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旅游产业论文,结构优化论文,贡献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增长和旅游效益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状况反映一个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1]。正确认识区域旅游内部各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旅游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和制定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意识大大加强,市场经济的力量发挥着更加明显的作用,因此,中国的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整个旅游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仅仅只有入境旅游的中国旅游业逐渐转化为国际(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并重,旅游发展从海外市场外生变量的拉动转化为内外市场的驱动。在经济规模上,旅游业也有了质的飞跃,这表现在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刺激带动作用大大加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237家,营业收入总额为1818.18亿元;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0399家,实现营业收入1806.53亿元,比上年增长8.6%①;正是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突出的贡献,使得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各地旅游资源禀赋、改革措施、发展机遇、产业结构等差异,各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差异较大,旅游经济增长极不平衡,东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禀赋一般,但旅游经济增长显著,而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禀赋较高,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旅游经济增长效果一般。在旅游经济空间不平衡增长的背后,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再次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旅游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世所瞩目,但其增长的动力机制却难有共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难以解释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现实。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增长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学中,早期的人们主要研究单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后期则主要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当然,很多学者也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并不等于技术进步,它只是核算中的残差,用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当大的误解[2]。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改革和发展的最初阶段,纯粹的技术进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要逊于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更直接一点,中国目前的旅游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所导致的。那么,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就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为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提供借鉴。最早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当属美国的丹尼森(Denison),他在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研究后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中12%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3]。国内葛新元等对中国1952-1997年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测度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一样的,1953-1975年为19%,1979-1997年则为9.8%[4]。刘伟和张辉对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5]。此后,张辉、王晓霞和郑若谷等也得出了类似结论[6,7]。这些研究证实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发现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逐渐减弱的规律,这为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遗憾的是,国内外专门针对旅游产业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屈指可数,虽然有一些文献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影响旅游经济增长,但大多停留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与评测。就国外研究而言,直接关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研究的文献主要着眼于微观方面,比如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预测、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分析等,但也有学者如凯乐(Kelly)、朗洛伊斯等(Langlois,et al.)通过构建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框架,在国家层面上分别就约旦、波兰等国家就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8,9]。就国内研究而言,有关旅游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以1992年为研究起点,从旅游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角度出发,建立模型,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和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探讨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及其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拉开序幕,自此,中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阶段。此后,国家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文件,加大了旅游投资力度,使中国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9%;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4%;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765.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②。与此同时,旅游生产能力全面增长,生产要素的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地位、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本研究以1992年为研究起点,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用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数据代表旅游经济总量③,将旅游经济分解为三个部门:旅行社、旅游饭店、其他旅游企业(见表1)。

(二)测度模型

测算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从生产函数角度测算、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和从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角度测算[10]。生产函数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近似反映,因而由它所推导的模型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测算是近似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方法所需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比较差;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但前提必须是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并且必须是基于旅游行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否则无法测算[11]。因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旅游经济结构统计数据进行测算,能够克服上述研究方法的不足,不仅结果较为准确,而且数据可得性好。并且利用这种方法来测度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成功案例不少。这里借鉴葛新元、刘伟和张辉[4,5]等的思路,构筑多部门经济模型,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三、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中国1992-2008年各年的值,见表2。

1992-2008年,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3.11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4.9529%,即旅游经济增长的4.9529%是由旅游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可以看出,同期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小于同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刘伟、张辉的研究发现,1997年到2002年间产业结构变迁的效应为11.3%[5],当然,两者关注的期限不同,计算结果没有可比性,而同期杨勇对北京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的影响为2.492%,只不过杨勇使用的Shift-Share方法,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没有包括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全部影响,忽略了旅游行业之间的协调推动效应,从而低估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杨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而北京市又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其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内部的结构相对全国而言也要科学合理得多。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其原因可能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相对而言,旅游产业改革开放比较早,产业内部的结构相对优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二是旅游产业内部三大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比较小;三是在市场化进程中,资源转移往往发生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变迁和资源配置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推力,都明显小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因此,旅游业内部的结构变迁效应也就小于同期的全国其他行业水平。将放在图1中,以便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寻求其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图1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1992-2008)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旅游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但在不同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又不同。按照经济周期的理解,在1992年到2008年17年的时间里,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中周期(1992-1999和1999-2008),六个短周期(1992-1995、1995-1997、1997-1999、1999-2002、2002-2005、2005-2008),见表3④。

