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自组织演化机制和序参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量论文,机制论文,组织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934(2007)04—0047—03
技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就全局而言,技术的发展受着强大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但社会需求只是外在的努力,或者说它是通过环境机制而作用技术的。技术发展演化的根本动力是在技术系统的内部,这是自组织的技术观所证实的[1]。社会需求无论是来自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归根结底都要通过技术的方式向自然索取,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物来满足。社会需求转化为技术发展,必须通过技术目的的设定来实现。
1 技术自组织演化机制
所谓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2]。技术目的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性。
社会需求的实现须转化为技术目的。从历史看,人类的技术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类直接或间接的生存需求,终极目的就是使人类摆脱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使人类以自由的姿态屹立于自然,这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目的。技术目的一经设定,就规定了人们技术活动的指向。根据技术的基本矛盾,结合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可以把技术的发展总结为:社会需求的外部动力通过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起作用,以技术目的设定为中心,通过技术原理的构思与运用的方式来促进技术的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般模式。如图1:
图1 技术发展机制模式
人类生活与自然之中,不断通过技术中介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以维持自身的发展。正如伊德(Don Ihde)所言,“从遥远的过去开始,遍及世界文化的各个角落,人类活动总是通过技术加以实现的。”[3] 当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受到自身自组织机制支配,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影响,技术自身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同步的。从人和自然关系来看,人类的需求首先应该不与自然规律抵触,否则无论这种需求多么紧迫,也只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其次,人类的需求也不能脱离科学技术当下的发展水平,想跨越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只是人类的奢望,最后改变的只能是自身的目的。在两个基本条件的阈限内,人类的需求可能通过技术的形式而获得。这个过程是人类需求转化为技术目的而获得实现的过程。人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终极自由,而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需求只是这个目的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需求总是在通过技术得以满足的同时又引起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当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获得时,便不可避免地引起技术系统的矛盾,从而设定比现在各种技术目的更高的技术目的。更高的技术目的,具体而言,如生产技术,无非是寻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减少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过程等。新技术目的的获得必然对原有技术手段提出挑战。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即发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来解决技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引起新技术目的的设定,新技术目的设定役使技术手段作出响应。技术手段的响应方式如上图所示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技术原理的新运用,一条是创造新的技术原理。技术原理的新运用是指在原有技术原理的框架内通过对已有技术系统作出局部改进,如从瓦特蒸汽机到高压蒸汽机、过热蒸汽机、多级膨胀蒸汽机等,它们的技术原理没有变,都是把水蒸气的热膨胀力转变为活塞的往复运动。这种技术发展表现为渐进式。技术演进表明,一种基于新原理的技术产生时总是不完备、不成熟的,包含着许多矛盾,而局部性的改进就是逐个去解决矛盾,使新技术趋于完善并走上正轨。经过局部性改进,原有技术日益成熟,当它达到技术原理所允许的极限时,局部性的改进就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时的技术系统便期待着新技术原理的出现。新技术原理是为了达到一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新的技术创造方法,如从蒸汽机到柴油机便是技术原理的发展。新技术原理的创造方法表现为技术发展的跃变形式。当技术发展逼近局部改进极限之时,原有技术原理已经不能再满足新技术目的的要求,这时便引起新技术原理的构思。原有技术原理从运用到技术极限再到新技术原理的突破,随之又产生新的一轮技术的渐进到跃变,这便是技术通常所采取的演化路径[4]。这个过程可以描述如图2:(相当于Logisitc方程的变化式,X表示技术进步,t表示时间)
图2 技术发展路线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在《科学的历史》一书中所说:“需要称之为技术(发明)之母”[5]。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系统的基本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外在动力是人类的一般目的,通过技术系统而转化为技术目的,技术目的的实现由技术手段的创造而获得。在技术手段创造的两个途径里,原有技术原理的运用如不能消解技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矛盾,那么技术手段的创造马上就会进入技术手段创造的第二个循环,即通过技术原理的创造形式来获得矛盾的解决。这个过程是通过技术原理的构思与设计、研制与试验而进行的。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以原理、设计形态而存在的技术。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技术发明的自组织过程。而最终能够解决矛盾的技术还须物化为现实的技术。现实的技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激起新的技术矛盾,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社会需求与技术所构成的大循环内,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需求与技术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需求可以引起技术发展,技术当然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里的关键不是从技术源头来探讨技术的发生,而是在技术产生后的意义上来探讨技术的进化。
