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农业报道“四季歌”唱出新意-以《河南日报》2017年“三夏”报道为例论文

如何把农业报道“四季歌”唱出新意-以《河南日报》2017年“三夏”报道为例论文

如何把农业报道“四季歌”唱出新意
——以《河南日报》2017年“三夏”报道为例

高长岭 河南日报社

摘要: 省级地方党报如何做好农业报道,把农业领域的“四季歌”唱出新意,农业大省河南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河南日报》2017年的“三夏”报道,分为前期预热、中期集中报道、后期深度观察三个阶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报道有章法,节奏感强;接地气,稿子中有泥土的芬芳;新闻性强,把“四季歌”翻唱出新意,展现出农业大省波澜壮阔的时代场景,这对于其他地方党报的农业领域报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党报;农业报道;“三夏”;创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何唱好“四季歌”,是省级党报农业领域报道的一大命题。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每年“三夏”时节,就是小麦成熟、夏粮生产的关键时刻,《河南日报》作为农业大省的省委机关报,如何在年年岁岁反复吟唱的主题中翻唱出好声音?如何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反映农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回顾2017年的“三夏”报道,河南日报的报道有章法,节奏感强;接地气,稿子中有泥土的芬芳;新闻性强,“四季歌”翻唱出新意,展现出新的历史时期下河南农业波澜壮阔的时代场景。

一、有章法 节奏感更强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河南日报农村经济新闻采访部一进入5月,就着手谋划迎接“三夏”的战役型报道。部门主任召集的周例会上专题讨论“三夏”报道的思路,集思广益,由跑口记者起草报道方案,反复修改之后报分管老总,向编委会汇报,得到了编委会的肯定和支持,为“三夏”报道敲下了定音鼓。

根据“三夏”报道方案,报道分为三步走,前期要做好铺垫和预热;开始收割之后要大张旗鼓,锣鼓喧天,推出“三夏进行时”专栏,不间断对我省“三夏”盛况进行全景式报道;后期侧重对报道的反思和总结,适时推出记者观察思考类文章,直至夏粮生产结束。“三部曲”式的安排部署,既符合我省“三夏”工作的实际,又使得报道一张一弛,疾徐有致,摇曳多姿。

河南日报农村经济采访部全员出动,按照“三夏”报道方案,展开了采访和写作。5月15日,全省“三夏”生产工作动员会召开,也为河南日报“三夏”报道敲起了开场锣鼓。第二天,会议消息《全力以赴做好“三夏”生产》和解读文章《我省多措并举备战三夏》就紧接着见报,从5月16日到5月25日,农村经济部推出13篇稿件,从我省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浇水保丰收到8200万亩小麦收获在即、政府牵线优麦优先卖,完成了“三夏”报道的预热和铺垫。

2015年5月25 日于德兴铜矿压滤机厂房取底泥运至研究基地进行模拟小试,试验分地栽与生态袋栽两种模式。

5月26日起,河南日报一般头条位置刊发新闻《今年麦收开始啦》,要闻版开设“三夏进行时”专栏,一直持续到6月18日,让“三夏”报道进入热闹的途中跑阶段。随着小麦从南向北成熟,小麦收割进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小麦开始收割,到小麦收割过半,到6月14日基本收割完毕,重大节点都向读者报告。农村经济部记者奔赴全省各地尤其是产粮大县,伴着隆隆机声,在田间地头采访种粮大户、农机手、科技工作者、普通群众,从各个侧面立体呈现河南省小麦收割场景。一批鲜活的报道见诸报端:《科学机收降低损失》提醒农民朋友如何科学收获,《专家提醒及时抢收抢种》利用气象服务和专家意见,提供服务性信息,助力全省“三夏”生产。《全程机械化 种地劲头大》介绍农业机械普及给种粮大户带来的规模化生产信心,《弱筋小麦更多金》引导群众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我省启动夏粮托市收购》《“六免费”让贫困户收种不用愁》等,则介绍政策和各地党委政府关心群众支持“三夏”的生动事例;《麦客贺赟的收获之旅》介绍现代职业麦客走南闯北、既辛苦又幸福的生活状况。