(二)旅游产业地位提升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高贡献期

1992-1999年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一个中周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224%,高于1992-2008年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G,平均为3.11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17.93%,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变动的第一个周期,这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高贡献期。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是这个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达到了19.63%,是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最高的一年。

④经济周期分为三类: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又叫基钦周期,这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也叫朱格拉周期,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增长阶段,市场意识全面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旅游产业市场准入障碍基本扫除,行业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日益普遍化,市场规则逐步形成。在这个时期里,各地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鼓励支持力度,各级旅游管理机构纷纷建立,从上至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业管理系统,旅游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各地将中央发展旅游业的宏观决策转化成了具体行动,并针对各地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出台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如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国内旅游市场,努力发展大众旅游服务产品,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水平;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信息业等一起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至此,旅游业获得了发展的政策空间,也导致了1996年旅游业高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旅游市场上,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出境旅游也冲破了多年的政策限制,改变了长期国际入境旅游雄踞市场的局面。在旅游产品上,为适应新的竞争,各地注意深度开发,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类型,突破了原来观光旅游产品占主导的形式。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一个顶峰。

在这个周期里,又有三个短周期:1992-1995年、1995-1997年、1997-1999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出现了三次小的波动。第一次是1992年到1995年,在这三年里,国家确立了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1992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推动,第一次确立了旅游业为第三产业重点的地位,加上1993年《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国内旅游业正式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范围,国内旅游在中国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旅游市场促销方面,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提出了1993年到1997年的“五年促销计划”。同时,国家技术监督局明确提出旅游服务类的行业标准,1994年又开始实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这使得旅游业在1994年达到第一个小的高潮,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5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8.32%。第二次是1995-1997年,这是旅游经济增长的爆发时期,经过“五年促销计划”的推动,以及1996年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市场引导,旅游行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旅游要素结构调整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对市场主体资格的规范认证和对市场行为的引导为特色的行业管理机制,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行业要素的潜能和效率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造就了1996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达到了19.63%,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62.26%。中国的旅游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旅游业发展步入平稳发展阶段。第三次是1997-1999年,由于前期旅游业不俗的表现,使得199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信息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迎来了第一个旅游发展周期的第三次小高潮,使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8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37.99%。

(三)旅游业的稳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平稳贡献期

1999-2008年是旅游业的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25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4.64%,低于1992-2008年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G[,t]平均为3.118%,这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变动的第二个周期,也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平稳增长期。在这个周期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是这个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达到了8.77%,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55.08%。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品、大产业的概念形成,大大突破了传统计划部门从属的观念;旅游地的形象更加突出,旅游市场定位更加明确;旅游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压力继续增加,国外资金、管理、技术更多地进入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国内企业面临境内、境外的双重竞争。国内旅游的发展刺激了国民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大内需的效果。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切实地发挥了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明显作用。这个周期最为明显的两个特点如下:一是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得以确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重新审视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二是地方政府强化了行业管理。除中央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之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加强旅游业行业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文件。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名义发布了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贵州、天津、黑龙江等三个省市则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了“旅游业管理条例及办法”。此外,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理顺行业管理体系,一些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专门性的地方规章,加大旅游行业协调管理的力度。同时,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开办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从试验阶段过渡到正式实施阶段。这些措施的出台导致2004年中国旅游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1999-2008年这个大周期内,又有三个短周期,1999-2002、2002-2005、2005-2008三个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出现了三次小的波动。第一次是1999年到2002年,在2000年达到高峰,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5928%,占旅游经济增长率的39.3468%,这主要归功于中国旅游业的主题促销活动,中国利用重大的历史性活动和大型的节庆活动,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9年昆明的世博会、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千年庆典等,进行规模空前的旅游市场促销,旅游业实现了行业的新发展,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与接待规模同步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品结构开始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观光、度假、专项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国内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主体。在这个阶段,中国旅游业顺利完成了发展阶段的转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朝阳产业的特征进一步显现。2002年到2005年是第二次波动,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40%,占旅游经济增长率的19.37%,可见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大。在2004年,达到一个小的高峰,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77%,占相应旅游经济增长率的55.08%,这主要归功于投资和内需的拉动,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03年,旅游业出现了“开门红”,而突如其来的“非典”,则使中国旅游业一下子又跌入深谷,其中,受“非典”影响最为严重的广东、北京等地方政府,不仅积极落实国务院、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有关扶持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而且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情的相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加速了旅游业的复苏。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旅游业以快于人们预期的速度得到了全面复苏。2004年全年,中国入境的观光、商务、探亲等旅游人数为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在国内旅游方面,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已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在出境旅游方面,2004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其中因私出境2298万人次,增长55.2%,占出境人数的79.7%⑤。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常规增长的叠加,也就是说,中国旅游业在2003年遭遇了“非典”重创后,又回到了最初迅速发展的轨道上。第三个周期是2005-2008年,在2006年达到第六次小高峰,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44%,占相应旅游经济增长率的44.56%,这主要归功于港澳“自由行”市场火爆、红色旅游的火爆、“嘉年华”的搅动,以及旅游集团的竞相重组和区域旅游合作的高潮,使得中国旅游业逐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趋于平稳。

