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幽默技巧初探_哈克论文

马克·吐温幽默技巧初探_哈克论文

马克吐温的幽默技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吐温论文,幽默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吐温是广大读者熟悉的美国作家。他对儿童心理洞微察幽的熟谙,对人以及美国社会的了解,对美国英语的发展所作的贡献,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读者最难忘怀的无疑是马克·吐温的幽默。他不仅发扬光大了在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作品中已露端倪的幽默情趣,而且让幽默昂首阔步地登上了美国文学的殿堂,给后来享有国际声望的美国作家欧·亨利,辛克莱·刘易斯,索尔·贝洛,约瑟夫·海勒树起了用幽默之琴弹奏文学之歌的榜样。本文试图对马克·吐温的幽默技巧作一初步探索。

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最先让读者开怀的是他笔下的某些人物被捉弄,被愚弄的章节。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县弛名的跳蛙》就是一篇以诙谐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伐木工如何被捉弄的故事。这个伐木工叫斯迈勒,打赌成性,而且常胜不败。一次他弄到一只青蛙,经过三个月的训练,这只蛙不反跳得高,而且能打筋头。一天,斯迈勒遇见个陌生人,邀他打四十美元的赌,赌他的青蛙是否是卡拉维拉县跳得最高的。陌生人同意说:“只要我有只蛙,我就和你打”。乘斯迈勒离开找蛙之际,陌生人撬开斯迈勒青蛙的嘴,灌进许多铅沙粒。比赛开始后,斯迈勒的青蛙竟象教堂一样,纹丝不动。斯迈勒目瞪口呆,陌生人却拿起赌金,扬长而去。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塑造了一个机智,调皮,正直的少年,他不仅常愚弄他的同伴、姑妈而且还捉弄过缺乏爱心的师长,汤姆的学校校长是个暴君,手中的戒尺很少空闲过,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上,汤姆把一只猫从房梁上放下来抓走了校长的假长,使校长的秃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捧腹不已。

那么,当某人被捉弄时,人们为何会发笑呢?著名文艺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认为,希望别人,特别是那些胜过我们的人会倒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是人们获得乐趣的一个永恒的源泉。①不过,这种被捉弄,或倒点小霉应该与常情相悖,出乎人们的意料,才会收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小孩和老人跌倒,人们只会去扶他们,而不会发笑。另外,捉弄人,遇弄人所表现出的机智也会使我们发笑,巴甫洛夫认为,”有一种尚未充分加以估计的反射,可以称之为探究反射……我们的这种反射特别发达,最后表现为求知欲的形式“。陆一帆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指出“喜剧所以引起人们喜悦和发笑,还与人的另一个心理活动有联系,这就是对真理的突然发现。”②当我们欣赏到他人的智慧时,由于探究本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感,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就是凭借捉弄地主老财时所闪现出的智慧而活在人们心中的。马克·吐温是捕捉、设计这种笑料的大师。翻开他的作品,捉弄人的笑料俯首皆是。

马克·吐温制造幽默的第二个技巧是善用对比。德国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在他的《哲学论文集》中指出“手段和目的之间,原因和结果之间,思维和表达方式之间的不和谐,此外,伟大的令人尊敬的,豪华的,壮丽的事物和无价值的,卑鄙的,低微的事物之间的对比,都是可笑的。”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一个牧师正在物我两忘地布道,虔诚的教徒们正在洗耳恭听,这时一条狗跑了进来,上窜下跳,要捕捉一支甲虫,肃穆庄重的气氛和狗拿甲虫的强烈反差不仅让在场的人,也让读者忍俊不禁。短篇小说《我最近的辞职》讲的是一个参议院贝壳学委员会的职员,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良知,分别去向海军部长,陆军部长,财政部长献计献策。结果不是碰一鼻子灰,就是被轰出大门。一天,他终于忍无可忍,提出辞呈。原因是,当他把咨询的收费通知单给他们寄去时,出现了抵赖偿还债款的事。忧国忧民的高尚行为居然会和铜钱臭揉在一起,让你不得不发笑。

