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走过“考试前综合症”_考前综合症论文

与孩子一起走过“考试前综合症”_考前综合症论文

和孩子一起走过“考前综合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症论文,考前论文,一起走过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前众“生”相

案例一:

时期末考试心存恐惧失眠整整3天

8岁的茉茉已失眠整整3天了,大连黄鹤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这个小女孩。因为失眠,孩子显得没有精神,妈妈因此最近几天没送她去学校,“失眠的诱因显而易见是对期末考试的恐惧。”心理咨询师黄鹤在对孩子启发交流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期许非常高,有很多是不切实际的,孩子说,妈妈希望她考前几名,一想到妈妈的话,她就害怕。”

“可以绕过期末考试多好呀!”这是茉茉的话。咨询师了解到,失眠之前的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孩子的不正常,但妈妈忽略了,“比如孩子经常在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发烧、拉肚子,放学后情况就会好转,这其实是一种适应能力的障碍,是压力太大的体现。”

案例二:

尿床与期末考试同期而至

在某医院候诊位置上,一个10岁的男孩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等着进去看病。“他很不愿意,可是我们家长担心这会不会发展成心理毛病。”男孩的妈妈一脸担忧。据其介绍,儿子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就会出现尿频现象,有时候一个小时要去三四趟厕所,“他不是生理上存在病症,而是心理紧张引起的。”男孩妈妈的猜测得到了精神医学教研室专家的认同。专家说,学龄患者的这些症状都是考前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表现,“孩子们由于学习压力大,长期疲劳、睡眠不佳、情绪紧张、压抑等才导致这些不正常的反应。这些病因为具有‘时效性’,所以容易被忽视,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一旦发现要及时就医”。

案例三:

考前紧张 考试晕场

小明是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成绩也不错,但每逢期末考试就特别紧张,食欲下降。烦躁不安。最要命的是,在考场上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熟练的动作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严重时还出现头晕(俗称晕场)、目眩、心悸、恶心等症状。结果是,考试成绩常不理想,屡屡失败。奇怪的是上述那些症状,随着考试的结束就自然消失了。

案例四:

期末考前学生写博客发泄郁闷

“哀莫大于心死,死了倒也干净”、“生无可恋”、“压力太大,不想做人”……这是某市一些中学生在考试前的博客和日志中大量提到的内容。网络的发达,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博客、日志记录下了自己考试前的苦闷心情。

案例五:

12名小学生考前齐喊“肚子疼”

某小学离期末考试还剩3天。一天午饭后,同一个班的12名小学生,突然相继向老师报告称有恶心、腹痛等症状。老师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并未食物中毒,并很快离开医院。在现场,老师怀疑“集体患病”可能是学生们为躲避考试而搞出的恶作剧。

专家支招

如何看待“考前综合症”?

许燕教授认为,所谓“考前综合症”,就是指考前一段时间,部分考生因为紧张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生理上的反应多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头痛、手心出汗、失眠多梦、注意力分散等等;心理上常常表现为:烦躁、紧张、恐惧、苦闷等等。“考前综合症”不仅仅学生有,家长也有。临近孩子考试前,尤其是一些大考前,有的家长也会出现跟考生类似的心理反应。比如,孩子失眠家长也跟着失眠;孩子的一些生活规律被打乱,家长也跟着“乱”;孩子思考问题缺乏条理,家长也一样。有时候,家长的反应甚至比考生还厉害,整天焦虑不堪、坐立难安。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大人的紧张情绪常常会波及孩子,孩子的紧张又反过来影响大人,就这样互相“感染”,互相强化。就像心理医生描述的那样:“考前综合症”在家庭里具有某种传染性。所以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应学会自我排遣、自我解脱,不断弱化自己的紧张情绪。

由于家长关心、督促的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压力,这在目前的“考前综合症”中占有较大比例。

那么家长们哪些做法是属于关心、督促不当呢?