农村经济新闻采访部在“三夏”期间,累计发稿54篇,尤其是连续推出4期“智慧三农”专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每周推出一期,如喧闹的前场音乐背后的“重音鼓”。第一期以“秸秆处理”为主题,以黄泛区农场、唐河、汝州、新蔡、洛阳为例子,介绍了河南省各地利用秸秆的好典型。后边两期则聚焦土地改革、经营模式、结构调整,抓住一个典型,深入剖析,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冯一余到单位上班,跟同事说,不行了,不行了,我要得焦虑症了。同事都笑,说,现在谁不得焦虑症才是怪物呢。后来就聊到了停车,有个老张说,哎,现在新花样真是层出不穷哎,有人因为抢不到车位,竟出钱雇人看守。冯一余说,是你们家小区吗?那老张说,不是我们家,我是从网上看来的。冯一余也到网上看了一下,果然有这样的事。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经历诸多重大考验的一年。

二、接地气 报道鲜活生动

深入田间地头,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也让文章更有深度耐读。记者在多地深入采访之后,发现前两年天气和政策原因导致农业经营风险加大后,种粮大户在增加托管土地面积,而流转土地面积却停步不前,文章又详细分析了土地托管风行的深层原因,比较了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两种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之间利益分配机制,讲明白了土地托管蔚然成风的深层原因。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四优四化”也是2017年“三夏”生产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也是“三夏”报道中最为突出的新意。河南日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浓墨重彩,响鼓重槌,集中力量连续报道,把河南省农业生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事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当年“三夏”报道的主旋律,也成为“三夏”报道的最大看点。

序言是从“雅乐衰音乐文体代变(降)”的乐教论、诗教论角度来立论行文的。故其对词体“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的“大判断”自然与吴可所谓“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话头相似。以下叙述多层扬抑吞吐: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抑;然菱歌渔唱犹不能止——扬;今绝笔已数年——抑;念旧作终不可掩——扬;因书其首——扬;以识吾过——抑。如此这般抽象否定而具体肯定的叙事策略和如此明贬暗褒、明褒暗贬的吞吐曲折的叙述话语,正是陆游对词体徘徊、依违于审美与政教之两端的矛盾心态的投射。

有人说,农业领域报道就是要唱好“四季歌”,但新闻工作要求抓新闻,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新意。这就好比歌手翻唱经典老歌,必须唱出新意。感谢火热的生活,生活虽然表面上看似平常,而变化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新闻就蕴藏其中。只要努力用心寻找,总是会让人有意外的收获,“四季歌”总会翻唱出动人的旋律。2017年河南日报的“三夏”报道就吟唱出了一番独特的新意。

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直接对话,让文章活泼生动。农民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传神。延津县种粮大户“李红军说,两年前买了一辆小轿车,裸车就9万多元,想着咱就种个地,没有敢买太贵的。在家种地的,买辆轿车也不稀罕,新堤村100多户人家,小轿车就有七八十辆。”言谈中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种地致富之后,低调而又底气十足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土地托管,就像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唐河县桐河乡祥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强说,“土地就像是农民的孩子,孩子还是各家各户的,你自己照顾不过来了,让托儿所、幼儿园帮你照顾一下,我们就相当于托儿所、幼儿园。”群众的比喻贴切生动,直指事物本质。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让河南“三夏”大忙时节各方面的人物面貌鲜活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显得亲切活泼,真实可信。

结果显示,C组中的功能水平明显超过AB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水平超过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农村经济新闻采访部本来就是以我省农业、农村、农民为采访对象的部门,该部记者洞察农业发展趋势,关心农村发展现状和未来,善于和农民朋友打交道。在“三夏”时节,农村经济部同志在部门主任带领下,直接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走入田间地头,和农民面对面,走基层,抓活鱼,发回的报道往往带着露珠,饱含泥土气息,生动鲜活。

