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阅读课教学要领论文_林珍四

探索“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阅读课教学要领论文_林珍四

摘 要:一篇文章的课堂教读与学生自读,到底有什么不同?教什么有效,教什么低效甚至无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并选择教学内容,这个问题不解决,阅读课就很可能效率低下,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消磨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基于此,本文将分享笔者在探究“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阅读课教学要领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以期阐明:怎样教会学生解读课文、赏析文章、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得懂 懂得读 教学要领 解读课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问题:

1.以肤浅的“扫读”和先入为主的概括,替代文本分析。即把文章拔高为格式化的几句话,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表现了勇敢、朴实、本分等等,高大上的套路式的归纳,有的甚至偏离了文本的主旨或基调。

2.以声光电齐下的表演式课堂,取代教会学生解读课文。教学生学会自己解读文章才是阅读课的第一要义,偶尔要把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来再现,也须先学会解读。不懂解读,何来再现、赏析和表演?

3.用卖弄式的背景介绍和过量的拓展冲淡文本分析。用喧宾夺主方式,消解对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培养。

4.缺乏目的的随意的对话。这种课堂学生听与不听一个样,上没上课都不影响语文成绩。借用孙绍振的话说是:“所问肤浅,所答弱智,热热闹闹,空空洞洞。”

综上,当前阅读教学普遍的弊病,是教师对一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个缺陷表现为三点:一是无视学情。学生阅读文章有什么困难,哪些语段读懂了,何处不能理解,或者理解得不深刻不完整,希望老师作示范。二是言必称教参。课堂成了照本宣科载体,老师成了教参的传声筒。三是教学目标与阅读课文本解读为主不相适。

二、阅读课应该把“三须教”与“三不教”作为教学要领

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应该面面俱到才好,是不是老师讲授地越精细越学生收获越大?哪些东西是我们能教给学生的,哪些东西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的?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做的“教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解读课文?这些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命题。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提倡“用减法教”,实质上说的也是“哪些得教和哪些不能教”。

(一)教大部分同学不知的和好像已懂但实质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和浅易的。

怎样了解学情呢?一是借助交流、诵读或小测。可以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疑惑。也可以找出文中一两个句子,要求学生解读。再一个是靠经验和揣测。如果老师去解读都有难度,那么学生通常也是不会懂。如果我们不知道学生需要我们教他什么,这样的堂课往往会是“我认为”的主观异想。所谓“已懂的和浅易的不教”,就是意思已经十分明白的,比如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课文中交代地明明白白,这又何必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找”?这是已经摆在字面上的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看到的。这些不必要教,它属于识记内容。当然,如果怀疑某些同学没有预习,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诵读某些段落。

这样哪些是需要教的呢?就得把精力聚焦在文章是怎样塑造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可以选择恋爱事件作为重点,让学生发现作者安排这个情节是为了说明是什么等等,这才是抓住了解读文本的技能和方法了。好的课须有恰当的教学目标,即这节课上将要学习什么。不要把教学目标设定为“老师的授课目标”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增长点”,这种课学生能否获得学业的增长,往往不是教师不是考虑的要点。到底学生在课堂是获得了什么?得到的内容是不是他真正符合课标的?

另外,怎么“鼓动”同学参与到学习之中来,怎样掌握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问题不解决等到考试的时候才暴露问题,语文课的效率下就在: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教分离。

正如孙绍振教授批评的:“语文教师,……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我想,以此来作为本观点的注脚恰到好处。

(二)以教授文章的表达技巧为重,少教文本的思想内涵

这里说的文章的内容少教教,是说不要去过度阐释、硬性拔高或按照教参照本宣科。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者已经把思想内涵抒发得那么明白了,还需要花宝贵的课堂时间去解读吗?把重点设在表达技巧上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者是如何使用他的语言表达技巧,把他的内在思考和情绪外化成作品的,这是阅读课应该着重教的。要是把重点设置在品读诗文内容,其教学目标就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假如重点放在语言运用技巧上,就是基于理解和表达的方式、技法。阅读课假如就文章思想内容,把目标设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是可以了,但是作为中学生这是不够的。

文章的内容会受到表达技巧的限制,离开表达技巧,思想内涵将无所依托。离开表达技巧去解读文本,往往是脱离了课标要求。就此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因此我们语文学习需要把重点设定在语言形式的上,设定在教会学生解读表达的技能和方法上。

(三)以教会学生解读方法为突破口,不教写作技巧

在语文阅读课上常常看到老师们在归纳写作技巧,如塑造人物有几种方法,刻画景物的角度,还有叙事张力等等,这样的写作技巧,可以作为写作课教学重点。上写作指导课用课文当例文当然很好,但阅读课不能以“读写结合”来干扰解读文本。阅读课只关注“怎样解读”,不用“仿写”来喧宾夺主。诚然应该就作者“写作技法”上体会“怎样解读”,但是不能把概括写作方法作为阅读课的教学要领。这是教学目标的错位。

三、把教会学生“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作为阅读课课堂要领

老师们往往在阅读课“如何教”上,耗掉了过多的精力,很少人能思考一个问题:“把哪些设为教学内容”要比“怎样导入、设置哪些环节、如何互动”要紧得多。福建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说:“语文既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语言形式进入内容,然后还要回过来再从内容到形式,得走过一个来回,而且是不止一次的来回,总归要回到“学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古人的经验“好书不厌百回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唯有从本质上明白“教什么”,才有可能走出阅读课高投入低产出的迷宫。

新中国第首位语文教学论博士、上海师大的王荣生主张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从读得懂到懂得读”。其实就是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没法读懂的要帮他读明白;其次是学生不能全懂的要设法让他真懂;最后学生走不进的优秀文本要给出支点帮他爱上。世界名人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马伟东. 从“读懂”到“懂读” 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2):155-155.

[2]陈久珍. 从个体成功阅读行为到有效的阅读教学——对提高参与式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吉林教育(7):96-96.

[3]居丽丹.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9(15).

[4]刘磊山. 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读天下, 2016(20).

[5]王佳佳. 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探索[J]. 基础教育研究(22):70-70,72共2页.

论文作者:林珍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探索“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阅读课教学要领论文_林珍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