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传播媒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观念与功能认同
按照一般人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家庭主要承担儿童的品德、行为教育,学校则主要负责知识、技能、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然而,这种观念愈来愈受到崛起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挑战。例如,一个儿童未必进入学校,就可坐在电视机前跟随绘画系列讲座学习简单的绘画,这是不是教育活动?一个原本没有多少音乐修养的人不断地从广播中知晓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的名字,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这是不是教育活动?1989年,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与《中国电视报》举办了一次“电视你我他”有奖征文活动,获一等奖的《七旬老农话电视》中说得极朴实也极动人:“就说养猪吧,先前是两瓢泔水一勺糠,它愣是不长膘,还爱闹个病……自打我按照电视上讲的办法,买了饲料、买了药,按人家教给的去喂,愣的灵验。这两年,咱家的猪哪个不长三百好几?”农民从电视中学会了科学养猪,这是不是教育活动?
上面的例子应该说都是教育活动,它虽然不是在学校课堂上完成的,但从过程来看,都是施教者向受教者传递一定的有用信息;从效果来看,受教者都获得了一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原有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这是对传统的学校灌输教育观念的革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固然更多地包含着“教学做合一”也即从实践中学习的主张,但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至少还可以作这样的扩充:教育的目的乃在于使人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获得能力的途径不仅仅是在学校,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施教方式,而在于获知、接受各种有用的信息;教育的内容也就不是单一和狭隘的,人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整体,它由多方面的素质充实而成,是在吸收多种信息并经过综合、消化后转换的产物。从信息论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是施教者向受教者传播有益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有用信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正在这一基本观念下获得认同。它的教育方式不是在课堂由教师对学生耳提面命,它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十分广泛,它没有固定的受教对象,却拥有远非学校课堂所能容纳的自然受教者。它也有施教者,那就是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制作人,他们以一定的观念、知识和素养把守信息流动的大门,受众从业已把关的信息中获取有益于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形成和强化的那一部分信息;他们也不是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去接受这些信息,却因为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增强了自我能力,其效果与在学校接受教育相等。换言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在形式上是潜隐的,但因为在本质上与学校教育相通,又获得了教育的效能。自然,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并不一定都是有用信息,同一信息对于每个具体的受众有用程度也有所不同,然而,就总体而言,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有用信息总是多于无用信息,其教育功能于此得到实现。
二、功能层次
大众传媒的信息十分广泛,并呈现着多种功能交叉并存的状态,一则西方暴力事件的报道,可能会使一些受众了解暴力事件发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也可能使另一些受众加深对西方社会状况的了解。对大众传播教育功能层次的区分是异常困难的。我粗略地将它划分为六个层次:
1、技能教育。社会的职业分工,要求人都要拥有一定的技能, 才能自食其立;另外一方面,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的细密趋向,使技能在生存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同时,技能的学习时间短,见效快,投资少,为大多数人所乐于学习,大众传播媒介最便于开展技能教育,如家电维修、果树栽培、外语、计算机讲座等。
2、知识教育。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知识就是信息。 一个人贮存的信息越多,其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强。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才可能接受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大量信息,其中的大部分都含蕴着知识语码,一则新闻报道,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往往都有知识成份,特别是科技、文化新闻,知识因素密集,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也使受众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此外,传播媒介还开辟知识性的栏目或举办知识竞赛,更是直接进行知识教育。
3、智力教育。它侧重于开发和训练人的思维活性, 对象以少年儿童为主,例如上海电视台开办了《智力大冲浪》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七巧板》节目也有不少启智内容,报纸、广播中对机智成语的介绍,乃至幽默故事、谜语的刊登、播放等,在给人以趣味同时,又能给人以思维方法的启迪。
4、职业教育。这是以在岗成人为对象的教育, 目的是使他们更深入地把握从事本职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强化自我工作能力。在我国大众传播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办,这种被称为“远距离教育”的形式节省了大量的人才物力,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此外,还有诸如各种新法规的宣讲、介绍,“厂长经理岗位培训”、“广告知识系列讲座”等等,都是面向在岗成人开办的教育内容。
5、审美教育。审美似乎仅仅是人的一种活动, 与教育无多少干涉,但实际上,审美活动与人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它对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引发创造灵感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思维学越来越重视形象思维对创造力的影响,而审美活动运用的正是形象思维,又强化形象思维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不仅在创造,而且是按美的法则进行创造。人不仅在生活,也按照美的法则在生活。大众传播媒介在审美教育上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它的接受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报纸的副刊、广播、电视的文艺性节目都在悄然施展着审美教育的功能。
6、思想观念教育。 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归结于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有的人,智力水平高,却因为消极的人生观而庸碌无为;有的人用唯心、形而上学的眼光认识客观事物,使自我能力趋向萎顿;有的人虽然有较强的能力却对政治方向辨别不清,最终仍旧无所作为,甚至贻害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起着这一方面的教育作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报道、评论、漫谈,乃至广播剧、电视剧,都附载着这一功能,一部《渴望》电视剧引发了广大受众对“善”的思考,一篇张海迪事迹的报道激发了广大受众进取的人生反思。它们的作用,超出了学校课堂,也为单一的宣讲所难比拟。
三、功能特性
大众传播媒介教育功能的特性可以抽绎为以下三点:
