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泡沫回稳有望——1998年香港楼市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楼市论文,泡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一年,香港的住宅楼市呈大起大落走势,成交活跃。1997年楼宇买卖合约数较1996年上升39.4%, 金额增长了8.29 %。 楼市经过199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调整之后,于1996年第四季度见底回升,1997年第一季度开始,在银行放松按揭放款刺激下,用家、炒家大举入市,推动楼价暴涨30%。在港府扬言干预的影响下,楼市于4 月份出现短暂停滞,但5月份后再度活跃,持续升温。10月8日,特区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未来10年将大量增加土地供应、保证使每年的住宅供应量达到8.5 万个单位的计划,市场对楼市的长期趋势看淡。加上国际投机力量于10月下旬猛烈狙击港元联系汇率,引起利率大幅上升,股市暴跌,银行收紧按揭放款,楼市随即急速回落。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楼价大幅下调了20%。但由于从1996年第四季度至1997年10月中旬,楼市的累积升幅高达4成以上,现时的楼价仍比1996年10月份要高出15%。
目前,看淡楼市的情绪并未因楼价的调整而好转,市场的买楼意欲仍然疲弱。现时主要有三大因素促使楼市继续往下调整。
调整后的楼价仍高,楼市的泡沫尚未除尽。现时市区的楼价平均每平方尺仍在7200港元左右,以现时的置业条件计算,要购买一个550 平方尺的住宅单位,每月需供楼款27817港元, 为现时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数的139%,这一比率仍接近1994年第一季高峰时的水平。 在现时的价位上,会有一些买家入市,尤其是来自换楼的买家,但不会太多,主要是后市尚未明朗,亦不容易取得银行的按揭放款。
同业拆息仍然居高不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这种形势下,银行的资金成本将会较高,对楼宇按揭业务也将保持审慎态度,而且按揭利率也会定得较高,这将抑制买楼需求。
发展商将在上半年推出大量楼盘,争先套现。现时大发展商持有超过3万个可销售楼盘单位,其中有不少是已完工的现楼, 只因市道问题,发展商仍在考虑售楼时机。 现时的利率成本较去年10 月下旬上升了50%,加上政府将从1998年开始大量增加批地,楼宇供应量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推迟售楼、囤积楼宇已非上策,亦难以支持楼价,估计发展商将会在1998年争先售楼套现。据估计,1998年将有超过2.5 万个现楼或楼花单位推出销售,而楼盘的倾销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可以预期,发展商在1998年上半年暴发楼盘减价战,这将会加重楼市调整压力。
尽管银行的楼宇按揭放款将保持审慎,但预期银行仍会适量做楼宇按揭业务。银行资金缺乏其它更好、更安全的出路,而银行不可能不做生意。从风险考虑,在楼价已调整了两成的情况下,银行只要估价从紧,对自住楼宇提供不超过七成的按揭放款,利率根据资金成本而定,随行就市,相信风险不大,尤其是对较优质的新楼盘提供按揭放款。传统上,银行在每年的年初会积极做按揭放款,以争取全年资金安排的主动权。因此,银行放松按揭的因素对调整中的楼市将有支持作用,使楼市跌势放缓。
从较长期的发展趋势看,楼市亦仍有向下调整压力,主要是过去十几年来支持高楼价的基础条件一些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随着香港回归,过去港英政府那种以眼前利益为主的施政目标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特区政府已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对房屋及土地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房屋供应量、稳定楼市的有力措施,包括大量增加批地、大规模开发新土地、加快兴建公共运输系统、改善交通等等。随着有关措施的落实,住宅楼宇长期供应不足的情况将逐步得到解决,并促使楼市在消除泡沫之后保持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利率上升,负利率情况已经扭转,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将会减弱。随着供应量的大量增加,物业价格像过去那样大幅暴升的可能性已很小,这将令住宅楼宇的投资价值大大下降。在这种前景下,人们是否仍然持有投资性物业,便要考虑租金因素。现时住宅的租金回报率只有3—4厘,有些屋苑低至2厘, 在楼市不再大升的前景下,投资楼宇是亏本生意。因此,投资性物业势必被逐渐抛售,楼市将持续下调。当然,买楼需求减少,租楼需求便会增加,租金将会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缩小楼价跌幅。
发展商的经营策略将被迫从囤积居奇,转向薄利多销。按港府旧时的游戏规则,每年的私人住宅批地数量,平均起来一般只够兴建1.2 万个左右的单位,约占正常年份该类楼宇供应量的40%左右。由于囤积土地的成本很低,因此大发展商一般都持有丰富的土地储备,每年只拿出少量的土地出来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以维持少量供应、靠高楼价获取较高利润的经营手法。今后,由于批地将大量增加,加上高企的利率使囤积土地的成本大大提高,这将迫使发展商调整土地储备数量,增加建屋数量、加快资金周转、薄利多销,以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这将促使供应量增加。
虽然不少短期和长期的因素将促使楼市持续调整,但预期楼市不会崩溃,或者像日本那样陷入长期萧条,主要是需求巨大这一支持楼市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楼市的需求主要来自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近年,香港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原来的估计。截至1996年,全港的人口总数已达631万,如果按1992年的估计,这将是2006 年以后才达到的人口数字。据港府统计处估计,未来2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将达1.3 %,估计至2006年全港人口增至738万,至2016年中增至约821万。新移民人口将占57%左右,这将形成巨大的住宅需求。其次是换楼的需求。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996年已达24282美元,名列世界前茅, 但居住环境仍然很差。目前约占45%的家庭居住在政府的廉价房屋,这些家庭在收入提高后会有购买私人楼宇的需求。居住在私人住宅的家庭也有很强的换楼需求,主要是这些家庭都还住得很拥挤。至1996年底,私人住宅中40平方米以下的单位仍占总数的38%,50平方米以下的单位则占58%。只要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家庭便会设法改善居住环境,因此,换楼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而且很大。
总体看,由于楼市前一浪的升幅过急过大,加上近期金融市场所受的冲击猛烈、后遗症将较严重,因此此次楼市调整也势必会较快、较大。如果1998年香港经济、金融市场基本保持稳定,估计楼市再持续调整一成左右,即恢复到1996年第四季度的水平,便可望回稳。但是,如果港元汇率在1998年初再次受较大冲击,股市再大幅下挫、利率进一步上升的话,楼市的跌幅势必加大,可能还要再跌两成左右,使调整幅度总共达到四成,才可能回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