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香[1]2001年在《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油藏描述是七十年代末开始出现,八十年代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一项为勘探开发准备的综合评价油气藏的新技术。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勘探与开发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对油藏的认识程度。 中国的油气藏十分复杂,特别是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藏,大多已进入高含水的产量递减阶段。由于储层非均质特征的差异性、屏障性、敏感性及变化的随机性,加入井网的不完善性,导致油水推进在纵、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及油层动用程度的差异性、剩余油分布的零散性。同时,在长期水淹的储层中,储层及流体性质将发生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及机械的变化。以上这些因素使油藏各方面的非均质性更加突出,因而要更精细、准确、定量的揭示剩余油的分布,就必须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 本文从油层精细对比入手,对油藏的微构造研究技术,细分沉积微相技术,流动单元研究技术,储层物性及流体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提出了适应大港油田油藏描述的综合应用技术,为进一步寻找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技术保证。
张光明[2]2001年在《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调整中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以高30断块为例,以剩余油分布为核心,采取了地质、测井、地震、开发研究相结合,静态预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油藏动态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叁维定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调整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起了从叁维储层定量建模到开发调整全过程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体系,对于开展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调整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储层成因是开发中后期形成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基础。为此,本文首先以现代沉积学知识为指导,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通过密井网资料的详细划分与对比,结合动态和地震反演资料,识别不同成因砂体、确定单砂体的横向连通性,建立了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原型模型,并从地质成因和开发成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河流相砂岩储层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和机理。 其次,在建立地层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地震反演确定性建模和储层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为基础,建立了储层的宏观模型和叁维储层预测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定量地质模型,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地质模型重建的有效方法和工具。与此同时,根据叁维储层预测模型的建模结果,通过网格粗化处理形成所需要的油藏参数模型,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定性和定量地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不同开发调整方案的开发效果进行了预测,为搞好井网调整、注采调整和增产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通过对高30断块油藏开发特征的分析,对该断块油藏的生产动态进行了总体评价,得出了高含水期仍是高30断块油藏注水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认识。因此,改善中高含水期油田的水驱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据此对高30断块油藏今后的开发提出了加强注水,进一步完善注采系统;进行注水井大剂量深部调剖和油井堵水;开展周期注水试验;加强油田动态监测等四项建议。对油田下一步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君, 戴鸿鸣, 范毅[3]2006年在《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叁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也就是要建立反映油藏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等特征的叁维油藏地质模型。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核心是剩余油评价,其前提是具体分析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在结合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特点,并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了一系列实用、有效和先进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以及未来发展动态等,说明了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是现代油藏描述发展的必然,是进一步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刘德华[4]2005年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小层变化复杂、含水高、注采系统不完善、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井况复杂,油井含水上升,注水效果变差,地下情况变的复杂,工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特别是一些单井点的措施,增产逐年降低,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导致成本上升。近几年来,各油田针对开发中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整体区块的治理工作,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不够全面、技术系统性不够,未形成新的系统方法,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方法、增产措施等方面开展的不够全面,而且缺乏较全面细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没有形成系列的区块综合治理方法和配套技术。所以该论文结合大港油田的港西叁区二断块油藏、中原油田的文13北等8个油藏实际,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增产措施等方面大量的研究,通过对实际油田情况的总结、分析和全方位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油田开采效益和整体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和现场实施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总结了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特点、任务及要求,给出了油藏描述的模式与流程,并在具体项目研究中得到应用。同时给出油藏评价的详细内容和优选具体评价方法,首次应用自组织方法建立采收率模型,并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2、归纳了油藏开发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综合评价注水开发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3、在国内外范围内首次提出失量化井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油藏描述为基础,最大限度控制储量为前提,提高单井效益为目的的井网优化控制技术。 4、分析了开发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描述方法,并以明一西油藏等油藏为实例开展模拟分析。 5、总结分析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方法和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配套的封窜堵漏技术、深部调剖技术、出砂原因分析与堵水固砂一体化技术。首次提出IPCS技术即深部调剖与表面活性剂驱油相结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6、系统的建立了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研究与调整的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流程。 研究成果在大港油田、中原油田等得到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区块综合治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所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陈欢庆, 张虎俊, 隋宇豪[5]2018年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贯穿油田开发的始终。开发中后期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与开发初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出重点性、深入性和精细性的特征。将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重点研究内容总结为8方面,分别是:小断层和微构造精细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的储层构型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储层流体非均质性研究、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变化规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等地质建模方法探索和多信息综合剩余油描述技术。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应该针对油田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的重点攻关,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依据。