其一,潜隐性。由于在形式上,它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式地进行,其效果也不可能像试卷考试那样以具体的分数测定,且受众分布广泛,不是像学校教育集中于教室课堂,因而有多少人接受其信息、受到影响也就难以准确统计,即使接受了它传播的信息,是否立即引发教育效应也不一定。然而,受众对媒介接触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以纯知识教育性内容的传播而论,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1984年对浙江受众阅读报纸情况调查表明:爱读知识趣闻的占20.6%,爱读对青少年教育宣传的占15.8%;另外,在听众对广播节目兴趣中和观众对电视节目兴趣中,喜欢法律知识或法律治安报道的人数比例均占第6 位(见《中国传播效果透视》沈阳出版社)。可见,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是存在的,但又是潜隐着的。不能因为其潜隐性而否定或忽略该功能。
其二,复合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社会分工的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毕竟不是以承担教育为主要任务,而重在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文化娱乐,因而教育是附载于上述其它功能之中的亚功能,但它的附载又随处可见,新闻报道中有教育,文化娱乐中也有教育。第二,各功能层次又在其附载中有复合,一篇新闻,可能既有知识成份,又有观念成份,还有技能成份;一部电视剧——例如《三国演义》,除审美以外,人们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了解大量的智慧谋略,更领略了浑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其教育效果呈现着多极辐射状态,而非单一和局狭的。
其三,非严整性。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严整为特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其教育功能也以严整的特点得以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史数理自成格局。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却与此相反,除广播电视大学之类的系统课程以外,都是随时随处传播信息,信息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专门的知识教育内容,更多的却是非教育目的内容,然而各类信息往往起着教育的效果。即便是专门的知识教育性栏目和节目,也是非严整化的,或者是根据受众需要而设置,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内容的介绍播放;或者以趣味性而获得受众的喜爱,不讲究体系性。对受众来说,它的影响不是全面的能力塑造或系统化的知识构建,而是在他们原有能力上添加营养,在他们原有知识结构中补阙填空;或者开拓新的视野,激发创造活力;或者提供创新经验,供人学习借鉴;或者品评人生况味,令人若有所悟,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大众传播媒介教育功能的上述三种特性使它与作为社会分工产物的一般教育拉开了距离,在功能的实现上两者也有差异,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一般都具备了信息接受与处理能力,人才的规格也有初、中、高级的区分,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则有助于能力的增强,它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需依赖于学校教育,例如阅读报纸就需要识字能力,收听国际新闻就要有世界地理和其它相关知识,这些能力和知识一般都是在学校学习获得的。
四、功能强化
从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眼,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理所当然地要加以强化。大众传播媒介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形成加速循环。其教育功能的施展,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对于不发达或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尤其迫切需要。因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正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1962年,传学大师施拉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调查报告定名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他把大众传播作用的着眼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在描述了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匮乏情况后,他在《导言》中这样说道:“一些百废待兴的国家是享受不起这样一批无活力的群众的。他们需要得到村里人和城里人积极和明智的合作。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将不得不加速信息的流通,向那些从来没有得到教育机会的地方提供教育。广泛地传授文化和技艺知识,这是他们能够唤醒和准备他们的民众去攀登经济高峰的唯一办法。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并能按他们的设想如期实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是充分利用现代传播事业。”(《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厦出版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底子薄弱,改革开放的国策固然给经济的腾飞开辟了博大空间,然而人力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和经济两者均处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强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实在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强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首先要求传播者对媒介教育功能的自我体认和教育责任的自我确立。传播者既是信息流动的“守门人”,更是信息流动的“把关人”,为了使教育功能充分实现,传播者应该有一种“教育者”的角色意识,须知经自己之手传递的信息对受众并不仅仅是事实信息,而是附载着教育的内容。由此,唤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尤有必要,应该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使教育功能的各层次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实现。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还要根据自身特性和受众接受心理施展释放。它毕竟不是社会分工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受众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从心理上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了解信息,或者寻求趣味、追找娱乐,因此,传播者既要有教育者的心态,又要淡化教育者的姿态,这样才能贴近受众,使教育功能得以较充分的实现。
再次,根据国情和受众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强化。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大众传媒的技术设施和覆盖面在城乡也有较大距离,城市和农村受众在经济和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传媒的需要同样有差异。我们认为,对于城市受众,更需要的是知识、职业、审美和思想观念层次的教育,后二者或可称之为文化引导,在当前尤其需要解决的是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问题,面向未来健全的文化人格建设问题。农村受众,由于长期根植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土壤,面临的是改变经济上贫困落后的生存要求,因而传媒应更多地进行致富技能的介绍,首先使教育和经济步入良性的循环圈,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展其它层次的教育功能,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赖于传播者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需要政府和传播机构的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