现代心理学认为,笑的产生是在大脑适度紧张后,突然松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就以上两例而言,当教堂的牧师正在声情并茂地布道时,当忧国忧民的职员报国无门时,我们侧耳聆听,我们愤愤不平,但就在此时,两种本质上决然不同的事态出现,使我们一直处于紧张的心理松驰下来,不禁哑然失笑。马克·吐温助对比,写了两部长篇小说《王子与贫儿》,《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

走过哈哈镜的人都会留下“哈哈”,因为哈哈镜夸张了人的形象。同理,如果将事物的某个侧面,事件的发展加以夸大,也会取得幽默的效果。在美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养育下成长起来,并在汹涌澎湃的河道上度过一段难忘时光的马克·吐温,对夸张有一种天然的爱好。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夸张的神韵。从情节到语言,从人物到主题,读者都可领略到马克·吐温妙用夸张的风采。在短篇小说《政治经济学》里,一个避雷针安装工为一个正在撰写政治经济学论文的书呆子的房上装了几十根避雷针,其景象之壮观,剧院为之门庭冷落,街上日夜水泄不通。许多人从乡下赶来,一饱眼福。在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两个自称是“公爵”、“国王”的骗子冒充是三个刚失去父亲女孩子的叔叔,以骗得一大笔遗产。当他们和女孩及其邻居见面时,“公爵”抱着最年长的玛丽吻了十六七次,在场的人泪水滂沱,地上如此的湿,哈克从来未见过。在另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竞选的一方对一个清白的竞选人极尽污蔑造谣之能事,最后居然让九个不同肤色,衣衫褴褛的小孩冲上会台抱着这位竞选者的腿叫“爸爸”!这种神采之笔让读者在哈哈大笔中,窥见了美国竞选之肮脏,卑劣。后来的“水门”事件就是佐证,英国谐虐画家麦克斯·比尔布姆说过:“一幅完美的谐谑画必须把人物的特征从头顶到脚跟全部加以夸张,一切显著的特点都要放大,一切次要的部分都要适当地加以冲淡,……因为谐谑画是一种俏皮的艺术,精雕细琢,观者就笑不起来了。”

当然,夸张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幽默,有时倒会产生一种壮美的效果。我认为夸张只有和其他幽默技巧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比如以上三例,热衷于经济学的人对避雷针常识一无所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幽默的对比。后来他又被装避雷针的人捉弄,我们开始忍俊不禁,而几十根避雷针的夸张则使我们的笑声变得更响,至于后两例,当事人除了被愚弄,被戏弄外,幽默的产生还与或隐或显地宣泄了性欲有关。在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两种本能是饮食与性欲。但在文明社会中,性欲的需要受到诸多限制,而带有色情的幽默就成了发泄这类为社会所禁忌的需要的途径。人们在笑声中使性压抑造成的紧张缓解了下来,从而产生快感,但是,尽管性主题过分渲染的幽默是西方幽默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而且处理得含蓄,并与其他目的,诸如讽刺,嘲笑丑恶的社会现象,鞭笞无耻之徒连在一起。马克·吐温说过:“在幽默的领域里,重复的威力是很大的,几乎任何一个用语,确切一成不变的习惯用语,只要每隔一段时间郑重其事也复重它五六次,最后总是逗人家忍不住笑起来。”③直言之,重复多边也是一种夸张。可见马克·吐温对夸张是特别厚爱的。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公认的语言大师,在他的引导下,美国英语才真正获得独立得以和大西洋彼岸的正宗英语分庭抗礼。美国评论家威廉·豪威尔斯称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相比的,他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这样一位作家在语言运用上一定是妙语连珠,满纸生趣。这里只能略择一二以飨读者。

妙用飞白。飞白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辞格,指的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以获得一种滑稽幽默的效果,虽然英语修辞中没有这一辞格,但马克·吐温不囿于此,匠心独具,写出了一本空前绝后的飞白大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请看开篇第一句:

“You don't know about me without you have read abookbythe name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如果你没有看过一本叫做《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你就不了解我),初通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句病句。without是介词,一般只用在名词或动名词前,后面不能跟句子,但就是这个病句使不拘小节,行为不羁,胸无点墨的哈克跃然纸上,让读者对哈克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哈克这句带有语法飞白的开场白也为全书定下了幽默的基调。随着哈克人生历程的展开,他的这种飞白不断向你扑来,让你笑口常开。哈克不仅满嘴飞白,而且还能张冠李戴,信口雌黄。一次在谈到所有的国王都是流氓无赖时,哈克对黑人杰姆讲:“亨利八世每天娶一个女人,第二天就砍掉了她的头,而且还让她们每人讲个故事,一直讲到一千零一个,编了一本叫做什么《末日裁判书》(注:这是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布的全国土地,财产,牲畜和农民的调查清册),书中的无赖“公爵”,比起哈克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他和“国王”想上演一台《罗米欧与朱丽叶》,骗点钱用,“公爵”教“国王”背哈姆莱特的独白以便满足观众们要求再来一个节目的需要,他首先摆了一个高大全的姿式,一支脚向前伸出,手臂向上挥起,头徽侧,凝视天空,饱含深情地吟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bare bodkin”(是生还是死,这是一根光秃秃的针)哈姆莱特的千古绝句竟被飞白得体无完肤,莎翁如九泉有知,定死难瞑目。

巧用双关。英语是世界上拥有词汇最多的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包罗万语,自然有许多多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同形同音异义词。马克·吐温深得双关之妙,信手拈来,便能点石成金。在长篇小说《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中,主人公在工厂的斗欧中被击昏,苏醒后发现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时,一个年青人向主人公自我介绍说,他是个page(听差),满腹惊疑的主人公正不耐烦,厉声说道:“Go long you aien't more than a paragraph”走开,你连一段也不到)。原来和“听差”同形,同音但异义的page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意思“页”。连一段都不足的“页”何其渺小,这种听差怎配与人说话。在《傻子国外旅行记》中,马克·吐温挖苦一个叫富尔伯特的教士(Canon Fulbert)说:“看情况,她后来又回到她叔父这门老炮,或炮儿子的身边”。Canon指天主教修道院中的教士,与Cannon(大炮)同意,炮儿子(son of a gun)是句骂人话,而老炮old gun在美国俚语中有老强盗的意思。这句含蓄尖刻的双关语真是巧智的言辞。“而当我们听到巧智的言辞,抑制的作用就会骤然解除,从而产生笑”。④就连这部书的名字,"A Tramp Abroad"也可理解为“漫步异域”,以示酒脱,也可理解为“海外游丐”而见自嘲。

比喻生辉。比喻是根据类似联想,选取别的事物来描绘所要表述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是否善用比喻是鉴别一个作家想象力及使用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中外许多名句都与应用比喻有关。马克·吐温也是善用比喻生趣的高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一次哈克为狗所困,“四面八方跑过来十五条狗,把我团团地围在当中,我可以说是象一个车轮子的轴,那些狗就象一根根的车条。在《傻子国外历游记》中,作者写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方水烟──正是图片上土耳其皇帝抽的烟,这倒开始有了点奢华的味道。我抽了一口,一口就够了,大量烟味灌进胃里,肺内,甚至冲到五脏六腑,我忍不住大呛特呛,好比火山爆发似的。接下来的五分钟,我浑身毛孔个个冒烟,就象木头房子着了火。”生动诙谐的笔触把哈克和那个吸烟者的感受凸现出来,让读者笑逐颜开。马克·吐温借助语言这块魔镜勾化出幽默的技巧还很多,对幽默感兴趣的读者只要掘进马克·吐温作品的语言矿山,肯定会挖到幽默金矿。

马克·吐温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⑤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幽默尽管源远流长,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幽默感相对较弱。粉碎“四人帮后”一批重返文坛的作家,如王蒙,高晓声,陆文夫等,写出不少极富幽默韵味的力作,风趣诙谐的小品更是异军突起,大有压到相声之势。在中国,幽默之花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开得如此夺目过。研读马克·吐温毫无疑问会使盛开的幽默之花更加多姿,更加绰约。

注释:

①《艺术原理》科林伍德著,王至元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

②《文艺心理学》陆一帆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③⑤转引自《马克·吐温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178页,第34页。

④转引自《笑的历史》让·诺安著,果永毅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3页。

标签:;  ;  ;  ;  

马克·吐温幽默技巧初探_哈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