吴永平[6]2008年在《Z241、Z242断块多层系油藏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文中研究指明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构造、储层、流体等因素的异常复杂性。本论文综合地质、测井、取心、试油及开发动态等资料,以开发地质、测井、沉积、地质建模、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分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动态流动单元划分、储层地质建模、油藏工程研究、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方法研究8个专题做深入研究,通过应用相干体分析法、FZI约束下的测井物性解释、神经网络模式判识沉积微相等油藏表征新方法,细化单元逐层逐段精细研究,实现了剩余油分布的综合预测,并提出了油田开发调整部署建议。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在研究区采用了相干体分析方法精细解释本区的断层,明显提高了断层和构造解释的成图精度,对该区断块油藏构造有了突破性的认识。经叁维精细构造解释后,新解释断层数由原来的11条增至14条,主断层f1、f2较原解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对该地区ES_3SH~ES_3X各段进行测井微相识别,将识别后的结果与岩心微相划分结果相对比,测井相的识别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通过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划分指出ES_3XⅡ-1小层、ES_3XⅠ-1小层和ES_3SH-1小层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为研究区好的储集层。3.针对研究区储层泥质含量高,岩石分异较差,岩电关系不明确等特点,提出分流动分层指数FZI约束下的测井物性参数分段解释的研究新思路,与常规测井解释对比,较好的增加了储层物性参数(孔、渗、饱)的精度,为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运用毛管压力、相渗曲线中能反映储层渗透性随开发动态变化的参数作为动态流动单元的划分指标,然后根据本区资料的实际情况优选本次划分动态流动单元的参数指标,分别建立扇叁角洲及浊积扇储集层的动态流动单元模型,为剩余油的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该论文的研究,提出了以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预测为目的,利用储层动态流动单元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机的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适用于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对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7]2015年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向致密油致密气储层转变。研究方法中综合性、地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天然裂缝储层表征等专项研究进步很大。国内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学习国外油藏描述研究方法,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精细油藏描述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完善,几乎涵盖了储层地质研究的各个方面。结合研究自身实践,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总结为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成因分析基础上的储层构型分析、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等5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研究还需要加强,各种地震和测井等新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实验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等方面还需发展完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了该项研究8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贾爱林, 程立华[8]2010年在《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文中指出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和一体化问题,在明确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含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包括8个步骤:①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分析;②等时地层格架与精细构造研究;③细分沉积微相,识别成因单元砂体,确定砂体空间展布形态、迭置模式,建立储集层沉积模型;④确定成因单元砂体规模、发育频率等参数,建立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为井间砂体预测提供定量参数;⑤沉积模式与砂体分布控制的高分辨率地震储集层预测;⑥综合建立砂体成因单元构型模型;⑦储集层物性参数与流体分布规律评价;⑧综合一体化、叁维可视化建立储集层地质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同时,规范了每一步骤的重点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为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的实现乃至数字油藏的建设提供参考。图4表1参19
董乙[9]2015年在《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油藏精细描述实质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通过叁维空间的定量来进行描述和表征。本文将通过对油藏精细描述的定义、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来说明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是现代油藏描述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进一步去开发老油田,并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孙磊[10]2002年在《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CⅢ油组油藏精细描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塔中4油田开发中后期,含水上升较快,尤其是水平井底水锥进速度加快,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重新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建立油藏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跟踪研究,重点是对单井底水锥进模拟,对现有开发方案进行预测,进而找到解决油田开发中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油田稳油控水。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地质模型。主要从油藏构造、断层分布、储层沉积特征、物性特征、非均质性几个方面对油藏展开研究。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针对海相地层沉积特点,重点研究夹层的分布规律。 在储层建模时,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相结合。首先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理论方法,建立储层等时格架。在此基础上展开沉积相和微相分析研究,在层序格架和相控约束条件下进行各小层物性及物性数字特征分析研究,应用沉积、测井、地震反演方法建立小层属性确定性模型,同时在未钻井区充分应用水平井水平段资料建立储层属性模型。在建立了储层原型模型后,优选随机模拟方法对储层进行随机模拟,建立储层预测模型。 将上述研究结果建立地质知识库,进行油藏数值模拟跟踪研究,模拟水平单井底水锥进过程,分析水锥影响因素,在现有开发方案和新的开发调整方案下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优选开发方案降低底水锥进,稳油控水。
参考文献:
[1]. 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姚瑞香.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2]. 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D]. 张光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01
[3]. 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J]. 王君, 戴鸿鸣, 范毅. 西部探矿工程. 2006
[4].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刘德华. 西南石油学院. 2005
[5]. 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J]. 陈欢庆, 张虎俊, 隋宇豪.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6]. Z241、Z242断块多层系油藏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D]. 吴永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7].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J].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地质论评. 2015
[8]. 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J]. 贾爱林, 程立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9]. 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研究[J]. 董乙. 化工管理. 2015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CⅢ油组油藏精细描述[D]. 孙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02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地质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