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及成功因素分析_观澜湖论文

我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及成功因素分析_观澜湖论文

中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考察与成功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中国论文,因素论文,体育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09)06-0031-05

修回日期:2009-10-16

体育产业是为满足大众对体育的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体育产业在城市或地区的发展中所占地位也日益显著。体育产业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关系到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总体发展,因而成为许多城市或地区的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诸多地方为了发展体育产业,进行了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由于体育产业具有经济性、综合性、满足精神需求等特点,所以,体育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运行需要产业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经营的协调,需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现有的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哪些经验和教训都需要认真考察,以便为我国其他城市或地区的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由此,本文以总结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促进体育产业园区在我国广泛和可持续地发展为研究目的,从体育产业园区的整体运行角度,研究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体育产业园区,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苏州环太湖体育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和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背景、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以及体育产业园区发展所需的成功因素。

通过对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的查阅,发现国内外对体育产业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体育产业园区这一具体事物的研究非常匮乏。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对苏州环太湖体育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单个体育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现状的学术研究相对丰富,对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的学术研究还没有见到,对体育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所以,本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将弥补国内体育产业园区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利于我国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苏州环太湖体育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和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其规划背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整体运行所包含的宏观管理、投资、经营等方面,总结它们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了解国内外对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园区的研究情况,以及上述四个产业园区的具体发展情况。

1.2.2 案例分析法 分别分析上述四个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背景、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为体育产业园区成功发展所需因素的提炼和总结奠定基础。

1.2.3 比较分析法 在研究结论和建议中,通过对上述四个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背景、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提炼和总结出体育产业园区成功发展所需要的因素。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位于北京市崇文门区。因为地处中国的首都,又恰逢举办北京奥运会时机,所以该园区的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1.1 规划背景 该园区的规划是由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体育总局在1995-2010年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形成“北有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南有太湖体育经济发展圈的南北两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崇文区列为发展体育产业的试点区;在2003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龙潭湖体育公园等体育产业园区”;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积极发展崇文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创建体育产业孵化器”;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也将崇文区的功能定位为北京市体育产业的聚集区。这些规划措施都体现了体育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对该园区的重视。

该园区的“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具体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途径。该园区以“突出体育功能,展现文化底蕴,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产业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追求一流目标”为基本方针,发展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就是形成与奥运场馆设施集中布局的北部城区南北协调,相互呼应,发挥强势、错位发展的格局;二是城市经营发展目标,就是发挥体育交流中枢作用,以加快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使其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三是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是把园区建成全国第一家体育产业功能区和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区,具有一流体育资源和运作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功能,使体育休闲业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最终该园区将形成“两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基本格局和九大功能分区。

2.1.2 建设现状 2006年国家体育博物馆、北京市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国际体育数码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始进入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2007年7月龙潭路竣工通车,2007年9月龙潭湖水质改善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10月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奠基典礼,2008年国家体育博物馆动工开建。

2.1.3 发展优势分析

1)宏观环境优越。该园区的规划体现出了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北京市及崇文区对龙潭湖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为该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提升了北京体育产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为该园区聚拢了潜在的消费者。

2)体育基础雄厚。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及体育传媒、科研及22个体育项目中心的所在地,以及作为北京市体育局部分项目的教学、训练和培训所在地,龙潭湖地区拥有北京体育馆等数座体育场馆和大量的体育设施。此外,崇文区政府设立了体育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并与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沟通联系、信息共享、体育产业反哺体育事业、跟踪服务四项工作机制。

3)产业基础较好。在规划开发前,该园区周边就已经聚集了近800家体育产业机构、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强大的聚集辐射效应,有利于体育系统资源向体育产业资源的转化,为该园区进一步规划建设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市场潜力巨大。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达到发达国家中等以上水平。消费由过去的“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居民对于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的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2.1.4 发展经验分析

1)政府规划,企业投资。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无论在北京市的发展规划还是在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中都占有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为其以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该园区则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即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企业进行具体的投资和建设。

2)相关产业综合发展。该园区以资本运作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服装装备、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信息等产业,并形成有机链条。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关系到北京市的总体发展和建设以及国家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所以规划非常详尽、具体;同时,在规划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环保等相关问题都有具体、务实的解决措施。

2.2 苏州环太湖体育圈

太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之一,风景优美。当地政府利用区域内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构建环太湖体育圈。

