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设施的设计分析与策略论文_庄宇

临终关怀设施的设计分析与策略论文_庄宇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摘要: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尚未形成针对此类设施的设计规范及技术措施。本文参考国内外的一些实际工程案例,从临终关怀机构常见的设置模式、内部流程、功能用房配置、细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此类建筑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临终关怀设施;流程;用房配置;细节设计

临终关怀(国外称为hospice、palliativ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通过维持和安抚患者生理、心理状况,从而减轻其疾病的症状与痛苦、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针对此类特殊医疗设施的设计规范及具体技术措施,因此下文将参考国内外的一些实际工程案例对临终关怀设施的设计进行分析及总结。

一、常见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置模式

(1)独立临终关怀院:指不隶属于任何医疗护理或其他医疗保健服务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基地。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2)附设的临终关怀机构:指在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社区保健站、家庭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机构内设置的“临终关怀区”、“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护理单元”。如北京朝阳门医院临终护理单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临终关怀护理单元(3)居家式临终关怀:病人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组织提供常规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此种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普遍,由于目前国内缺乏培养临终关怀护理人员的机构且未形成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因此该模式在国内的运用较少。

二、临终关怀设施的内部流程

经诊断认为通过全力治疗也无法治愈、不久将去世的疾病晚期患者通过专用入口被送入“康宁病区”,之后仅接受姑息治疗,并通过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社会志愿者(僧侣、牧师)的鼓励和帮助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放松,维持最后的生命;当监测到“康宁病区”患者的生命体征仅有两三天时,将其转入临终关怀室,并尊重患者的意愿由家人、医护人员等轮流进行陪伴,通过安抚、鼓励等行为,摒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使其能够安静、体面、有尊严地离开;最后在告别室内完成相应的告别仪式后,通过“出口”送出。

三、人员及功能用房配置

典型的临终关怀照料需要由护士、内外科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志愿者、护工(神职人员、法律顾问)组成的跨学科队伍。因此,临终关怀设施中主要需配置医疗用房、患者及家属用房、工作人员用房三大部分。

1.医疗用房

大多数临终患者都已接受最为专业的检查、治疗并被医院判定为医治无效,因此临终关怀设施中无需配置手术室等专业治疗科,一般需设置内科、外科诊室,还需设置麻醉科等缓解患者疼痛的相关科室,这对受疼痛折磨的癌症晚期患者尤为重要。此外,心理辅导诊室作为心理医师对患者和家人提前进行心理干预的交疗愈空间也是必要的。

考虑到患者家属由于悲痛心理引发不理智的可能性,可配置抢救室及部分相应设备,并应家属要求给予一定施救,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可考虑设置病人喜爱的自用物品及纪念品储藏空间,为病人提供心理安慰。

2.患者及家属用房

患者虽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及权利不能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通过工作人员、家属的鼓励,临终患者能够基本正视病症的严重和生命的短暂,但还应通过环境减少对患者心理、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功能布局中要尽量将活动用房配置接近于普通病房,除设置病房、关怀室等患者居住的房间外,还应设置例如临终患者之间互相交流、相互鼓励的交谈室、活动室、家庭室等人性化的活动空间,使患者以更有尊严、更加温馨的生活模式度过其有限的生命。

经统计数据分析,患者在临终前最希望的还是自己的亲人能够陪伴在其身边,因此临终关怀设施强调家属对其情感、心理、社会、精神的支持。由于患者在生命后期处于精神恍惚,生活节奏紊乱的阶段,家属的监护及护理工作量巨大,因此宜在关怀室周边设置供家属休息的房间,配置卫生间、淋浴等设置,保证家属之间的倒班灵活性。

3.工作人员用房

由于临终患者病情起伏的特殊性和紧急性,需为工作人员配置足够办公用房、值班用房、更衣室、专用卫生间和淋浴间。功能布局中宜将工作人员生活区与工作区、病房区相对独立布置,同时也应兼顾护理流程的短捷、顺畅。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往往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能够得以延续并在社会范围逐步扩大的进程中,社会志愿者甚至是神职人员的公益行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也应适当考虑此类人员的休息和准备用房,以便使他们能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去。

四.细节设计要点

医学角度认为患者进入濒死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开始为心理否认期,此时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严重,总希望通过治疗产生奇迹;当得知无挽救希望,预感将面临死亡时,便进入死亡恐惧期,容易恐惧、烦躁、暴怒;当确信死亡不可避免,将瞬间即来,患者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因此在设计中,无论是独立临终关怀院还是附设于大型综合医院的临终护理单元都应将患者“入口”、“出口”严格分开,避免不同阶段的患者之间产生心理影响。

独立的临终关怀设施由于规模不大、建筑布局多采用分散式,独立设置出入口相对容易,将“入口”形象强化处理,“出口”弱化隐蔽即可满足功能及建筑形象的需求;但附属于卫生医疗机构时,由于住院部规模庞大、建筑物层数多导致流线的复杂化,除满足上述流线外,还应着重考虑临终护理单元与其它普通护理单元之间、同一护理单元内部的临终患者与普通患者之间的流线关系,避免之间的干扰。

室内环境应谨慎选择整体色系,护理单元中病房、走道、活动室等患者经常居住、活动的场所,装饰宜采用绿色、蓝色等明度较高且有利于患者心情平静的色彩,不宜采用全白色系。同时应避免采用单调的照明系统,可利用点光源结合灯盘的组合模式,选择色温偏低的暖色光源,创造温馨、舒适的视觉感受。

由于临终患者的差异会展现不同的精神面貌,因此应尽量减少同一病房内患者之间的不良影响。病房内的床位数量较普通护理单元应适当减少,一般为设置独立卫生间的两人病房和单人特需病房,床位之间应设滑动隔帘,便于形成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病房内配置综合治疗带、软椅、电视、衣柜等设施。为减少患者独自洗浴的安全隐患,宜在公共区域设置集中淋浴间取代病房卫生间内设洗浴设备。建议配置全自动洗浴床等设备,以减轻工作人员和家属的护理压力。

结束语

临终关怀是有效节约公共医疗资源的护理模式,是解决濒危患者家庭护理难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人口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构成产生了变化,包括老龄人群、急危重症在内的临终人群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新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愈加强烈,临终关怀设施将在我国城市普及发展。创作体现人文关怀的临终关怀设施,使此类特殊人群以更具尊严的方式告别人生,是中国建筑师一项颇具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Modern Hospice Design》,MacDonald Angie,2011

[2]《THE MODERN HOSPICE AND MEDICAL INTERVENTIONS》,S Gillon,E Lowe,2014

论文作者:庄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  ;  ;  ;  ;  ;  ;  ;  

临终关怀设施的设计分析与策略论文_庄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