从技术系统内部来看,真正起作用的是技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中心在于技术目的的设定,这个矛盾的解决以新技术手段的获得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就此结束。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 人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使自己需要尽可能满足,而又永远不会满足的动物,这是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发展的内在的不竭的动力。技术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激发新的技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技术目的这个中心只是人类需求的另一种形式,与需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求作为一般的人的目的,当它植入系统内时,必然要受到系统的各种条件的约束:一要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二要受到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约束,违背二者之一都不能获得实现。对于自然规律而言,人类不能逆其道而行之,我们不需要去幻想永动机。而对于技术本身的规律来说,其有发展演化的自身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自身的矛盾。我们可以推动矛盾运动,但不可将我们的意愿强加于它。从二极管到集成电路有其必然性,但三极管、四极管、五极管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计算机从286到386、486、586很大程度上在于技术系统的自我完善。
2 技术自组织演化的序参量
技术演化以技术目的的形成为核心。技术目的的设定是技术进化的关键,技术目的一经形成便决定整个技术的演化过程。技术目的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外在于技术系统的。这个目的有待于进入技术系统转化为技术目的。但转化为技术目的的过程是受技术系统约束的过程。需求并不能脱离当代科技水平,也不能脱离技术发展的本身逻辑,是在二者共同决定的阈限内的需求。社会需求与技术目的同一性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自身的规定性。技术系统内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在主体的推动下而发展。
技术遵循着自身的逻辑而演化。技术演化的直接动力是系统内技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演化过程是以技术目的的形成为中心而展开。技术目的一经形成便开始支配整个技术演化过程,并形成自身的动力模式:社会需要激化技术系统的内部矛盾而产生新的技术目的,为达这一目的实现,技术手段必须不断进化,目的贯穿于这一目的实现的始终并役使手段的不断进化。因而,技术目的就是技术系统的序参量。说技术目的是系统的序参量,是因为在技术系统的所有矛盾里,技术手段与技术目的的矛盾是基本的。“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引起这种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7] 正是技术系统的基本矛盾规定了技术演化的发展方向。而由技术基本矛盾所引起的一切技术问题指引了发明主体研究的方向。发明主体只有选择了适当的突破口,即把握住了技术问题的真正矛盾所在,才有可能解决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技术系统内部运动的必然结果,带来了技术进步,其实质是技术目的的实现,因而技术目的就是技术演化的序参量。
主体是技术演化的载体。技术的自组织演化通过主体的运动而获得。主体的作用在于发现并解决技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主体的创造性就是在于发现矛盾并遵循矛盾的发展规律而一步一步导引技术向前发展,这正是技术自组织性的本质所在。因而技术自组织意味着技术演化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内在逻辑,主体必须遵循这种性质,受这种性质的支配,而当主体的创造性与技术自身的逻辑相合时,技术发明便应运而生。技术发明的过程是以主体为载体,而主体受着技术自身逻辑的支配,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例如,在热机的发展过程中,1673—1680年间,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但由于火药的燃烧难以控制,以致这一原理未能实现。1690年,他的学生和助手巴本在屡次试验火药失败后,用蒸汽代替燃烧火药,成为近代蒸汽机的创始人。19世纪有了煤气和汽油可以代替火药作为燃料,使燃烧变得可以控制,于是人们就回采了惠更斯火药机的原理,并对之加以改造,从而构思出新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从这个过程看,技术演化有着自身的逻辑,主体创造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不遵循技术自身的内在逻辑的话,这种创造性便难以发挥作用。
主体是在技术目的的导引下进行活动。主体通过自身创造性而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发现技术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例如,新的科学理论往往显示着一定的技术端倪,但并不能直接导致技术发明,它要经过一系列中间过渡环节。而主体的创造性便在于如何把握和选择科学原理所反映的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及其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把科学原理所反映的普遍规律转化为技术的特殊规律。从这个过程来看,技术目的一旦形成,便展开了自身的逻辑,主体以此目的为中心,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而解决一系列相关矛盾,最终使得抵达目的。主体的创造性是在技术目的指引下的创造性,是遵循着技术发展逻辑的创造性,偏离技术发展的轨道,创造性便失去了方向。从技术原理的构思与运用的创造性过程来看,主体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灵感、直觉和顿悟在其中当然起着特别突出的作用。但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的非理性因素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围绕技术目的为中心的。技术目的如同非理性思维的凝结核,所有的因素都受着这个核的吸引。当这个核凝聚了足够的信息之时,发明创造可能意外来到。但这个意外却包含着自组织的本质。一方面,这个意外是围绕技术目的为核心的信息凝聚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这个意外来到之时,发明家的大脑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否则,就是发明(思想)在即,也只能从他的指缝中悄然而去。显然,这个过程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客观上,以技术目的为核心,遵循技术自组织的逻辑。主观上发挥创造性,时刻警觉创造发明时刻的到来。
3 作为终极目的的序参量
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要在自然界面前获得全面的自由。人类来自自然又是对自然的超越,是技术开辟了人类的自由之路。恩格斯说:“人的生存条件,并不是他一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就现成具有的,这些条件只是通过以后的历史的发展才能造成。人是惟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8] 人类的自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必须凭借技术去干预自然,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H.Skolimowskid指出的那样:技术是诞生于关于自然的、进步的、世界之决定论结构以及人类结局的特定观念[9]。人类凭借技术与自然的长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而不断强大,不断自由。人类的自由通过技术的形式向自然展开,技术沿着自身逻辑发展的同时搭载了人类自由的愿望。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发展才是技术发展的本质。人类是在技术发展中“继续着自己的自由之路”[10] 所以,技术发展的本质在于使人实现人性及个性的自由发展并最终获得全面自由。从这个意义而言,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上而言,技术发展的序参量乃是人类获取全面自由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内化于技术系统之内,通过系统矛盾运动而获得发展。人类的自由程度即这个目的实现程度正是技术系统演化的有序化的量度。
收稿日期:2006—12—18