2.2.1 规划背景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环太湖区就和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并列为两大发展战略地区,即“南北两湖”。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视察苏州体育工作时,提出“按照目前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和探索构建‘环太湖体育圈’,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江苏省政府对“环太湖体育圈”建设非常重视,将此列入了建设体育强省的工作内容。2001年12月18日,江苏省体育局召开了构建“环太湖体育圈”座谈会,探讨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初步确立了构建“环太湖体育圈”的规划。“环太湖体育圈”的具体内涵是:打破行政区划,依托太湖经济文化,集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体育事业的组织形式。它要求太湖流域城市树立全局意识,整体进行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形成以某一项目为主体的特色体育,创造地区体育品牌,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2.2.2 建设现状 目前,环太湖体育圈已建立了两个基地,分别是苏州吴中区基地和无锡的“水上世界”。其中,苏州基地项目建设已形成了水、陆、空的三维一体的立体化开发模式。利用周边的太湖资源布局了皮划艇、快艇、摩托艇等水上休闲健身项目;太湖之星遛马场、旱地雪橇、轮滑赛道配套功能区等相继建立,并申报国家山地车训练基地。还以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为平台,打造“健康太湖”品牌,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女子公路自行车精英赛、第七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总决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环太湖国际特技飞行大赛、全国及世界轮滑锦标赛等赛事。200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在苏州太湖度假区正式挂牌。

但是,该园区也存在区域内各城市独自发展、联合性不足的缺点,没有发挥整个体育圈的协调、整合效果,这是以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2.2.3 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该园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一是自然景观多样、优美,水上、陆地、空中三维一体的地理特征适宜开展各种体育休闲活动;二是文化内涵丰富、深厚,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此地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为体育休闲、旅游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作为环太湖体育圈核心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已经有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础及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备,交通四通八达,住宿设施、体育设施齐全。

2)区位优势。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临近上海。上海发达的交通、众多的游客对太湖流域的体育和旅游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常州市均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使环太湖体育圈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太湖沿岸近几年多次举办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为构建环太湖体育圈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3)经济优势。太湖流域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广大群众旅游、健身意识逐步增强,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体育和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4 发展经验分析

1)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该园区的发展方式是在政府进行前期基础性投入的基础上拓宽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在引导需求方面,以俱乐部会员制为依托,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程度,把组织经营型的体育旅游与开展公益型健身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群众共同参与构建环太湖体育圈。

2)参与性体育活动与赛事并举。该园区不但开展皮划艇、快艇、摩托艇等多项参与性体育活动,还大力开展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国内、国际赛事,这充分发挥了当地的体育和旅游资源优势,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环太湖体育圈快速发展。

3)坚持市场化运作。该园区先后成立了游艇、高尔夫、马术等一批俱乐部,每一个体育健身项目都尽可能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运作。在此基础上,2003年7月成立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体育总会,明确专人专项负责体育总会的各项工作,体育总会统领下辖的各个俱乐部,统一筹划全区的体育旅游促销和经营管理等活动,为太湖体育休闲基地的建设奠定了组织和网络基础。

4)注重品牌建设。苏州将环太湖体育圈确定为着力打造的体育品牌,通过举办国内外多项赛事提升该区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地位,使其成为中国体育旅游的“品牌基地”。

5)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体育和旅游都属于娱乐活动,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共融性和互补性。该园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开展各种旅游和体育活动,为两者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该园区充分利用太湖流域山、水、路等资源,使各种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相结合,开发出多种独特的休闲活动,提高了该园区的吸引力。

2.3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是以青海湖为中心规划、建设的体育产业园区,其显著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活动相结合。如今它已成为青海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

2.3.1 规划背景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是2003年12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全国20个“体育圈”项目之一。青海省对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总体构想是以“民族体育、传统体育、高原体育”为特色,以“环湖赛”为龙头,以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宗旨,具体包括:发挥青海湖流域自然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的优势,开展多方合作,建设形成青海湖区域与旅游相结合、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体育圈”,逐步成为青海省体育旅游的品牌基地;利用环湖的各种自然、远古文化等资源开展徒步、骑自行车、长跑、接力跑、射箭、赛马、赛牦牛、帆板、帆船、动力伞、滑翔、滑水、登山、攀岩、攀冰、漂流等项目,扩大青海湖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利用青海湖流域的优势,建设标志性的体育旅游项目,以西宁东出口宁湖为起点、以青海湖151景区、沙岛、金银滩为中心,延伸到互助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循化天池水上运动项目、贵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格尔木玉珠峰登山基地。寓体育于旅游、休闲、娱乐中,引导更多的群众进行体育旅游消费,不断扩大体育旅游在青海湖旅游收入中的贡献份额,成为体育事业的创新产业。

