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模式和思路论文_汤赛飞

益阳城市规划设计院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论述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种模式和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1]。在城市规划的实际编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调研,合理规划的理念。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案例分析

1.环境提升效率的发展模式

以华侨城为例,高强度的地块开发必须依托足够的公益性用地和城市开敞空间;一方面,公益性用地及城市开敞空间,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建设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周围地块的环境品质,促进土地价值提升,满足管理部门操作及开发商运作双方面的需求。华侨城地区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是这个城市最富魅力的地区之一,从兴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起步,相继成功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主题公园。华侨城的城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始终坚持“环境就是优势,结构就是效率”的发展观。摈弃传统的开发模式。

2.开放空间,生态格局模式

以长沙天心生态新城为例,长沙天心生态新城在规划设计中保留了场地的部分自然环境,引入湘江、天际岭生态圈,形成连续、开敞的生态格局,作为新城的环境基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优先的设计理念。构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各类商务办公、科技研发和金融贸易等面向国际化、现代化的信息中心。利用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导入新的产业形态,建立各类休闲活动和相关的服务设施,成为长沙市最富吸引力的休闲场所。

3.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以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成都市在未来10年的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三个集中”的战略思路,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发展是推进“三个集中”的基础和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就业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的重要基础。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关键任务[2]。2010年初,重庆将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确定为“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即“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一圈两翼”既是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且深刻蕴涵着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从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模式;户籍配套改革制度;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消除城乡市场壁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增强联动区域发展。

二、充分借鉴的集优化控制性规划模式

1.湖南湘潭县天易示范区控制性规划项目简述

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批准了五大示范区: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示范区。其中天易示范区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南部湘江南岸,面积99平方公里,包括湘潭县城(易俗河镇)全境和梅林桥镇部分地域。随着片区内基础设施和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条件日趋成熟,为了进一步完善湘潭县县域的城市功能,特决定编制本规划,以指导未来城市发展。湘潭县天易示范区控制性规划中基于自身的客观条件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上述几种模式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因地制宜更加集优的控制性规划思路。

2.生态格局建立

根据对场地要素及生态敏感性的分析,规划区用地的特色和精华就是水。外临湘江和涓水,内有沟渠,鱼塘密布,利用现有的水面来营造新城区的生态格局既能为新城带来灵气,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场所的原生态骨架。湘江和涓水在保留完善其防洪功能的同时,可作为城市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尽量保护原有植被,沿线设置生态绿地,区内的水渠和水塘在保持灌溉和泄洪的需求下,局部位置可拓宽水面作为城市公园。通过对水渠和水塘两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构成新城网络型生态骨架。规划区内水资源和自然植被资源比较丰富,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的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规划区的西南部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新城总用地面积为 17.6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 726.9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 41.16%;见表1。以湘莲生态休闲产业和湘莲公园为界,在湘莲公园北侧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湘莲生态产业园的北侧和东侧集中布置居住用地,在规划区的最南端集中布置工业用地。

为了将湘潭县建成优秀生态宜居城市,在该规划区建设中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化的特色,因而用地控制以“一高一低两适当”为原则,即绿地率高,建筑密度低,建筑高度、容积率两项要适当。表2为规划区主要类型用地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规划区内有湘潭县易俗河古镇遗址,自古以来,农、工、商、贸鼎盛,素有“天下第一壮县”、“湘中明珠”之美称。因此以湘潭县古镇的恢复重建为契机,结合布局相关的产业和项目,打造“湘潭县古镇”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延续湘潭县的人文脉络,继而带动整个新城的开发建设,这一思路应贯穿整个规划。

涓水河曾经是湘潭县内的重要水路交通之一,体现着湘潭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湘潭县发展的脉络。所以本规划区应充分抓住涓水河这条重要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滨水资源,努力将涓水河风光带打造成历史古镇商业街区、生态会所、餐饮、购物、度假、娱乐运动、市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古镇及滨河生态农业产业经济带,塑造出湘潭天易示范区西部城区的“滨江画轴”形象。为了提高湘潭天易示范区西部城区的土地开发价值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涓水河东岸划分成三区控制,分别为挂咀洲古街区、滨水景观商住区、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区。通过三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整个规划区的开发建设。

3.承袭上层规划,发挥延展优势

顺应湘潭县“东进西联,中优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区充分抓住了“西联”的机遇,以加快城市的规划建设。规划中立足发挥湘莲生态公园的作用,以其为依托,发展生态休闲娱乐、商业文化、中高档居住等第三产业。加强湘莲公园的生态防护建设,使其成为湘潭县,乃至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一个重要生态景观节点。充分利用上层规划中的道路网系统,在居住区和商业区适当增加支路,对部分支路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区域性干道的规划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规划思路和方案结构生成

通过场地的解读,完善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以及对现状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对规划区内丰富水资源的利用;结合总体规划中的湘莲大道、金雀路、大鹏路等交通性主干道考虑,规划区形成:“东城西园”的空间格局。以城乡统筹为核心、以历史古镇为依托,充分考虑涓水河这条湘潭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脉络,布置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一心、一区、两园、三组团”的功能结构。

总结:

综合上述案例分析,在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创造一系列的公共空间,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注重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保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能合理对农村的人口、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安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立足生态优先,高度重视现有生态园的生态效益,充分保护现有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引导规划区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地区生态平衡,使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达到双赢。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以不超越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不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利益为前提,综合考虑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还要注重资源节约,注重规划中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措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彬,蒋五一,曹中良等.基于空间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37(4):795-800.

[2]尉群.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及规划对策研究——以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5.

论文作者:汤赛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  ;  ;  ;  ;  ;  ;  ;  

浅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模式和思路论文_汤赛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