三、翻新声 老歌唱出新意

不到田间地头,就无法了解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唐河县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薛纪端说:“我看还得再等两天才能收割,前几天下了场雨,麦籽还不太干。等麦籽干透了,直接收割入库,不用麻烦晾晒了。”而内黄农机手陈丽宁说:“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农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农机企业推出的智能物联网平台,像滴滴打车一样,由种植户免费发布需求信息,农机手来“抢单”,农民对农机手进行选择,双方还能商谈价格。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从各个环节上改变着传统的劳动传统,也让农业劳动更加轻松省力。

不到田间地头,就不了解新的农业生产动向,更无法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种黑小麦看起来和其他小麦差不多,价格可高出一大截。常规小麦一斤卖块把钱,我们对黑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是每斤1.8元。”邓州市兴华农业信息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张宗茹领着记者走进社里的麦田。简单平实的话语透露出蕴藏在民间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内生动力。

“三夏”报道自始至终,贯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我省优质专用小麦预产280万吨》介绍我省上年发展优质专用小麦600万亩,当年再发展200万亩,夏收预计产量为280万吨;《政府来牵线 优麦优先卖》则报道政府大力引导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为优质小麦销售搭台牵线。《花生大县念活“花生经”》则以全国种植花生第一县正阳发展优质花生种植为切入口,采访花生专家张新友、汤丰收,详细介绍了我省发展优质花生的必要性和市场前景。

在小麦收获阶段,也就是“三夏”报道的高潮阶段,接连报道优质小麦和优质花生喜获丰收的消息。《弱筋小麦更多金》介绍淮滨县弱筋小麦产量、价格和销路,引导群众发展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丰产又丰收》介绍永城种粮大户侯月平通过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上一年增收25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小麦的故事。《改革加速河南农业“蝶变”》的长篇综述,则指出河南省近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技术装备日新月异,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广袤田野正在书写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

在“三夏”报道的中后期,“智慧三农”专版连续4期以“聚焦供给侧结“三夏”新观察”为主题进行报道,从“三权分置”土地制度供给,到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蔬果的“四优四化”,到秸秆利用的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全面报道“三夏”生产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事例。在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夏粮生产数据之后,农村经济采访部又推出长篇述评《中原粮食生产“高位转型”》,从“中原粮仓越筑越牢”“农民种地更加轻松”“优麦引领‘四优四化’”三个方面详细回顾和总结了2017年河南粮食生产,突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生产的辩证关系,中原粮仓越筑越高,粮食高位运行多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动力和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引导着河南粮食生产悄然发生变化。纵观全部报道,始终高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旋律,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安排部署成为最大的亮点。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旗下,中原大地“三夏”生产发生各种变化的价值也得以凸显。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后继续向前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让农机手和农民收获季节都不再慌张;“蓝天卫士”监控系统,让麦田着火点明显减少;瞄准市场来种地,优质小麦和优质花生让农民一年赚十来万元钱;河南现代职业麦客从云南一路收获到新疆,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蜂拥而出;气象服务让“三夏”大忙时节的农民更加从容,新技术让小麦储藏减少损失明显。

河南日报各部门相互配合,为让“三农”报道更加出彩。出版部连续推出“三夏进行时”专栏,文字生动活泼,标题制作引人注目,图片冲击力强;评论部围绕“三夏”报道进行深入解读,升华了新闻报道;地市记者管理部同志也在一线采写“三夏”生产稿件,都为河南日报的“三夏”报道增色不少。各个部门通力配合,成就了2017年“三夏”报道这曲雄壮激昂的大合唱,它的余韵必将在中原大地久久回荡。

参考文献:

[1]于福华,王保东.“三农”报道的三大突破口[J].中国记者,2005,06.

[2]黄宏福.把“四季歌”唱新唱活[J].新闻前哨,1994,04.

[3]王宝聪.农业科技报道字追求“三性”[J].新闻实践,2013,09.

作者简介: 高长岭(1975-),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中级职称,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

标签:;  ;  ;  ;  ;  

如何把农业报道“四季歌”唱出新意-以《河南日报》2017年“三夏”报道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