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基于这种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构建来看,其是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值得在今后城市规划发展中进行合理规划。本文就重点围绕着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有助于提升今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探讨
引言
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比如在对水循环方面就出现各类故障,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内涝或者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都是比较严峻的,而恰当借助于海绵城市理念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问题,同时能有效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1 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以在城市中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施建设为主旨,主要通过渗透、净化、调蓄以及排放等方式,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要构建海绵城市,需要从源头直至末端的全过程中,建立和使用雨水控制系统。海绵城市区别于传统的雨水利用,更重视对雨水的自然收集、存蓄、渗透以及净化,属于雨水排放中的一种绿色可持续方式。海绵城市的来源主要为绿色基础设施、最优管理措施以及低影响开发等相关理论。海绵城市的主要作用是对水质的生态可持续以及降雨径流水量实施有效的综合性措施,并且因为其应对能力较强,能良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发挥良好的基础保障作用。
2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必要性
一是可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做到规范化建设、符合制度要求,加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视对水资源、生态资源、绿地资源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复原初始生态体系的活力,削减其遭受破坏的几率;二是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在海绵理念的影响下得到了恢复,在城市规划的持续推进中,积极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或生化技术,及时而有效地改善城市发展中实际存在的水生态情况,加快城市水生态的恢复速率;三是必须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重视规划水处理设施,除此外,抬升地下管道的水运载能力,以便临暴雨灾害的时候,减少地面水流量等等,继而对城市即将出现的洪水内涝做好提前预警;四是在进行城市开发时贯彻海绵理念,减削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缓解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侵占生态用地的现象,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有效控制雨水的水流流量,最大程度上扩张城市规划中的保护生态用地面积,尽力缓解开发规划过程中对于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影响。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做好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总体规划工作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应当要做好前期资料的搜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如:根据城市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自然情况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城市的发展范围等。此外,在收集了相关资料后,需要根据这些资料数据来进行城市用地的布局和结构规划,以水系、绿道等结构为基础架构来划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明确城市重大设施的布局,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作出严格要求,统筹河流的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排水系统与河流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用水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济南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随着称取面积的扩大,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导致地下水资源补给严重下降,因此,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对济南市区的占地面积、扩建面积、地质情况、洪涝高风险区、区域内渗漏带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为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3.2 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常情况下,如江、河、湖、海等水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净能力。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加强对这些水资源系统和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 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确保城市水系统能实现良性循环利用。
3.3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
对天然海绵体进行修复以及保护措施主要有:首先,进行限建区和禁建区的划定,采用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对蓝线和绿线的规划,使得天然海绵体具有很好的洪涝调节能力和吞吐能力;第二,对自然生态实施修复,采用淤泥疏浚以及生态砌岸等来措施对绿色生态系统实施修复;第三,生态走廊的建立。加强对斑块-廊道-基质的建设,相对海绵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利,比如,河流以及水渠等,通常应用相应的生态走廊是确保各个生态斑块之间形成良好的联系,以此形成完善的生态海绵体。另外,也能够确保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网络体系,便于对雨水做好相应的搜集和应用。
3.4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除了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利用之外,还可以建设仿生的人工海绵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蓄水、透水和回收等方法,建设人工仿生海绵体,这可以在城市干旱的时候释放出净化后的雨水,在洪涝的时候还能搜集和存储雨水。经常用到的人工仿生海绵体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根据现代的建筑建设理念,使建筑内部的黑水和灰水彻底分离出来,然后对分离出来的灰水进行二次利用,这样可以减少至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建筑用水、同时,在建筑中还可以搜集雨水、生活二次用水等投入到建筑中,也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二,在城市的道路和广场等建设中,对水循环系统的建设可以搜集到最大限度的雨水。例如,广场上进行透水设置,这样尽可能使雨水下渗而不是聚集在一块造成洪涝,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并且,城市的停车场等地还可以建设水循环系统,保证水的可利用;第三,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分析,结合分析数据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了解现在规划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整体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3.5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各省有关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把雨水的利用和保护也纳入法律政策的保护体制中。因为在海绵城市理念越来越广泛的被实施起来,会随之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非常有必要促进相应的法规体系建立。这也能在法制层面上,促使自然雨水的利用和水污染的防范,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雨水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其对于城市发展及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并积极的将此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当中,以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循环利用,不仅能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 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110~111.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
[3]张浪,郑思俊.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6(7):2-5.
[4]宋川 . 浅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规划设计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5):91.
论文作者:宫虹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理念论文; 水系论文; 自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