四、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空间差异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笔者用2002年、2005年、2008年全国31个省份旅游企业经营收入代表旅游经济总量,只分解为旅行社业、星级饭店业、其他旅游企业三类,以1978年为基数,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旅游产业部门的经营收入进行不变价格调整,计算3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各地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江西最为特殊,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129.75%,占旅游经济增长率的181.34%,这主要归功于江西省的大力扶持。在2001年,江西省确立旅游整体形象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认同。同时,江西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极大地调动了江西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江西省还进一步规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推介,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旅游企业集团的重组和建设,先后成立了南昌、龙虎山、三清山旅游集团公司和井冈山旅游股份公司,并积极筹建以江西宾馆、青山湖宾馆为骨干的“赣旅集团有限公司”,有效地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经营收入从2001年的11.2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9.59亿元,增长了73.82%,其中,旅行社企业的经营收入从4.66亿元增加到6.06亿元,增长了30.04%,其占旅游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41.35%下降到30.93%,下降了10.42个百分点;旅游饭店从2001年的6.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44,增长了27.88%,其占旅游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58.56%下降到43.08%,下降了15.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从2001年的100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5.09亿元,增长了508倍,三者占比关系的变化使旅游产业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大大促进了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⑥。除江西外,从高到低依次为云南省3.39%、陕西省2.23%、黑龙江省1.97%。比较小的浙江省、江苏省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0003%、0.0009%,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分别占旅游经济增长率的0.0011%、0.0052%,这也与浙江和江苏省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浙江和江苏都是旅游资源大省,在全国都率先推出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产业地位,并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可以说,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产业地位已相当稳固,旅游产业结构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因此,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就比较小,从数字上来看,浙江省旅行社企业的经营收入从2001年的35.4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5.22亿元,增长幅度为27.63%,其占旅游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27.88%下降到2002年的28.49%,变动不大,同样,江苏省旅行社企业的经营收入从2001年的45.9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4.52亿元,其占旅游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36.69%下降到2002年的36.61%,变动也不大⑦。与此同时,星级饭店业和其他旅游企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基本上保持稳定。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5年和2008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相对比2002年要小得多,这是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在2005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山东省为0.6223%,其次为天津,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为0.3369%;到2008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的是西藏,也仅仅为0.1159%,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并且从表中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是波动的,这与当地旅游产业不断优化是一致的。尤其是2008年,在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旅游产业结构不断科学化、合理化,旅游经济增长中各行业的贡献逐步趋于稳定,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相应地,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也在不断下降,趋于稳定。可见,在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优化过程中,各地进展不一,所处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有差异,但各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下降,这说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降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五、结论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计算可以测度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1)1992-2008年,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G[,t]平均为3.11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4.95%。(2)中国旅游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但在不同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又不一样,在1992年到2008年17年的时间里,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周期:1992-1999年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一个周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224%;1999-2008年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第二个周期:是旅游业的平稳发展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25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4.64%;同时这两个周期又分为六个小的周期(1992-1995、1995-1997、1997-1999、1999-2002、2002-2005、2005-2008),每个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表现是不一样的。(3)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较大,这表明在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优化过程中,各地进展不一,所处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有差异,但各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下降,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在不断下降,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来越强,这标志着旅游产业结构正逐步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注释:

①数据资料根据《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②根据《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③实际上,旅游企业经营收入仅仅为旅游经济中的一部分,以2008年为例,旅游业全部收入为1.16万亿元,但旅游企业经营收入仅为4334.47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27%。一个行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组成,因此,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一个行业的晴雨表,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一个国家旅游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旅游企业经营收入是合理的。

⑤根据《200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⑥根据《2002年江西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⑦根据《2002年浙江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标签:;  ;  ;  ;  ;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