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论文_刘尊礼

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论文_刘尊礼

安徽省宿州工业学校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的诗歌,被誉为“游子思妇相思离情的经典”。该诗描写了一位主人公在一个花香日暖的夏天,涉江采摘荷花,气氛愉快。可采到之后,却无人与之共赏,环顾四望,知心人在哪里?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即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痛。

其实,《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因为,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别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晋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自然会产生浓厚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

“相思”和“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两大重要主题,浓郁的乡土之恋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特征的情节。《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思乡”包括对乡土和家室的思念。“远在他乡的游子即使已经返归故里,浓郁的乡情却仍是不会消散的,而游子刻骨的室家之恋一旦男女重新遇合便会顿然化解,只是这种‘遇合’遥远无期或者生离已作死别之时,这种思情才会超越任何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而充溢游子感情世界的整个空间。”这与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和当时的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联系。

中国古人长期的聚居和家族制生活方式,使族人之间除血缘纽带外,又多了精神关系网,他们彼此之间心理形成依赖关系,所以在临别之际往往是“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加之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出行只能以舟马为脚力。山长水远,遥遥无期,求官游宦之人小别则数月,长则数年之久,居家之人和客居异乡之人只有相思。通讯方式虽说有鱼雁传书,若真的出行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偶得只字片言,便置若珍宝。“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女子在初冬的长夜里望月怀远,日复一日地看着月亮的圆缺,拿出丈夫三年前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书信,信中丈夫对妻子的相思使女子无法忘怀,于是女子也希望丈夫能体察自己的思念。这封珍藏了三年的书信成为女子长相思的见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花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主人公触景生情,感物怀人,深微婉曲地表达了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春天庭中美好的景物,摇荡出主人公愈益强烈的思念之情。想折花送给思念的人,花枝折下了,花香浓郁,可惜因为路远,没有办法送到所思念的人手里。“所思在远道,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采摘在手的芙蓉,因为路途遥远,同样无法将她送给朝思暮想的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客从远方来》)一个女子收到远方的丈夫托人带回的赠物后,心中产生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夫妻团圆的热烈渴望。

男女之间两情相悦,夫妻之间情意绵绵,咋一分离,自然是肝肠寸断,万般无奈只有遥寄相思,这既是民族精神的沉淀,又是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夫妻离别,相思便在所难免。鱼水之欢未尽,便会魂牵梦绕,离去者的行踪便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罗。兔丝生有时,夫归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来,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表达了新婚别离后的女子的哀怨。女主人公未嫁前身世孤苦,希望嫁一位终身依靠的丈夫,可新婚后丈夫就远行千里,女子依然孤苦无依。在思念中饱受煎熬的女子日渐憔悴,盼望着丈夫得志归来。尽管是新婚之时,女子心中却充满了一种迟暮之感,顾影自怜青春不再,只好以自慰作结。

无论是古代文人、仕子,还是当今人类,故乡永远是他们寻求安慰的精神家园。因为那里有他们血缘亲和的祖祖辈辈,有牵附他们感情的妻子儿女,所以《古诗十九首》的游子们虽行万里也难舍故乡,难舍桑梓之所。每每看到明月或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他们无尽的乡愁。“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清冷的月光洒在诗人床前,孤寂难眠,引起诗人无尽的乡愁和他似箭的归心,“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涉江采芙蓉》中诗人见到兰泽芳草,便想要送给心爱的人儿,可佳人却远在故乡,从而把情感引向思乡,“还归望故乡,长路漫浩浩”。《去者日以疏》写出了游子经过北邙山坟地,在秋风萧瑟中感叹人生,思念故土的情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远古的坟墓已被犁为田地,千年的松柏也被砍作柴薪,诗人从对生者的悲哀转入到死者的悲哀中。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无助,那么悲凉。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所剩的唯有孤独与思念。

参考文献与作品:

①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见祖保全《文心雕龙解说》本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第103页。

② 钟荣《诗品·上》 见陈元胜《诗品辨读》本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2版 第26页。

③ 萧统《文选序》 韩湖初 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第201页。

④ 《古诗十九首》 大连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⑤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诗人的生存焦虑 刘则民/人大复印资料 1997年6月第74—80页。

论文作者:刘尊礼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论文_刘尊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