许燕教授认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冲突型

临近考试,孩子的焦虑、烦躁程度已经很高了,情绪本来就不很稳定,学习总是安不下心来;而家长也紧张、焦虑,压力很大,总是担心孩子备考不专心。面对孩子的不安,家长不但没给予开导、给孩子减压,反而监督更严、逼得更紧。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有些孩子这时逆反心理作怪,好像报复父母似的,一气之下就要停止复习、放弃考试。于是,就产生了亲子矛盾,导致家庭冲突的爆发。这样当然会影响考生心情,进而影响备考状态,甚至直接影响考试。

第二种是温柔型

父母也知道这时候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免得影响学习,便一改往日的严厉,过分关怀孩子,一会儿送点吃的喝的,一会儿去看看孩子状态怎样。家长的做法好像不是有意给孩子造成压力,但孩子特害怕这种“温柔”,它让孩子在感受父母关心的同时,心里好像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无法回报的亲情债,渐渐地也会演变为沉重的压力。

第三种是唠叨型的

这类做法特别是母亲最明显,越紧张的时候越唠叨。平常可能不说的事,现在总是不停地说。一会儿叮嘱孩子学习要抓紧,一会儿数落孩子审题不仔细等等。也可能这些叮嘱、提醒是必要的,但如果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就会让孩子更加厌烦。

第四种是盯梢型

有的学生说:“我妈妈也知道不能明着来干扰我,就暗中盯梢。晚上,我在屋子里很专注地学习,有时候偶尔稍作休息,可一转头,看着黑暗中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我知道那是妈妈关注的眼神,但还是吓了一跳。从此,我就老觉得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以前,我每天都能安心学习,现在不行了,学不下去。”本来是充满了爱意的眼神,结果却变成了孩子的恐惧。

第五种是攀比暗示型

有的家长回家总爱对孩子说,看你王阿姨的孩子今年在年级排第一,你李叔叔的孩子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其实,这种比较就是在向孩子暗示,你必须考好,否则,我们都没面子。家长尽可能不要把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因为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你就抱定一个态度:只要孩子能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就够了!

第六种是恐吓型

临近考试的时候,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再“推”孩子一把。比如,发现孩子复习好像不够投入,就”故意对孩子说:“就要考试了,你若考不好,就别回这个家。”父母是故意说气话,希望孩子争气、努力,可孩子哪受得了啊!在这里,提醒家长们,一定要讲究方法,关心、督促一定要恰当。

家长们怎样做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的备考氛围呢?

许教授认为,家长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家长要调整好心态,要多和孩子交流,要了解孩子,给孩子所需要的关怀。当孩子出现考前焦虑时,父母应接纳孩子的焦虑,给他倾诉的机会,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这是给他精神上的支持。当孩子的压力有所缓解后,再和他聊聊对考试的想法,这样就使亲子关系变得融洽了。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也就和谐了,“综合症”也能慢慢消除,所以多跟孩子交流是个好办法。

第二,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很多孩子会把复习安排到考前最后几天,认为这样复习的知识才不会在考试时遗忘。实际上高密度大容量的紧张学习,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倦感。而且复习任务过于繁重,又会影响到学习的信心。根据考试的容量和知识范围的大小提前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让自己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复习任务。

第三,还可以针对孩子平时的一些练习卷,跟孩子做具体分析,从每道失分题中找出失分原因。若属于失误性失分,要让孩子搞清究竟是审题粗心,还是笔误;若是概念性的、知识性的失分,要让孩子明白这里失分是因为概念理解错了,公式用错了;若是技巧性失分,要让孩子学习掌握解题技巧。

第四,多鼓励少责备,要给孩子信心。比如孩子明天就要考试了,告诉孩子:父母相信你,相信你会尽力考出自己的水平,一定能考得不错;不管你考什么样,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都能接受;爸爸妈妈以前也遇到失败,也有过考不理想的时候,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这些听起来很普通的话,却很暖人,对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自信是很管用的。

孩子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真正保持考前心情愉快?

考生若感觉压力过大,不妨多与家长、老师或好友谈心,积极排遣和减缓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千万不要因家人期待过重,反而自卑自闭、自暴自弃。考前烦躁的学习情绪要尽快转变,否则会浪费时间、削弱意志。越临近考试,越要情绪稳定,切忌浮躁。安心复习是可以好上加好的,重要的是把握自己,要充分利用仅剩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学,自己跟自己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你所能提高的部分,争取得到高一些的考分。因为很多时候,压力是在过度用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健康用脑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减压。

另外,在考试前夕,考生尤其要注意健康用脑,充足的睡眠是消除脑力疲劳和恢复精力的最好方法。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要保证脑力,使大脑清醒、敏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要有规律,包括短时间的文体活动;要劳逸结合,不开夜车;既有长打算,又有短安排,抓住有效时间;加强营养,荤素搭配,膳食平衡,以补足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

标签:;  ;  ;  

与孩子一起走过“考试前综合症”_考前综合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