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十次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综合大学论文,研究会论文,年会论文,第十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2-0094-03
200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和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主办的“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十次年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近40所高校的6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共收到论文70多篇,专著一部,近30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总的来说,与会代表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2.《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资本论》教学问题。
一、《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近几年理论界发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呼声,并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分别就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内容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与会代表首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有的学者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谈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指出《资本论》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但那个“现代社会”已经过去百余年了。“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经济学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还有的学者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陷谈到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历了从理想化空谈到对经济运行写实的转变,虽有进步,但因缺乏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现行政策的辩护工具,而不能成为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既充满无法解决的矛盾,又不能提供短期的分析理论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因此,应该对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进行重构,建立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原则,代表们指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代表们认为,试图完全放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既不可能、也不明智的。“不可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理论基础是不可动摇的。“不明智”是因为,首先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本质上的科学性不容质疑,尽管它有历史的局限性;其次西方主流经济学本身也不是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它主要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情况的理论抽象,缺少能够覆盖全球的大概念,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中信息含量低,如对资源的理解就缺乏对生态变量的总体考虑,忽视宏观生态变量等;主流经济学的这些缺陷即使在西方也遇到挑战,照搬到中国来会怎样可想而知。因此,无论“中国经济学”以后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都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马克思经济学经典的《资本论》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深入研究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必经之路。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和源头,自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重构的理论依据,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和建设实践则是其现实基础。但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资本论》不能直接照搬或套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
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有的学者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其首要研究对象。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但有的学者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认为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必回避。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生产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中,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学说得到了极其生动的验证。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正在于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关系问题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必须作为最重要的理论问题贯穿始终。
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是综合的。这种综合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综合古今中外一切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应是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综合。(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应是各门经济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综合。它既是理论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进行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既要进行抽象思维,又要进行数理分析;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既要进行实证分析,又要进行规范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中国特色”问题。有的学者指出,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规律的揭示,总是与不同国家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现实背景的经济学不可能具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根植于当代中国现实经济背景之中,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概括。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中国特色”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从生产力来看,包括位居世界前列的GDP总量和位居世界后列的人均GDP并存,现代化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发达的东部经济与落后的西部经济并存,少量的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与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并存;从生产关系来看,主要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上层建筑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另外,我国还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基本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是批判的理论还是建设的理论。有的学者认为,《资本论》是批判的理论,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是建设的理论。但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经济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在促进“武器的批判”方面所起的作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从而不可替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批判起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使其与现实的政策、制度以及官方经济学保持一段距离,而不是亦步亦趋。这样可以为认识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一个非官方的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种观点。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理论性)使其具有高于实践的品格。这一品格保证了理论对实践的认识或解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预见性。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问题是与会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会议期间,学者们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代表们指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科学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方法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倒退和庸俗化倾向;二是狭隘的辩护倾向。只有把劳动价值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视野中,才能摆脱当前发展劳动价值论过程中的庸俗与狭隘倾向,使价值理论得到健康科学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把马克思归于古典经济学家行列并据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价格的解释功能是错误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在当代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方面,必须把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发展到可用于分析市场价格的水平,另一方面,必须把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到可用于分析宏观经济的层次。
在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指出,价值创造并不必然决定价值分配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在否定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因果关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两者的相互关联性,把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结合在一起来审视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切忌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针对理论界出现的用“要素分配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倾向,有的学者指出,所谓的“要素分配论”不过是“斯密教条”的精致化,该理论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实证上也得不到经验支持。因此,“要素分配论”所谓的分配原理并不是如近期一些文献所认为的那样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相反,“要素分配论”只不过是内生于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的一种意识形态,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无法实证的理论假说。
在有关资本理论的讨论中,有的学者认为,资本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属性,学术界对此早有共识,但对资本的社会生产关系属性作进一步解析,正确认识和定位资本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本在经济上实现形式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公有资本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公有制经济的载体,表明的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资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结构中,既是一个剖析和描述社会生产方式性质、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理论,又是一个揭示和阐述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或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还是一个展示和再现认识主体——马克思是如何去认识以及如何去参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理论。因此,《资本论》作为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标志性著作,依然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直接可以借助的理论平台。
在有关劳动性质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对劳动性质的划分具有两大缺陷:一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不是“唯物主义”的,这导致我们缺乏对人类社会劳动的统一认识;二是由于受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导致对生产劳动理解上的片面性。认为判断社会劳动性质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凡是直接生产性的劳动支出以及有助于提高直接生产性劳动的有效性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反之,如果只是促使创造价值分配和转移的劳动就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还有许多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现实的经济问题给出了解释。比如,有学者运用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力准则”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形态变化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紧缩—增长”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紧缩既有“生产力准则”的作用,也有商品形态变化中断的作用。前者是正常的,是科技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反映,是不需要加以治理的。真正需要治理的是后者。后者表明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供求结构失衡,这种失衡是不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消除的。因此,在进一步刺激经济、治理紧缩中,应当明确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紧缩,将治理对象定位于后者,而不能一刀切。还有学者运用《资本论》有关资本形成的理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分析。
此外,代表们还就劳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三、《资本论》教学问题
《资本论》教学问题是年会交流的一个传统话题。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各自学校在《资本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首先,《资本论》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科建设以及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我们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再次,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目前,《资本论》教学和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1)《资本论》教学的课时安排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2)《资本论》教学和科研人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的现象;(3)一些学校对《资本论》教学不够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1)加强对《资本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领导;(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3)加强教材的建设。
标签:资本论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