2.3.2 建设现状 2004年,成立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汽车休闲露营地”,该营地是我国第一个大众体育健身休闲露营地,也是国家级示范营地。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经开展多种项目,例如:在青海湖151景区开展滑翔机、快艇、自行车、射击、射箭、狩猎项目,在沙岛开展快艇、沙滩摩托项目,在金银滩开展射击、飞碟、射箭、滑翔机、单双人骑自行车、房车项目,在多巴基地开展充气游泳池、充气攀岩墙、充气艇等项目。

但总体而言,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薄弱地区,该体育圈的建设速度还比较缓慢;投资力度还较小,并且投资以国家体育总局和青海省政府为主,吸引的社会投资远远不足;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需要大力提升。

2.3.3 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在自然资源方面,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此外,青海湖四周被四座高山所环抱,湖中有5个岛屿,便于开展各类体育、旅游活动。在社会人文资源方面,青海湖流域居住着汉、藏、蒙古等多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特色浓郁,各民族丰富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体育项目成为该园区的特色,吸引中国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到此开展旅游、体育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该园区的发展。

2)体育赛事多样。该园区发挥当地复杂多样的地形特色,连续多年开展国际自行车环湖赛、贵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国际攀岩赛,不仅打造了赛事品牌,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游客,同时也在宣传青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青海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其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3)体育基础较好。该园区的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多年来一直是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地方,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同时该园区还具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都为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和消费基础。

4)宏观环境良好。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发展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被列为20个“体育圈”之一本身就是对该园区的大力推动;其次,“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汽车休闲露营地”也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规划、青海牵头建立的,目的是使之成为西部区域联合开发和打造体育休闲、全民健身的新型体育产业的切入点。这些都为该园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4 发展经验分析

1)变劣势为优势。青海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可以变废为宝,发展体育业和旅游业。当地政府正是打破常规思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开展登山、攀岩、徒步、自行车等当今最时尚的体育休闲项目,并获得良好效果。

2)注入文化内涵。体育活动实质上是消费者在追求精神享受,这就需要体育活动的提供者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给体育活动注入文化内涵。只有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才是有吸引力的产品,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青海省把体育活动和民族文化、消费时尚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非常多彩的体育活动,为青海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重视品牌建设。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和重要性,注重打造品牌、爱护品牌,例如: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到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到青海高原国际攀岩赛,再到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步步为营,知名度节节攀升;从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到中国赛艇皮划艇协会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再到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营地,环环紧扣,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品牌建设,逐步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带动体育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市场化运作机制。青海省注重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例如青海省体育局与北京企业签署环湖赛市场化运作合作协议,在北京设立“环湖赛宣传推广中心”,负责赛事的宣传推广和招商工作。这就能够促进环湖赛走出西部,走向全国乃至国际,扩大影响。

2.4 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

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是由香港骏豪集团投资,横跨深圳、东莞两市,1994年正式开业。其核心产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以12大球场216洞的规模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认定为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会,成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最齐全、影响力最大的高尔夫球会。

2.4.1 发展历程 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球会发展成为高尔夫体育休闲胜地。投资方先后投资30多亿港元,在球场建设的同时进行景观环境和配套设施的综合开发,兴建了观澜湖乡村俱乐部、五星级骏豪酒店、高尚别墅,并引入高尔夫学院,从而使其从单一的高尔夫项目发展到拥有网球、壁球、中西美食、SPA、儿童游乐场、物业等综合体育休闲设施的大型产业园区,获得了中国4A旅游度假区称号。

第二阶段是引入国际大赛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品牌内涵。例如,1995年承办国内首次高尔夫世界杯总决赛,2003年与亚洲高协、日本高协联合创办朝王杯亚日职业高尔夫对抗赛。十几年来,观澜湖共举办高尔夫、网球、桌球和自行车等国际赛事20多次,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人士的参加,提升了观澜湖品牌的社会和人文价值。

第三阶段是规划和建设观澜湖国际生活社圈。投资方将品牌价值延伸至房地产业,打造深圳的高档社区。观澜湖高尔夫住宅区定位高端,将打球、居住、商务、休闲、文化等需求结合在一起。观澜湖从而实现了球会—社区—卫星城的发展“三步曲”。

2.4.2 发展优势分析

1)市场广大。该园区跨越深圳和东莞,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江三角洲,临近广州、香港、澳门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的消费意识先进、消费能力较强,从而给该园区带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使该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交通便利。该园区位于整个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的核心地带,梅观高速、广深高速、机荷高速都汇聚在此,交通便利,消费者能够方便到达。

