,但俄罗斯未能说服它们。”据报道,只有俄、哈、吉、塔4个国家批准了俄罗斯提出的共同空防计划。多数国家拒绝这一计划。乌克兰外长说,乌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的边界,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俄的计划遭到反对是因为这一提议“只对俄罗斯有利”。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则说“将独联体引向某种联盟或盟约,或者是任何一种超国家机构的一切企图,都是怀有追逐私利的目的或利益的。”
哈、吉、乌,这三个中亚穆斯林国家正走到一起,形成“三驾马车”。舆论认为,它们将成为令俄罗斯感到不安的独联体内新的一极
中亚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之一。中亚5国都是以境内的主要民族命名的,但各国的民族构成都比较复杂。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各有大小民族近130个,其中人口达一定数量、按国家规定列入统计的各有50多个。
中亚5国独立后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都加入了独联体,并对独联体采取积极支持和合作的态度。因为各国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彻底割断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会给中亚5国带来一场灾难。但是,独联体实际是前苏联大多数加盟共和国谋求彻底独立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是各独立国家为缓和因苏联解体可能产生的爆炸局面而采取的一种协调方式,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由于各独立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也十分不同,这就决定了独联体内部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因此,独联体“独多联少”。随着独联体内部纷争的扩大和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统一金融货币体系、统一防务体系设想的落空,中亚5国维护独联体的信心有所动摇,在呼吁独联体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开始寻求本地区的一体化道路。
中亚5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阶段上有较多的一致性,同属一个区域,宗教文化同源,民族同根,在原苏联地位相似,如今又面临着同样的社会危机,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顺理成章。事实上早在1990年6月,中亚5国就发表塔什干宣言,共同协调经济政策和科技文化政策。当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共和国在明斯克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时,中亚5国出于形势所迫和经济上的依赖性,12月13日,5国领导人通过紧急磋商后,决定以“平等的共同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以防成为独联体的“二等公民”。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更加强了相互配合,各国领导人不定期会晤,带有准同盟性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明确表示“中亚国家的联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存在”。1993年以来,包括总统、总理和外长在内的5国领导人经常举行会晤,寻求合作的新途径。
目前中亚地区的合作趋势更多地限于经济领域,而政治、军事联合并不现实,因为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根本冲突,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领土纠纷的旧帐也难以算清。
迄今为止,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2个加入了独联体。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独联体内部的分离已不可避免。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矛盾依然是独联体内对立和冲突的一根主弦,它们之间围绕着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问题的争议难以很快消除。换言之,独联体只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标签:俄罗斯总统论文; 俄罗斯民族论文; 俄罗斯乌克兰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苏联解体论文; 乌克兰冲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乌克兰东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