3)环境宽松。该园区所处的深圳市和东莞市地处东南沿海,对外开放较早,政府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效率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前列,为企业在该地区投资和发展提供了宽松、有利的宏观环境,方便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4)经营先进。该园区的投资方是香港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具有投资实力和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在经营管理该园区的过程中,体现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发展途径。

2.4.3 发展经验分析

1)企业是发展主导。和国内其他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道路不同,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主导是企业,规划、投资、建设、营销等各个环节均由投资企业自主规划、实施,而政府主要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

2)强烈的市场意识。该园区的经营者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例如:高尔夫球会定位高端市场,根据顾客需求采用严格会员制经营模式;重视品牌建设,营造了项目多样、设施齐全的高尔夫社交、休闲、娱乐场所,使参加者能够享受到打球、商务社交、家庭度假的多重需求;通过多次引入国际大赛、邀请国际巨星到访,提升高尔夫文化和知名度。

3)发展关联产业。该园区将高尔夫的带动作用发挥到极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发展高尔夫教育和建设中国第一座坐落在高尔夫球场的五星级酒店;建设观澜湖休闲商业区,提供高尔夫商业设施;举办高尔夫世界杯,提升经济和社会效应;用高尔夫带动房地产开发,提升房地产的价值。

4)提升文化内涵。以高尔夫活动为载体,重视高尔夫文化的建设,通过高尔夫球场的独特设计、举办高尔夫赛事、发展高尔夫教育、邀请世界知名高尔夫人士来访、举办论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等,不断为该园区注入健康、丰富、高端的体育休闲文化,从而把该园区建设成知名的体育休闲区。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四个园区虽然各自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推动作用和力度、自身资源不同,但在发展优势和成功因素方面蕴涵着共有的规律,例如资源禀赋、宏观管理与微观经营的结合、市场意识、品牌运作等,它们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产业园区提供有益的启发。

3.2 建议

3.2.1 相对优越的资源 相对优越的资源是建设体育产业园区的基础,可以减少园区前期开发的难度和财力投入,加快建设进度。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体育产业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二是社会人文资源,例如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展、大众健身习惯的养成,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条件。此外,如果具有优越的资源,在建设园区之前,当地往往已经开始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初步的体育活动,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消费者,这也为体育产业区的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能够更快、更多地吸引消费者。所以,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之前,一定要首先考虑资源的优劣程度。

3.2.2 相对广大的市场 体育产业是经济产业,它的发展是以供给—需求这一关系为基础的。作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市场需求作为基础,建设体育产业园区,一定要考察自己的市场在哪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如何。正如龙潭湖、环太湖、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样,这些园区都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们消费观念不断发展和提升,对健康的关注、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不断提高,具有了对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能够支撑体育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而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正因为没有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近距离范围内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努力打造民族特色,吸引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的消费者。无论如何,有潜力的市场都是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之基,是建设前必须要考察的问题。

3.2.3 科学、高起点的规划 科学、高起点的规划是发展的坚实基础。前述四个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无不有着科学、严密的规划,不但被列入了当地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规划中,而且针对园区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投资等都有着详尽的设计。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应该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在详细考察当地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论证,方可实施。

3.2.4 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 首先,体育产业园区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体育产业虽然是经济产业,但是其发展不但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和地区的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体育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不只是商业投资者的事情,还需要当地政府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由于产业园区的地理空间范围较大,涉及到土地规划、城市建设布局、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所以由当地政府作为体育产业园区的规划者是应该的。政府在提出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后,应该引导企业进行投资和建设,正如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环太湖体育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所采取的开发模式一样。虽然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是由企业作为规划、建设的主导者,但其发展依然要遵守当地的城市规划,并且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次,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在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投资引导以及对园区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具体的开发项目需要企业的参与和实施,企业是园区产品和服务的具体提供者。企业依据对市场需求、竞争形势的考察,进行产品的设计、价格的制定、促销方式的选择和销售渠道的规划。

3.2.5 先进的市场意识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体育产业及其企业还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根据社会条件、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无论作为体育产业引导者的政府,还是作为体育产品和服务具体提供者的企业,都要具有先进的市场意识,进行市场化运作,时刻紧跟消费者的消费动态,密切把握市场发展规律,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打造竞争优势。

3.2.6 发挥产业关联性 体育产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要,但消费者的需要是多元化的,所以体育产业要注重发挥其关联性,一是要发挥产业内部的集群性、互补性;二是要广泛地和旅游业、娱乐业等其他休闲产业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要,并拓展本产业的经营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发挥体育产业对房地产、休闲服装、休闲设施、休闲教育等产业强劲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整个产业园区的价值。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及成功因素分析_观澜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